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權 陳新鋒 紀婷 楊永超 鄒鵬 崔新會 汪賀軒
解剖鎖定板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陳治權 陳新鋒 紀婷 楊永超 鄒鵬 崔新會 汪賀軒
目的分析解剖鎖定板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38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 所有患者均采取解剖鎖定板治療, 分析骨折恢復情況。結果38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手術實施成功, 手術切口均在Ⅰ期愈合;術后3個月近期療效優(yōu)良率為94.7%, 經隨訪10~18個月遠期療效優(yōu)良率92.1%。術后未發(fā)生內固定物松動、移位, 無骨折不愈合及肱骨頭壞死等并發(fā)癥。結論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采取解剖鎖定板治療, 其效果顯著, 可促進患者骨折愈合。
解剖鎖定板;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臨床療效
肱骨近端骨折多發(fā)生在高能量損傷青壯年以及骨質疏松老年患者[1], 是臨床常見骨折, 通常根據患者骨折情況選擇非手術或手術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屬于肱骨近端嚴重性骨折, 伴明顯移位或肩袖損傷, 手術是其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F(xiàn)作者以38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采取解剖鎖定板治療, 其手術治療效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8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均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到本院就診, 男15例, 女23例;年齡20~60歲, 平均年齡(45.8±5.8)歲;按照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3部分骨折21例,4部分骨折17例;致傷原因:交通意外傷20例, 重物砸傷8例, 摔落傷10例;右側21例,左側17例;經X線片、患肩正位、穿胸位、CT等確診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1.2 方法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行頸叢麻醉、全身麻醉或高位硬膜外阻滯麻醉, 于三角肌胸大肌間隙入路, 于骨折線為中心作小切口, 暴露骨折處, 注意游離保護頭靜脈, 并與胸大肌一同向內側拉, 向外側拉肱三頭肌, 扭轉上肢, 明確肱二頭肌長頭和大小結節(jié)的具體位置, 以肱二頭肌作為標識,對三角肌下滑囊進行鈍性分離, 全面顯露肱骨頭, 但注意保護周圍骨塊軟組織, 盡量避免損害肱骨頭血運, 防止骨膜下剝離, 清除嵌入骨折斷端的軟組織和凝血塊。在X線C臂機透視下骨折復位, 以克氏針臨時固定。選取合適肱骨近端解剖鎖定鈦板置于肱骨頂端下方8 mm部位及結節(jié)間溝后緣遠端10 mm處, 固定于肱骨干。取帶螺紋的鉆頭導向器安裝在鈦板近端, 以導向器引導, 于肱骨頭擰入3~4枚螺釘, 螺釘不可穿過關節(jié)面。固定骨折的遠端肱骨干, 合并肩袖損傷患者采用不可吸收線修復并縫合, 于鋼板近端縫合孔固定。對于復位后嚴重骨缺損需使用髂骨植骨。
患者術后均以三角帶懸吊,72 h內根據實際情況做患肌等長收縮鍛煉, 待切口無痛后做肘關節(jié)屈伸活動, 以及肩部作擺鐘樣運動。術后3周作肩關節(jié)外展、前屈及后伸鍛煉。定時拍攝X線片復查, 若骨折線模糊、骨折臨床愈合, 可作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
1.3 療效判定標準 近期療效判定標準[2]:根據Neer評分法對患者肩部關節(jié)恢復情況進行評價, 總分100分, 分為疼痛、功能、活動度及解剖復位, 其中疼痛占35分, 功能30分,活動度25分, 解剖復位10分。優(yōu):Neer評分≥90分;良:Neer評分80~89分;可:Neer評分70~79分;差:<70分。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shù)×100%。
遠期療效判定標準[3]:優(yōu):肩關節(jié)功能前屈、外展、上舉及內外旋正常, 功能角度比健側<15°;良:上舉或內外旋比健側低15~30°, 前屈、外展、后伸正常;可:關節(jié)各方活動比健側低31~45°;差:關節(jié)各方面比健側差>45°。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shù)×100%。
38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手術實施成功, 手術切口均在Ⅰ期愈合。經隨訪10~18個月, 患者未發(fā)生內固定物松動、移位, 無骨折不愈合及肱骨頭壞死等并發(fā)癥;術后3個月患者近期療效優(yōu)良率為94.7%(36/38), 優(yōu)22例, 良14例,可2例;遠期療效優(yōu)良率92.1%(35/38), 優(yōu)20例, 良15例,可3例。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臨床治療時一直以來存在爭議性,部分學者認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無論采取閉合復位或開放復位內固定, 均難以取得讓人滿意效果, 且存在較大的肱骨頭壞死可能性, 無需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還有學者認為對骨折處解剖結構予以重建, 可為骨折術后功能恢復提供良好基礎, 通過手術復位和內固定以此取得效果[4]。而且粉碎性骨折, 保守治療難以取得效果, 通過手術治療, 使關節(jié)面平整, 盡可能對骨折部予以復位。選擇牢固內固定, 避免對骨折周圍軟組織造成破壞。
肱骨近端解剖鎖定鋼板是根據生物力學彈性內固定原則發(fā)展而來, 對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具有顯著療效。在此次研究中,38例患者手術實施成功, 切口Ⅰ期愈合;近期療效優(yōu)良率為94.7%, 遠期療效優(yōu)良率為92.1%。術后未發(fā)生內固定物松動、移位, 無骨折不愈合及肱骨頭壞死等并發(fā)癥。從結果可以看出, 解剖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具有顯著效果, 且并發(fā)癥少, 安全有效。
解剖鎖定鋼板根據肱骨近端解剖形態(tài)設計接骨板, 平整貼切, 減少軟組織刺激, 避免發(fā)生肩峰撞擊風險。術中以克氏針臨時固定, 提高了手術復位的準確性;近端螺釘孔為鎖定螺釘孔, 提高鋼板與螺釘成角的穩(wěn)定性, 以免骨折復位丟失, 利于術后早期實施功能鍛煉;鋼板無需緊密貼合骨面,保證骨膜血運正常;螺釘設計可以行不同方向交叉, 提高了釘板間鎖定固定的錨合力和抗拉力, 以免螺釘退出和松動。
在實施解剖鎖定鋼板治療時, 保持鋼板和螺釘成角穩(wěn)定性, 螺釘螺紋保證緊密結合;術中觀察復位良好后, 保持肱骨頭后傾角和頸干角, 注意螺釘長度, 不可過短影響丟失復位, 不可過長穿透關節(jié)。鋼板固定在肱骨頂端下方8 mm部位及結節(jié)間溝后緣遠端10 mm處, 使肱二頭肌和接骨板間有足夠空隙, 維持血運正常;患者術后骨缺損嚴重, 可進行髂骨植骨。術后功能鍛煉時, 應循序漸進, 堅持不懈。
[1]劉巖, 曹振羽, 郭永飛, 等.鎖定鋼板在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應用.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21(12):947.
[2]吳明義, 崔勇, 詹開喜.解剖鎖定鋼板+固骼生治療老年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療效分析.現(xiàn)代實用雜志,2010,22(7):754.
[3]汪國棟, 黃繼鋒, 蔡賢華, 等. 肱骨近端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近期療效觀察.臨床外科雜志,2008,16(1):42-43.
[4]張澤遠, 羅賽平, 彭耀金, 等.肱骨近端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療效分析.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20):390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58
2014-12-18]
450000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