⊙姚瑋[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00]
走出創(chuàng)傷陰霾重構自身身份
⊙姚瑋[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00]
美籍華裔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骨》,記錄了美國華裔梁家在遭受二女兒安娜自殺重創(chuàng)后的生活狀況與情感狀態(tài)。本文著重分析了《骨》中兩位主人公——萊拉、利昂的創(chuàng)傷經歷與身份困惑,揭示了萊拉與利昂各自應對創(chuàng)傷、重構身份的過程。
走出創(chuàng)傷身份重構記憶歷史
美籍華裔女作家伍慧明歷經十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骨》,一經問世,就成為了評論界關注的對象。小說《骨》描述了美國華裔梁家的生活狀況。梁家共有三位女兒:萊拉、安娜、尼娜。二女兒安娜的突然自殺成為展開故事的中心事件,而其他家庭成員對安娜自殺的反思構成了故事的主要內容。父親利昂認為是祖父梁爺爺未被安放的遺骨帶來了霉運才會讓安娜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母親在悲傷中深陷,把安娜的死歸咎于自己曾與前雇主私通所帶來的報應;大女兒萊拉總是自責,怪自己沒有在安娜陷入困境時及時予以幫助;小女兒尼娜卻認為安娜自殺雖然令家人痛心,卻是安娜自己做出的選擇。安娜的突然自殺讓梁家籠罩在創(chuàng)傷的陰霾之下,也讓梁家人陷入身份危機,如何走出創(chuàng)傷,重構身份成為梁家的當務之急。
依照中國傳統(tǒng)而言,曾有“長兄如父,長女如母”的說法。生在美國華裔家庭的萊拉,作為家中的長女,必然要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更是要協(xié)調各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維護家庭的和諧。萊拉在處理媽媽與前雇主私通的問題上就體現(xiàn)了她對梁家的擔當。當利昂從他人口中得知妻子與前雇主趁其出海私通之時,一時無法接受便離家出走,不知所終。全家也因此陷入尋找利昂的焦慮之中。這時,萊拉根據自己對利昂多年的了解,在出海問訊處找到了他。不僅如此,萊拉把利昂帶回家,幫助媽和他重歸于好。安娜的自殺事件的處理更是體現(xiàn)了萊拉對梁家的付出。在第一時間得知安娜的死訊時,萊拉雖然心中悲痛不已,卻還是極力鎮(zhèn)定地將這一噩耗告知親人,并努力為親人送上安慰,希望親人能夠早日走出創(chuàng)傷,家庭能夠重歸和諧美好。就在人人為安娜的死因糾纏不清,相互推卸責任時,萊拉并沒有責怪其他家庭成員,只是反復回放安娜跳樓的畫面,在一次又一次的自責中,試圖找到安娜選擇自殺的真正原因。萊拉對梁家的付出,對家人的包容,盡到了作為長女的責任,由此也奠定了萊拉在梁家的長女地位。
萊拉不僅是梁家的長女,更是媽一直以來的最信任的人。萊拉并非利昂的親生女兒,而是媽媽與前夫所生的女兒。一直以來,萊拉與媽媽相互依賴,成為彼此的支撐。在媽媽與利昂結婚之前,曾幾度征詢過萊拉的意見。萊拉認為利昂是媽媽最合適的人選,部分是因為利昂的職業(yè)是海員,不得不常年出海,因而不能夠長期在家。利昂的長期出海為媽媽和萊拉的獨處提供了空間,也讓媽媽與萊拉之間更為親密。即便如此,萊拉也曾認為利昂是一位闖入者,闖入了媽媽與自己的私密空間。萊拉在潛意識里更加希望利昂能夠離開自己與媽媽的私密空間,讓媽媽與自己在安全的私密空間中無話不談,彼此相信,彼此依賴。而媽媽與萊拉之間的私密空間也讓她們的關系,較之其他兩位女兒更加密切,也使得萊拉在媽媽心中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
