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夢 楠
(浙江工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竇娥冤》文化缺省現(xiàn)象分析
王 夢 楠
(浙江工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文化缺省是文學作品中一個很獨特的元素,中國古典文學中,對于典故的運用、意象的選取等都是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會出現(xiàn)大量的文化缺省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會給相對應的英譯本譯者群及讀者群造成一定程度的翻譯難點和閱讀障礙。本文擬從楊憲益、戴乃迭這對中西合璧翻譯家夫婦的英譯本《竇娥冤》中對文化缺省的處理,淺析文化缺省的難以替代性。
竇娥冤;文化缺?。豢缥幕?/p>
任何一種文化或是文學作品,都需要以語言為載體。翻譯不僅是一個語言轉換的過程,更是一個文化傳遞的過程,是一種跨文化交際。在這個交際過程中,有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三方的介入,三種不同的視角互相關聯(lián)必然造成文化缺省現(xiàn)象。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與其意向讀者交流時雙方共有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1]。因為交流雙方擁有同樣的文化背景,因此,不言自明的省略會大大提高交際效率。這些被省略掉的部分雖然沒有出現(xiàn)在文本中,但是在讀者看來卻是存在的。讀者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將看到的內容與頭腦中儲存的文化背景知識相關聯(lián),從而獲取了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中國古典戲劇中文學典故的運用數(shù)不勝數(shù),但英語語言環(huán)境下的讀者并不能理解其中緣由。惟其如此,楊憲益、戴乃迭這對中外合璧的翻譯家夫妻在翻譯中國古典戲劇時對文化缺省的處理,就值得我們加以探討了。
中國古典戲劇源遠流長,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及明清傳奇等多種形式。而元雜劇無疑是中國古典戲劇史上的高峰。在繼承和發(fā)展前代文學藝術成就的基礎上,元雜劇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標志著中國古典戲劇的成熟,較為集中地表現(xiàn)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縮影。
(一)《竇娥冤》的故事情節(jié)
元曲四大家之首的關漢卿是這座藝術高峰上的一棵勁松,他的作品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汲取各方優(yōu)勢的基礎上,令元劇日臻成熟。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贊曰:“關漢卿一空依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彼簧袆?chuàng)作了六十多種雜劇,或嬉笑怒罵,或賭咒發(fā)愿,或寫人間悲苦,或嘆世事無常。儒家文化、宗教信仰、社會風習等,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均有體現(xiàn)?!陡]娥冤》則是他的扛鼎之作,同時也是元雜劇中悲劇的典范代表。
《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與《梧桐雨》、《漢宮秋》、《趙氏孤兒》并稱為“元曲四大悲劇”。主人公是被賣給蔡婆做童養(yǎng)媳抵債的窮書生竇天章的女兒竇娥,后夫君早亡又被歹人陷害,最后被昏官做成冤案處斬。竇娥臨終三愿——血濺白綾、六月飛雪、亢旱三年,著實為全劇的高潮,反映出當時人民身處底層社會,無力改變卻又拼死抗爭的生存現(xiàn)實。《竇娥冤》脫胎于“東海孝婦”,但又比東海孝婦的故事更具浪漫主義和斗爭意識。作者并沒有局限在對平反冤獄的歌功頌德中,而是在這部作品中為讀者描繪了典型的平民形象,將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吏的殘酷、人性的泯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而竇娥憑借豐富的人物形象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從最初的對官府心存幻想,到最后的賭咒發(fā)愿,無一不書寫了人民懲惡揚善的愿望和渴望自由的精神[2]。
(二)文化缺省的內涵特征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與其意向讀者交流時雙方共有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與語境缺省同屬情景缺省的副類。顧名思義,情景缺省就是指作者和讀者共有的背景知識的省略[1]。其中,語境缺省的內容一般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解讀,但文化缺省因為具有顯著的文化特色,并且存在于文本之外,往往無法在上下文中找到答案。
首先,文化缺省具有同源性。交流雙方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每當表述一個特定事件的時候,敘述者會自覺地認為接受者已經知曉了前提,并且把這種特定事件的前提省略。這種同源性是文化缺省現(xiàn)象產生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如一提及“三從四德”,不用特別注明,中國人也知道這是封建禮教下對婦女的約束準則,這是享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共同的認知。
