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劉煥軍 文麗蘭
(沈陽市安寧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164)
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特點
王雪梅 劉煥軍 文麗蘭
(沈陽市安寧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164)
目的 深入探討關于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特點。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中35例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組,另外25例非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對照組,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式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進行比較和分析。結果 組間比較,研究組患者的首發(fā)年齡更小,病程更長,住院次數(shù)和時間更多;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男性、有自行停藥史患者和家族史陽性患者發(fā)展為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可能性更高。結論 男性患者、具有自行停藥史及家族陽性史患者是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危險因素。
難治性精神分裂癥;臨床特點;危險因素
當前臨床上并沒有關于形成一套系統(tǒng)的關于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判定標準,當前臨床上普遍接受的是:病程≥5年,服用3種藥物劑量和療程適當?shù)目咕癫∷幬铮?種中有2種化學結構不同)治療反應不佳[1];不能耐受抗精神病藥的不良反應;有充分維持治療和預防治療的情況下依舊復發(fā)和惡化;我們將其定義為難治性精神分裂癥;其次,關于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治療方面,對于其臨床特點的研究還比較匱乏,基于此,我院就將以實例對比的方式為切入點,就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總結,現(xiàn)將研究過程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35例,男性17例,女性18例;入選本次研究的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均符合下列標準:①經過系統(tǒng)治療(使用2種或2種以上藥物超過2個月),未達到臨床治愈的標準[2];②患者的年齡在18~60歲;對照組(非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25例,男性8例,女性17例,本組患者的年齡也在18~60歲。
1.2方法:本次研究所需要的數(shù)據(jù)包括患者的年齡、病發(fā)年齡、性別、病程、實際住院時間、婚姻狀況、家族史(陽性、陰性)、自行停藥史、受教育的情況、疾病類型(未分型、未分化型、單純型、青春型、緊張型和偏執(zhí)型)及初次治療效果(具體分為臨床治愈、好轉和無效)。
1.3統(tǒng)計學處理:運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加以分析,使用()表示本實驗的計量資料,并應用配對t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病發(fā)年齡等變量對比:經過資料整合,研究組患者(n=35)和對照組患者(n=25)的年齡分別為(35.7 ±11.3)歲和(34.1±10.9)歲,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5487,P=0.5853);研究組患者的病發(fā)年齡為(20.3±6.5)歲,對照組患者的病發(fā)年齡為(26.3±8.1)歲,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1800,P=0.0024);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次數(shù)為(3.4±2.1)次,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4±0.3)次,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7164,P=0.0000);研究組患者的總病程時間為(10.1±5.5)年,對照組患者的總病程為(6.1±3.3)年,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2392,P=0.0020)。
2.2兩組患者性別、家族史、病程特點等變量比較:研究組患者中(n=35),男性患者共計17例,占組內總例數(shù)的48.57%,對照組患者中(n=25),男性患者共計8例,占組內總例數(shù)的32.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7067,P=0.0168);觀察組患者中家族史呈陽性的患者共計16例,占組內總例數(shù)的45.71%,對照組患者中家族史呈陽性的患者共計8例,占組內總例數(shù)的32.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558,P=0.0467);觀察組患者中有自行停藥史的患者共計25例,占組內總例數(shù)的71.43%,對照組中有自行停藥史的患者共計9例,占組內總例數(shù)的36.00%,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χ2=25.2451,P=0.0000)。
結合現(xiàn)有的臨床研究資料來看,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可以概括為:疾病本身因素、患者自身因素[3]、醫(yī)師因素和社會病因等多方面因素構成,其中疾病本身因素是不可控因素,而其他幾方面都是可以通過有效的手段進行干預的;疾病本身因素,首先當前臨床上關于難治性精神疾病依舊缺乏有效的根治途徑,其次部分患者的疾病具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因此,我們將其定義為不可控因素;其次,從因他可控因素結合本次研究來看,可以通過下列途徑進行干預:①改善依從性,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及身體狀況調整藥物劑量,盡可能的選擇不良反應相對較小的第二代藥物[4];②適當?shù)难娱L治療療程;③盡可能的減少合并用藥;④在治療中盡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劑量以利于患者的心理社會康復。從臨床實踐上來看,為避免精神疾病的發(fā)生,首先必須要保持一個積極良好的心態(tài),還要找到適當?shù)姆绞絹戆l(fā)泄內心的負面情緒,通過正確的與人溝通交往的方式進行社會活動;而從疾病的治療來看,本次研究所總結的關于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特點,源于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及相關文獻資料的結合,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1] 劉增龍,崔利軍,周會爽,等.難治性精神分裂癥臨床分析[J].河北醫(yī)藥,2013,35(7):2356-2357.
[2] 王繼才,陳曉崗,唐勁松,等.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及親屬的臨床特征和認知功能分析[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2,39(10):129-133.
[3] 高改風.氯氮平聯(lián)合碳酸鋰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腦電圖的影響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5,22(3):115-117.
[4] 胡央兒.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特點[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 2015,27(3):316.
R749.3
B
1671-8194(2015)30-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