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秋穎 張海波 通訊作者:趙德喜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尿失禁,是指由于膀胱括約肌損傷或神經功能障礙而喪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尿失禁按照癥狀可分為充溢性尿失禁、無阻力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及壓力性尿失禁5類。尿失禁的病因可分為下列幾項:①先天性疾患,如尿道上裂。②創(chuàng)傷,如婦女生產時的創(chuàng)傷,骨盆骨折等。③手術,成人為前列腺手術、尿道狹窄修補術等;兒童為后尿道瓣膜手術等。④各種原因引起的神經源性膀胱。尿失禁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年齡及性別,尤其是女性及老年人。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
中醫(yī)有關尿失禁的記載首見于《備急千金要方·淋閉》,又稱小便不禁。指清醒時小便自出不覺,或小便頻數難以自制,多發(fā)生于50歲以后的婦女,常在大聲咳嗽或者用力時小便就出來了。該病以虛寒者居多,小便自遺而色清。目前,西醫(yī)學對本病除根據病因行手術治療以外,尚未發(fā)現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中醫(yī)藥治療本病從中醫(yī)的傳統理論出發(fā),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在防治本病方面有較大的優(yōu)勢。
胡永盛教授為長春中醫(yī)藥大學教授,首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1985年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臨床行醫(yī)60余載,臨床經驗豐富?,F將其治療尿失禁的經驗整理如下。
中醫(yī)文獻中稱本病為“遺溺”?!端貑枴ば魑鍤馄吩唬骸鞍螂撞焕麨轳?,不約為遺溺”,《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水泉不止,膀胱不藏者,必以氣虛而然。蓋氣為水母,水不能蓄,以氣不能固也……人之漩溺,賴心腎二氣之所傳送。蓋心與小腸為表里,腎與膀胱為表里,若心腎氣虧,傳送失度,故有此證……腎主水,膀胱為之府,水潴于膀胱而泄于小腸,實相通也。然小腸獨應于心者,何哉?蓋陰不可以無陽。水不可以無火,水火既濟,上下相交,此榮衛(wèi)所以流行,而水竇開合,所以不失其司耳。惟夫心腎不交,陰陽不調,故內外關格而水道澀,傳送失度而水道滑,熱則不通,冷則不禁……腎與膀胱俱冷,內氣不充,故胞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為是以遇夜陰盛愈多矣”。
以上記載均提示本病病位在腎,病機上多屬虛,歷代醫(yī)家對其性質有所爭議,有虛寒、虛熱之爭,從臨證上看,大多屬于虛寒,屬虛熱者極少見。
治療上,《景岳全書》有論述:“凡治小便不禁者,古方多用固澀,此固宜然,然固澀之劑,不過固其門戶,此亦治標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蓋小水雖利于腎,而腎上連肺,若肺氣無權,則腎水終不能攝,故治水者必須治氣,治腎者必須治肺……然后加以固澀之劑為之佐,庶得治本之道,而源流如度。否則,徒障狂瀾,終無益也”。
胡永盛教授從中醫(yī)經典理論出發(fā),認為本病的病位在腎及膀胱,在臨證上與多個臟腑相關聯。病因主要是氣虛不攝,陽虛不溫,在病機上屬虛,因此創(chuàng)立以“溫腎納氣,縮泉止遺”為主的基本治療原則,在方藥選擇上主要以黃芪、白術、益智仁、覆盆子、烏藥、肉桂為主,在臨床上隨證加減。
本病在臨床上非常多見,但很多患者并不是單純以本病前來就診,而本病亦常被患者忽視。在治療上,臨床醫(yī)生往往忽視臟腑之間的關系,急于求成,用藥偏于固澀,治療效果很難在短期內達到。胡永盛教授強調治病求本,臨床用藥較為平和,常教導我們“王道之劑無速功”,告誡我們在臨證過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要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辨證用藥,并根據情況隨時調整用藥思路。胡永盛教授在本病的治療過程中充分重視各個臟腑之間的聯系,注重補益肺氣。肺主氣司呼吸,為一身氣之所主,因本病發(fā)生與氣的固攝功能失常有重要的關系,因此要注重補肺益氣藥物的應用,臨床上喜用大劑量黃芪。另外,腎主水,水泉不止必責之于腎陽不足,因此在治療上大量應用溫運腎陽的藥物,腎陽充足則膀胱之水得以溫煦。胡永盛教授在治療本病時另一特色是注重小腸中之虛火,在藥物組成上必配伍竹葉或燈芯草以引虛火從小便而出。
