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銀,楊思國
(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機電系,安徽 滁州239000)
高職高專類的培養(yǎng)目標側重于培養(yǎng)技術應用能力,而學生的分析計算能力通常較弱,一般很難達到推導和應用《工程力學》一系列公式的要求。這一矛盾,造成了高職高專相關專業(yè)開設的《工程力學》課程,普遍難教、難學。而“簡化計算分析過程,則重于解決典型實際工程問題”的教學思路,有利于緩解這一矛盾。本文將遵循這一思路,對“拉壓與壓縮”章節(jié)中關于繪制拉壓桿件軸力圖方法,重新進行整理與分析,以研究出了計算少、效率高的方法,本文稱之為“矢量畫法”。
軸力圖是描述拉壓桿件的各橫截面所受軸力大小和方向的圖線,是計算拉壓桿件應力,判斷桿件強度的依據(jù)。本文首先總結其一般畫法,在此基礎上提出另一種快速畫法,并結合實例詳細介紹該畫法的具體繪制軸力圖的過程。
現(xiàn)有教材大多采用截面法,即分別列式依次計算出各段截面軸力,然后根據(jù)各段內力的大小和方向,再進行軸力圖的繪制。
截面法雖具有很強的理論依據(jù),適用范圍廣。但截面法求各截面內力時,有以下缺點:
(一)計算量大。需根據(jù)外力作用點個數(shù),將構件分段,逐段列平衡方程,才能求解出每段內力。外力數(shù)量越多,平衡方程數(shù)量也越多,計算量就越大,計算效率就越低下。
(二)判斷內力的實際正負號較為麻煩。判斷每段截面內力的正負號方法,一般為先假設該段內力為正,再由所列的平衡方程求解出的內力的正負號,判斷出內力的實際正負號。同樣,當外力數(shù)量越多時,內力的方向需要判斷的次數(shù)也就越多。
本文提出的矢量畫法方法,其基本原理為:
(一)拉壓桿的軸力圖,由各段跳躍矢量和保持矢量構成;
(二)在外力作用的截面,軸力變化圖線表現(xiàn)為跳躍矢量;在其余各段截面,其軸力圖線表現(xiàn)為保持矢量;
(三)跳躍矢量、保持矢量與位置坐標軸構成的區(qū)域封閉。
其中,跳躍矢量的具體畫法為:跳躍矢量的起點,為上段保持矢量的終點。跳躍矢量方向,需要根據(jù)外力方向與位置坐標軸正方向是否一致判斷,當外力方向與位置坐標軸正方向一致時,跳躍矢量指向軸力減小的方向;反之,則指向軸力增加的方向。跳躍矢量的長度,為該處截面受到的外力。特別地,起始處跳躍矢量的起點,從坐標軸原點開始;末尾處跳躍矢量的終點,返回到零。
保持矢量的畫法為:保持矢量方向沿著位置坐標軸方向。保持矢量的起點,為本次跳躍矢量的終點;保持矢量的終點,為下次跳躍矢量的起點。即在未受到外力作用的各段截面,直接繪制平行于位置坐標軸的線段。
而上述位置坐標軸正方向的規(guī)定,與截面圖畫法一致,即從拉壓桿的一端指向另一端。三、矢量畫法解題舉例
現(xiàn)結合圖1的實例,說明1.2中矢量畫法的一般過程,有一桿件受力如圖1所示,請繪制其軸力圖結合。
圖1 桿件受力圖
軸力圖的矢量畫法解題過程:從左向右,建立位置坐標,即向右為位置坐標軸正方向。則跳躍矢量的方向為:外力指向右邊,跳躍矢量指向下;外力指向左邊,跳躍矢量指向上。將跳躍點與跳躍高度列入表1中,并按表1,繪制出圖2的軸力圖圖線,整理后得圖3的軸力圖。
表1 跳躍點與水平線段關系
圖2 矢量畫法軸力圖圖線
圖3 軸力圖
關于表1的說明:
(一)跳躍矢量與保持矢量分界點的位置,即為桿件受力圖上給出的外力作用截面位置。分界點的數(shù)量,即為外力作用截面的個數(shù)。
(二)跳躍矢量的位置,即在跳躍矢量與保持矢量分界點處。其方向和大小,均可由1.2關于“跳躍矢量的畫法”中的規(guī)定,直接得出。
(三)保持矢量,即為相鄰兩外力作用截面之間的桿件的軸線。
若將上述例子的a截面的所受外力變成未知,且該桿件仍受力平衡,即得如圖4所示的懸臂梁受力圖。
圖4 懸臂梁受力圖
在解決這類桿件軸力圖繪制時,若采用矢量畫法,則不必像截面法那樣,先根據(jù)力的平衡方程,計算出a截面處的外力,然后再按一般過程,進行計算并繪圖,而可以直接利用矢量的相應性質,從桿件已知外力端向未知外力端,依次繪制矢量,而省去計算未知端(a截面)處的外力,繪制出相應的軸力圖。具體過程為:
1、從截面a向截面e方向建立位置坐標軸,則跳躍矢量的方向為:外力指向右邊,跳躍矢量指向下;外力指向左邊,跳躍矢量指向下。
2、從已知軸力端繪制矢量。由圖可知,a截面的軸力未知,而最右邊的e截面的軸力已知,故從e截面開始繪制軸力矢量。由于e截面為末端,其跳躍矢量的終點返回到零,即圖5中的e2為跳躍矢量的終點。由其外力指向右,可知跳躍矢量方向應向下,且長度為F,故可得該截面的跳躍矢量為圖5中所示矢量。
3、繪制de段的保持矢量。過e1點繪制平行于位置坐標軸的線段,如圖5所示。
4、按2)和3)步驟,依次繪制出從d到a段的保持矢量和跳躍矢量。依次為如圖5所示、。
5、繪制未知端a截面跳躍矢量。根據(jù)“拉壓桿的起始處的跳躍矢量的起點,從坐標軸原點開始”,則只需連接a點與坐標原點,即得未知端a截面的跳躍矢量。如圖5所示。
6、整理圖5,即得圖6所示的軸力圖。
圖5 矢量畫法軸力圖圖線
圖6 軸力圖
本文提出的拉壓桿件軸力圖的矢量畫法,是在分析計算拉壓桿件軸力時,對傳統(tǒng)采用的截面法分析計算的一種擴展。與傳統(tǒng)的截面法相比,本文提出的矢量畫法不需要逐段列平衡方程求解各截面的內力大小,并簡化了判斷方向的方法,具有簡單易學、繪圖效率高的特點。同時,本文提出的矢量畫法,由于遵循了“簡化計算分析過程,則重于解決典型實際工程問題”的思路,能夠使高職高專類學生更容易掌握“拉壓與壓縮”知識,并能迅速地解決相關力學工程問題,提高了其學習興趣。這也為高職高專類學校關于《工程力學》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思路。
[1]張信群.工程力學[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9.
[2]張定華.工程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楊虹.工程力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