其次,文化缺省具有自發(fā)性。文化缺省是交際中一個很獨特的部分,如前所述,這種現(xiàn)象的產生具備同源性的特點。這種同源性是個體認知的固有成分,敘述者在表述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認為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接受者會自動補足省略的部分。因此,文化缺省不是可以刻意制造出來的,而是在交流的過程中的自發(fā)行為。類推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這種文化缺省也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
再次,文化缺省具有不可遷移性。因為此現(xiàn)象的同源性和自發(fā)性,是很難將其從一種文化遷移到另一種文化當中去的,這種特性在翻譯文學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的差異,出發(fā)語中所省略的部分,很難在目的語中完成恰當?shù)霓D化。如《古詩十九首》中有句詩這樣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弊置嬉馑紵o非是描寫了兩顆星座中的主星,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是以兩顆星暗合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的故事,抒發(fā)了愛而不得的痛苦心情。如若將此詩譯成英文,此處的文化缺省是無法直接生硬地從字面上遷移過去的。
(三)《竇娥冤》與文化缺省
概括說來,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歷史發(fā)展、社會進步的產物,并系統(tǒng)性地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社會規(guī)范、道德準則、歷史風物、傳統(tǒng)習俗等等方面。作為一部社會風情畫般的文學巨著,《竇娥冤》在情節(jié)設置和語言表達等方面都反映出了頗具時代特點與民族特性的文化。作者在這個文化傳遞的過程中,也不自覺地使用了文化缺省,缺省內容涉及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等諸多方面?!陡]娥冤》中的文化缺省現(xiàn)象,一方面提高了表達的效率,更加迅速直接地完成了敘述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增強了表達的效果,使得敘述者想要傳遞的信息更加生動形象便于接受。
身處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或是社會風習自然并不陌生,在這樣的前提下,關漢卿在創(chuàng)作中也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了文化缺省這一特點。在內容方面,主要是針對物質生活文化、精神內涵文化、制度規(guī)范文化以及傳統(tǒng)習俗文化進行省略;而在缺省手法上,則采用了化用典故、俚語入文等方式。
(一)《竇娥冤》中文化缺省的內容
廣義的文化,指的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顯性的物質文化,以及隱形的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內容涉及服飾衣著、日常生活、社會準則、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而狹義的文化,泛指普遍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陡]娥冤》作為一部社會風情畫般的文學作品,無疑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各種生活習慣、服飾特點、社會準則均在作品中有體現(xiàn),而這些社會生活的縮影,很多都是通過缺省的方式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
第一,針對物質文化的缺省。物質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種種物質文明,是一種顯性文化。《竇娥冤》在表現(xiàn)當時日常生活和描摹人物形象的時候,多對此種物質文化加以省略,以增強表達效果。如,“梳著個霜雪般白髻,怎將這云霞般錦帕兜”,這種服飾打扮是當時社會婚喪嫁娶的常規(guī)梳妝,作者并未直言主人公未亡人的身份,卻通過對服飾的描寫達到了更好的表達效果。
第二,針對制度文化的缺省。制度文化包社會制度、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等諸多方面,屬于不可見的文化內涵?!陡]娥冤》中很多針對制度文化的缺省暗合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與行為準則。如,“今三從四德全無,刬地犯了十惡大罪”,這些都是當時社會的道德準則和法律法規(guī)。體現(xiàn)了作者的對當時制度文化的熟稔。
第三,針對心理文化的缺省。在竇娥受處決之前,曾跟婆婆說過一段話:“婆婆,此后遇著冬時年節(jié),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漿水飯,瀽半碗兒與我吃;燒不了的紙錢,與竇娥燒一陌兒?!痹谶@里所缺省的內容,是當時社會的一種信仰文化,即人死后是會進入另外的世界,因此需要在重要的日子對死者進行祭奠,以求死者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無憂。