患者某,男,76歲。初診日期:2013年10月23日。患者尿頻、尿急、小便難以控制3個月。未系統服藥治療,小便淋漓,需應用成人尿不濕。
癥見:尿頻、尿急、尿淋漓,時有尿失禁、尿分叉,面色蒼白,手足不溫,畏寒明顯,入睡困難,睡后易醒,口干欲飲,納可,大便干。舌質暗紅,舌體顫動,苔白厚膩,脈沉弦。既往有高血壓病20余年,高脂血癥及腦梗死病史。曾因前列腺增生行前列腺手術,但術后癥狀改善不理想。
西醫(yī)診斷:尿失禁。中醫(yī)診斷:遺溺;中醫(yī)證型:脾腎陽虛,腎氣不固。
方藥:黃芪100g,防風10g,烏藥20g,益智仁20g,覆盆子40g,附子5g,高良姜15g,淫羊藿20g,肉桂10g,白豆蔻15g,燈芯草15g,甘草15g。生姜15g、大棗20g為引。4劑,水煎服,1日半1劑。
患者年老體虛,諸臟器功能下降,腎中真陰真陽虧虛,腎主水,腎陽不足,膀胱之水失于溫煦;肺主氣,肺氣漸虧,則失于固攝,膀胱之水失于約束,則見小便失禁,不能控制。腎陽為一身諸陽之主,腎陽虧虛失于溫煦,則見畏寒肢冷;陽氣虛衰,氣血不充則見面色蒼白。結合舌脈表現,均為脾腎陽虛,腎氣不固之象。
方中大量應用黃芪為君藥,益氣固表,溫三焦;配伍防風,增強益氣固表之效;臣藥以附子、肉桂、淫羊藿溫腎助陽,附子通行十二經,引肉桂直補腎中陽氣,腎中陽氣充足,則使膀胱之水得以溫煦;佐以烏藥、益智仁,取縮泉丸之意,溫腎祛寒,縮泉止遺,其中益智仁辛溫入腎,溫腎固精,縮尿止遺,烏藥調氣散寒,能除膀胱及腎間寒氣;另佐以覆盆子補肝腎,縮小便,為治療小便不禁之專病專藥;高良姜溫胃散寒,取補后天以助先天之意;使以燈芯草,清利小腸中虛火,引虛火下行,從小便而去;引用生姜、大棗,調和脾胃,防止藥物傷及中焦。
二診:服藥后患者尿頻、尿急、尿分叉、大便干明顯改善,偶有小便失禁,納眠可,大便干,口干欲飲。舌質暗紅,苔白厚膩,根部苔黃焦,舌顫,脈弦促。
上方去防風、淫羊藿、白豆蔻,加白術15g,肉蓯蓉20g,同時增加附子劑量為10g。6劑,水煎服,1日半1劑。
加以白術,進一步增強黃芪益氣作用,使肺氣旺則固攝之力強;患者接受附子藥力尚可,未出現不適反應,加之癥狀緩解良好,故加大附子藥量,進一步增強溫腎作用;患者大便干,加用肉蓯蓉以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
三診:藥后患者癥狀進一步改善,尿頻、尿急、尿淋漓、尿分叉、小便失禁等癥狀均較前好轉,仍覺口干,口有異味,納可,夜眠差,手足涼,大便干。舌質暗紅,苔黃厚膩,脈弦滑促。
上方去白術、附子、高良姜,加桑螵蛸25g,玄參20g,白豆蔻15g。6劑,水煎服,1日半1劑。
患者癥狀好轉,繼續(xù)大劑量應用黃芪以益氣;加用桑螵蛸補腎、固精、縮尿;患者口干,大便干,加用玄參滋陰清熱,養(yǎng)陰生津;為防止中焦受損,加用白豆蔻以健脾胃,化濕邪。
四診:藥后患者尿頻、尿急、尿淋漓、尿分叉癥狀繼續(xù)好轉,目前日間小便可以控制,夜間小便次數亦有所減少,且有一定的控制力,口干,口有異味,納可,夜眠差,手足涼,大便干。舌質暗紅,苔黃厚膩,脈弦數。
上方去桑螵蛸、玄參、益智仁、燈芯草、肉蓯蓉、白豆蔻,加佩蘭20g,砂仁15g,生地黃40g,巴戟天15g,雞內金15g,附子5g,并將覆盆子劑量增加至50g。6劑,水煎服,1日半1劑。
患者服藥后癥狀進一步緩解,但仍有手足冷,小便頻,且夜間癥狀改善較日間差,考慮仍為腎中陽氣不足,故再次加用附子,引補腎藥物直達下焦,溫補腎中陽氣,同時配伍巴戟天以增強溫腎助陽作用;患者仍有口干、大便干,因此加用生地黃以清熱生津,潤腸通便;并加用雞內金增強消化吸收功能及胃腸蠕動功能,幫助大便下行;配伍砂仁、佩蘭顧護中州,防止傷及脾胃。
繼服上述方劑,隨證加減,服藥2個月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小便可以自控,遂停藥。
胡永盛教授治療尿失禁一病,始終從中醫(yī)經典理論出發(fā),博采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療經驗。胡永盛教授認為本病的病位雖在膀胱,但肺氣的虧虛及腎陽的不足才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機制,同時兼顧小腸中虛火內擾的客觀因素,確定了“溫腎納氣、縮泉止遺”的治療方法。在方劑配伍中黃芪的大劑量應用,也體現了胡永盛教授“方要對癥,藥要夠量”的治病理念。并在方中喜歡應用對藥,比如淫羊藿配巴戟天、烏藥配益智仁,都體現了胡永盛教授的用藥特點。另外,在治療疾病過程中,時時不忘“顧護中州”,方劑必須配伍健脾益胃藥物,使治病而不傷正。
胡永盛教授治療本病體現了其“師古而不泥古”的理念,在臨床上往往一劑取效,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