在安娜自殺事件發(fā)生后,梁家一度陷入混亂。人人都在為安娜的突然離去找尋精神的庇護,在相互的指責中推卸自己本該承擔的責任。萊拉腦海中反復著安娜自殺的場面,“我看到安娜掉下去了,掉下去了”,“我看到安娜飛起來了”,“安娜爬上去了”。安娜自殺場景在腦海中的反復重現(xiàn),雖然讓萊拉在創(chuàng)傷的泥淖中苦苦掙扎,卻也讓萊拉逐漸理解安娜為什么會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起初,每當安娜自殺的畫面在腦海中盤旋不去時,萊拉總是問自己,“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試圖找出安娜選擇自殺的緣由。而結果總是讓自己陷入苦痛的自責中,“如果那時我住在鮭魚巷,我還會和安娜那樣講嗎?可是,就算我住在鮭魚巷,我就能勸服安娜嗎?”萊拉對安娜的死,反復糾纏,自責不已,心理創(chuàng)傷日益加深。而此時,梁家非但沒有予以萊拉安慰與支持,更是把她視作推卸自身責任,尋求自身精神解脫的“替罪羊”。萊拉曾發(fā)出這樣的質問:“我呢?我就不算人嗎?我就不重要嗎?就因為我沒有死,我還在這里?!绷杭覍Π材戎镭熑蔚耐菩?,對萊拉盲目批評的不公,讓萊拉的心理創(chuàng)傷愈發(fā)深刻的同時,也間接削弱了萊拉的家庭地位,讓萊拉對自己的身份產生了困惑。
一方面,萊拉生于華裔家庭,不免受到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影響,認為“父母在,不遠游”,自己應該生活在父母身邊,為父母盡孝,共享天倫之樂。然而,家人因安娜之死對她施以的巨大壓力讓她難以喘息,親人之間的責任推諉也讓她感到失望,讓她難免心生去意。另一方面,多年以來,萊拉的男友梅森默默守護在自己身邊,不僅在她傷心失望時送上安慰,更是幫助她處理家庭難事,助她和家人走出創(chuàng)傷。梅森如此善解人意,默默包容,萊拉不能不考慮梅森的想法。梅森曾建議萊拉從梁家搬出,與自己同居。多年以來,面對如此的兩難境地,萊拉總是徘徊不定,不知如何選擇。如果選擇繼續(xù)住在梁家,雖然能夠陪伴在父母身邊,為父母盡孝,與家人分享生活點滴,卻無法與自己所愛的梅森時時相守,也無法擁有自己的私人時間,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選擇離開鮭魚巷,與梅森共同生活,雖然能夠與梅森幸福度日,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可是內心總會認為自己未能陪伴在父母身邊,便是沒有盡到孝道,心生愧疚。
妹妹安娜的突然離世,讓萊拉到了必須作出決定的時候。安娜過世后,萊拉長期生活在自責與自省中,一次又一次創(chuàng)傷記憶的復現(xiàn)終于讓萊拉認識到,“我要開始新的生活,就像當時不能拯救安娜的人,其實不是我。我要相信,自殺是安娜自己的選擇?!边@時,萊拉已經逐步接受了安娜離世的事實,將自己從自責與痛苦的束縛中慢慢解放出來。萊拉最終決定追隨自己的內心,同梅森結婚并搬離鮭魚巷,過屬于自己的生活。而原本萊拉所擔心的與梅森的婚姻,事實上利昂和媽媽并沒有反對,更是為萊拉能夠找到梅森這樣合適的伴侶而欣慰。萊拉在梁家與梅森之間,在親情與愛情之間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平衡點,走出了創(chuàng)傷陰霾,重新構建了自己的身份。
在梁家,利昂既是丈夫,也是父親。面對妻子的出軌,利昂雖然憤怒難耐卻也無可奈何。自己妻子出軌,盡人皆知,自己卻是最后一個知道的,利昂覺得受到了奇恥大辱。利昂只好逃回海洋中,離開與現(xiàn)實有關的一切,企圖平復受傷的心情。
