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莉
[案例]思品課堂上,學生正在進行“時政快遞”專欄播報。今天是學生李某進行展示,他向?qū)W生出示了薄熙來的案例。他做得很認真,將這個新聞熱點的有關照片、文字和視頻做成了一個PPT,相當?shù)匚?。學生出神地看著,播放結(jié)束后,學生小聲討論起來。“這是一個大官!”“大官有幾個好人?!”“越是官位大,越是不干凈!”“現(xiàn)在在任的說不定還有貪污腐敗分子!”學生興致勃勃,顯然,他們對這個時政熱點很有興趣,更顯然,他們的興趣點是在薄熙來的丑陋之處,更準確地說,學生的反應也是社會面對這個案例的初步反應。
站在講臺上的筆者,并不意外學生的反應,順勢向?qū)W生拋出幾個問題:(1)薄熙來一案,你解讀出了哪些相關信息?(2)你是如何看待高官變囚犯這一現(xiàn)象的?(3)請從個人和國家兩個角度,為防止薄熙來案的再次發(fā)生提建議。原先略帶戲謔的討論聲戛然而止,學生迅速思考并組織語言,其發(fā)言讓筆者驚喜。顯然,一個看似“丑聞”的案例,在仔細斟酌、科學利用的基礎上,也能演繹出中學思品課特有的精彩。
[分析]在思品教學中,通過引入時政熱點,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并從中思考相關問題,既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通過師生共同的分析歸納,既能培養(yǎng)學生關心時事的習慣、學以致用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強烈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相對沉悶的思品課堂煥發(fā)出新的激情和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來,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所收集的新聞資訊基本上呈現(xiàn)“一邊倒”的現(xiàn)象,即只關注“正面新聞”,對“負面新聞”或“丑聞”視而不見,這使得學生視野狹隘,覺得思品課有明顯的歌功頌德傾向,從而產(chǎn)生倦怠甚至反感情緒。那么,“丑聞”究竟能否走進課堂?能否為中學思品課堂教學服務?能否成為教育教學中的有利資源呢?
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如果不回避“丑聞”,甚至是主動迎合中學生的心理,幫助學生科學解讀“丑聞”,將有助于學生增加對社會復雜現(xiàn)象的了解廣度與分析深度,有效傳達正面教育能量,進一步提高思品課的德育功能和效果。那么具體到中學思品課教學中,該如何選擇與操作呢?
一、 注意“丑聞”選擇的聚焦性、貼近性
每天國內(nèi)外發(fā)生的事情紛繁復雜,我們要求學生搜集的一定是民眾關注度極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對貼近的事例,換句話說,“丑聞”是“繞不過去”的。比如前面的薄熙來一案,舉國上下同關注,如果我們的思品課堂避而不談,學生會感覺學科特色不凸顯,思品課堂沒有“時政”味;如果我們不避開甚至主動提及,學生的興趣點能瞬間聚焦,并在教師的預設范圍內(nèi)有序展開,結(jié)合所學知識進行探討與分析。在這樣的分析過程中,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探究,他們既能從制度層面對高官和國家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也會從人性的角度進行探尋。經(jīng)歷這樣的思維激蕩過程之后,這個“丑聞”案例的教育性才能得到更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二、注意“丑聞”解讀的多元性、導向性
負面新聞事件也許只有一個,但是事件本身反映的問題是包羅萬象的。如薄熙來案中所反映出來的法制問題、道德問題、民生問題、黨風問題、心理問題等等。在中學思品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運用類似的“丑聞”時,要讓學生學會“多元解讀”,不要將目光僅僅局限在事件本身,要通過這個事件去窺探背后的“社會萬花筒”。同時,在分析事件的時候,還要注意把握正確方向,比如此案中,要讓學生意識到像薄熙來這樣的官員黨員在眾多的官員黨員中是少數(shù)個案,不能以偏概全,以一當十。在這里,巧妙設問是重中之重,只有“問”的角度多元、方向明確,才能避免學生在情感認識上產(chǎn)生誤解,才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注意“丑聞”鏈接的知識性、邏輯性
“丑聞”的選擇與解讀都離不開教材知識,因此,在進行相關時政教學時,首先要找準熱點問題與書本知識的連接點,按照“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的思路對材料進行加工和整合。這樣不僅能使材料分析層次分明,邏輯清晰,還有利于學生分角度鏈接知識,訓練思維。其次,在引導學生將材料與知識進行對接時,要注意按角度進行知識溝通,使學生準確把握具體的對應點,這樣在鏈接時就不會模糊與遲疑。如果忽視了負面新聞與教材內(nèi)容的聯(lián)系,那么,表面是增加了思品課堂的容量,但實際上是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所以,如何抓準“丑聞”與思品教材知識點與邏輯性的結(jié)合,是激活思品課堂教學、激發(fā)教育正能量的關鍵所在。
總之,中學思品課堂要讓學生感知社會,就不能離開時政熱點,而如何合理運用各類時政熱點特別是“丑聞”類的熱點,更能考驗思品課教師的教學智慧與藝術(shù),更能提升學科價值。
(責任編輯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