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萬慶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放射科,遼寧 沈陽 110031)
頭頸部血管病變是腦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如果能早期發(fā)現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1]。64層螺旋CT血管造影在頭頸部血管性疾病的診斷中可以清晰顯示頸總動脈、頸內外動脈、椎動脈及大腦Willis環(huán),可以快速準確的診斷血管病變。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88例在本院治療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行64層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現總結如下。
本組88例在本院治療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頭暈、視物不清、黑蒙、言語不清、肢體乏力、思維障礙以及感覺障礙等。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齡27~85歲,平均63.3歲。其中18例患者于1周內先后行DSA以及CTA的檢查,經過臨床及輔助檢查明確診斷。
應用GE Light Speed 64 VCT機。掃描模式為螺旋模式;掃描范圍:主動脈弓中部至顱頂;掃描層間隔0.625 mm;掃描層厚0.625 mm;螺距1.375∶1;旋轉時間0.4 s;管電壓:120 kV;管電流:其中頸部及頭頸300 mA;頭顱350 mA。掃描全過程使用同步減影技術:進行連續(xù)兩次的掃描,第1次為平掃,第2次應用對比劑增強,確保兩次掃描的球管曝光位置保持相同以及球管曝光起點相匹配即控制球管重復曝光間隔時間是球管轉速的整數倍;掃描時則應用峰值跟蹤法。對比劑量65 mL;在右上肢肘前靜脈高壓注射器團注,注射速率5 mL/s,對比劑濃度370 g/L;注射速率5 mL/s。
根據患者頭頸部血管前、后循環(huán)分成7組14段,其中后循環(huán)分為基底動脈(BA)、椎動脈顱外段(VA)、大腦后動脈(PCA)、椎動脈顱內段(VA);前循環(huán)分為頸總動脈(CA)、頸外動脈(ECA)、頸內動脈(ICA)、大腦前動脈(ACA)、大腦中動脈(MCA),減影后資料輸入GE后處理工作站,采取各種重建方式進行各個血管的重建,采用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容積再現重建血管結構,其中最大密度投影觀察管壁情況,部分斑塊應用虛擬內鏡技術顯示斑塊大小以及形態(tài)。通過兩名放射科醫(yī)師對CTA及原始圖像進行綜合分析,并給出一致性的診斷意見。根據NASCET[2]根據CT值對斑塊進行分類:纖維鈣化斑塊為(894-31)HU,脂質斑塊為(504-12)HU,鈣化斑塊為(4894-l13)HU。狹窄分級法:將狹窄程度分為:無狹窄、輕度狹窄(狹窄率<30%)、中度狹窄(狹窄率30%~69%)、重度狹窄(狹窄率70%~99%)以及閉塞(狹窄率l00%)。
發(fā)現顱內動脈瘤6例,動靜脈畸形3例,頸動脈體瘤1例,動脈硬化狹窄或閉塞78例。
腦血管疾病臨床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頭頸部動脈狹窄和缺血性腦血管病關系密切,頸動脈內膜粥樣硬化斑塊脫落或者血栓是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主要原因。64排螺旋CTA不僅可以顯示血管的走行、形態(tài)、結構,同時還可以顯示是否有軟硬斑的形成,以及斑塊的范圍、厚度,進行管腔的狹窄程度的判斷,對臨床具有重要指導價值[3];而軟性斑塊通常為不穩(wěn)定性斑塊,邊界欠清晰,多與附壁血栓并存,則需要盡快檢查治療;硬斑塊密度更高,邊界相對清晰,則相對穩(wěn)定。
CTA在腦血管疾病中的診斷價值:CTA可在普通CT檢查未見缺血性改變前,顯示血管阻塞的部位、長度以及側支血流的供應,對頸部及wil1is環(huán)周圍血管的狹窄和阻塞的診斷優(yōu)勢顯著。CTA可以清楚顯示頭頸部血管的軟斑以及硬斑,明確管腔狹窄程度以及有無閉塞血管等情況,對重度頸內動脈狹窄者及時進行血管成形術及內膜切除術能有效降低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病。CTA在腦血管畸形中的診斷價值:CTA能夠清晰顯示出供血動脈、畸形血管團和引流靜脈的三維關系及毗鄰結構,尤其是其可以提供俯視圖像,空間關系直觀清楚,同時CTA檢查不受血腫影響可獨立完成診斷;對于手術入路的設計有很大幫助。CTA在顱內出血中的診斷價值:顱內動脈瘤是出血的主要原因,CTA對動脈瘤的診斷具有很高的準確性,直徑>2.2 mm的動脈瘤即可被發(fā)現,根據臨床統(tǒng)計其和DSA的相符率高達90%以上,可最大限度地縮短動脈瘤的確診時間,明確顯示出顱內動脈瘤的形狀、部位、輪廓、大小、有無血管痙攣、瘤頸與載瘤動脈的關系。CTA檢查優(yōu)勢在于其簡單、無創(chuàng)、快速,尤其對于破裂的動脈瘤以及危重、不配合或無法進行DSA檢查者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
[1]朱玉森,李松柏,韓敏,等.多層面螺旋CT三維血管造影診斷腦動脈瘤臨床價值的初步探討[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35(10):755-758.
[2]Garg GF,Michael Eliasziw,Hugh WKB.The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surgical results in 1415 patients[J].Stroke,1999,30(9):175I-1758.
[3]馮斌,李玉華,薛建平.雙源CT在頭頸部血管造影中的應用[J].放射學雜志,2009,24(10):1087-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