利昂不僅是丈夫,更是梁家三位女兒的父親。利昂在處理二女兒安娜的戀愛問題上未免太過武斷,間接導致了安娜的自殺行為。生意上的失利讓利昂將自己的怨氣與憤怒轉嫁到與翁的兒子戀愛的安娜身上。但是他的威脅并沒有讓安娜屈服,更沒有讓事情緩和,反而激化了父女間的矛盾?!暗婀值氖?,這些話從他嘴里說出來,都結束了。禁止安娜更像是鼓勵了她?!敝螅哼x擇了更加極端的方式去處理安娜的戀愛問題。利昂的強硬態(tài)度切斷了安娜與家人的溝通渠道,使得本來就陷入兩難境地的安娜愈發(fā)痛苦絕望,最后選擇了自殺。因而,作為父親,利昂也不成功。
面對妻子出軌,利昂無力改變;面對生意失敗,利昂無力挽回;面對女兒自殺,利昂無法接受。接二連三生活的重創(chuàng)讓利昂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也讓利昂對自己的身份感到了困惑。
得知安娜的死訊,利昂的表現(xiàn)如此理智,近乎不近人情。利昂并沒有表現(xiàn)出親人應有的苦痛悲傷,而是不斷地拋出問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什么時候發(fā)生的?她為什么跳樓?你確定沒有人推她下去?你確定她沒有嗑藥?”看似邏輯完備的提問,實則掩蓋了利昂無法接受安娜自殺的事實。之后,利昂選擇搬出梁家,獨居在三番公寓。利昂試圖通過獨居來逃離有著安娜氛圍的梁家,隔絕與安娜有關的一切來走出創(chuàng)傷陰霾。正如媽媽所言,“消失是利昂的處理方式,他需要時間?;蛟S他在船上,或許他在工作。這樣他才會好一些。”然而,過著離群索居生活的利昂并沒有走出生活的陰霾。當萊拉去三番公寓看望獨居的利昂時,利昂看上去是那么茫然若失、麻木遲鈍,甚至無法與萊拉進行正常的溝通。質問和逃離,是利昂對安娜之死的反應,也是利昂為走出安娜自殺陰霾所做的努力。在創(chuàng)傷經歷的反復中,利昂逐漸學會接受創(chuàng)傷事實,與創(chuàng)傷經歷和平共處,努力走出創(chuàng)傷陰霾,重構自身身份。利昂為安娜親手制作了骨灰盒,安放了安娜的骨灰,接受了安娜已經不在的事實,將自己從之前的封閉狀態(tài)中釋放出來,努力向前,開始新的生活。同時,利昂為梁爺爺修建了墓碑,為梁爺爺的遺骨找到了安息之地,彌補了之前沒有將梁爺爺遺骨送回故土安葬的遺憾,也算是完成了梁爺爺的遺愿。最終,利昂在梁爺爺的墓前,找到了與創(chuàng)傷歷史的相處之道,坦然接受了曾對自己造成創(chuàng)傷的種種經歷,重新調整了自己的身份定位,從獨居的生活中走出來,重新回到了梁家,回歸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1]Ng,F(xiàn)ae M.Bone[M].New York:HaprePrerennial,1994.
[2]陳曄.敘述:一種療傷的儀式——伍慧明小說《骨》的創(chuàng)傷主題解讀[J].外國文學研究,2011(2):158-160.
[3]管建明.獨特的敘事形式和主題的多重指涉——評華裔美國作家伍慧明的《骨》[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3):63-70.
[4]朱峰穎,吳憲忠.從身份的迷失到和諧人格的建構——評美國華裔作家伍慧明的《骨》[J].小說評論,2014(2):37-38.
作者:姚瑋,南京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本文為2014年度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文學性創(chuàng)傷敘事研究——以伍慧明小說〈骨〉為個案》(項目編號KYLX_068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