(二)《竇娥冤》中文化缺省的手法
首先,關漢卿善于利用文化典故烘托情感?!陡]娥冤》中穿插大量的文化典故,使得故事情節(jié)更具整體性與象征意義。如:“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用萇弘及望帝的故事暗喻竇娥悲鳴的冤魂。再如:“從今日遠踐洛陽塵,又不知歸期定準,則落的無語暗消魂”,以“洛陽塵”比喻功名利祿等紅塵俗世。
其次,《竇娥冤》也是一幅中國古時民眾生活畫,運用社會風習和相關風俗俚語詞匯將人物形象與悲劇情節(jié)刻畫得更加生動立體。如:“梳著個霜雪般白髻,怎將這云霞般錦帕兜”,傳統(tǒng)風俗中喪夫則梳“白髻”,婚嫁則著“云霞錦帕”,以此彰顯竇娥忠貞不渝的內心情感。
《竇娥冤》這部文學巨著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在國外也有比較廣泛的接受度,曾被翻譯成俄文版、日文版等。而在英文譯本中,楊憲益(中)、戴乃迭(英)夫婦的譯本最具代表性。他們都曾在牛津大學求學,全面而系統(tǒng)地學習了中國文學、古希臘羅馬文學、中古法國文學和英國文學,使得他們有極高的中英文水平和文學造詣。同時,楊憲益對中西方文化的熟識以及戴乃迭英語母語的先天優(yōu)勢,使得他們的翻譯作品尤為精當。楊戴譯本的《竇娥冤》收錄在他們的譯作《關漢卿雜劇選》中,1958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該譯本被編排成漢英對照的形式,便于讀者對比研讀。
(一)楊戴譯本對文化缺省的補償策略
這對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夫妻翻譯家,在處理中國古典戲劇的翻譯上有異于其他翻譯家的優(yōu)勢。因此楊戴譯本的《竇娥冤》,不僅完成了“信達雅”的翻譯準則,更是盡可能地將中國文化移植到了英語中。他們雖然沒有提出完整的翻譯理論,但是在他們的翻譯實踐中很注重歸化與異化的結合。即一方面采用流暢的行文風格來為目的語讀者減少出發(fā)語中的異域化色彩,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破除目的語的語言規(guī)范來保留出發(fā)語中的文化特色[3]。因此楊戴譯本的《竇娥冤》在進行語言轉換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一種文化上的互通和交流,他們對文化缺省的補償策略格外值得一看。
策略一:直譯法。對于某些內容,譯者可以在目標語中找到相對應的文化信息,這樣,就可以使用直譯法盡可能地保留出發(fā)語的文化特征。既滿足譯文讀者的閱讀理解需求,又能傳遞原文的文化內涵。
例如:原文: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譯文:A flower may blossom again,but youth never returns[4].
原文的“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是形容時間流逝的非常形象的語句。按照字面直接翻譯不會給譯文讀者帶來閱讀困難,而且直譯也不會喪失原本的美學價值。
策略二:意譯法。很多時候,由于文化背景和表達方式的差異,原作中帶有特定含義的內容在目標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詞語來表達,因此,只能采用意譯法,舍去原本的語言形式和字面含義來盡可能地表達出原作的文化內涵。
例如:原文:十惡大罪
譯文:this most heinous of crimes[4]
雖然歷代的十惡大罪稍有差別,但大致為: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十種,這些罪名都是罪大惡極的。如翻譯成“ten kinds of crimes”,又要花費大量精力來補足“ten”的內容,故直接將它意譯為“most heinous of crimes”(極其敗壞可恥的罪行)。
策略三:省略法。有些時候,直譯會造成譯文讀者的語言困惑,譯者又沒有辦法在目標語中找到相對符合的意譯詞匯,為了避免產生誤讀,就只能采用省略法,省略掉容易引起閱讀障礙的部分。
例如:原文:自家賽盧醫(yī)
譯文:I am Doctor Lu[4].
“盧醫(yī)”在這里代表扁鵲,“賽盧醫(yī)”就是表明他在自夸醫(yī)術堪比名醫(yī)扁鵲。譯文讀者并不知曉扁鵲的故事,如若按照字面翻譯,則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楊戴譯本中省略掉“賽”,僅僅翻譯為“盧醫(yī)生”。但是這種處理方法難免會削減原作的美學內涵和藝術張力。
策略四:轉換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同一事物、同一概念的認知也存在著差異,外在表現(xiàn)就是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因此,翻譯中就要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轉換,將出發(fā)語中的詞語轉換成目標語中具有同等文化內容的詞語。
例如:原文:莫不是八字兒該載著一世憂
譯文:Is it my fate to be wretched all my life[4]?
“八字”屬于中國古代傳統(tǒng)命理學的一種八字推命的方法,從傳統(tǒng)命理學角度來說,它可推演出人一生的發(fā)展方向,有不可更改性。因此這里也采用轉換的方式,將其與西方文化中的“fate”(命運)對應,使讀者一目了然。
策略五:譯注法。原作中一些特定的典故或是歷史事件往往帶有一定的文化色彩。楊戴譯本《竇娥冤》在處理這種情況的時候,通常會采用直譯加注的方式來解釋這個典故或是歷史事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既保證了譯文讀者的理解,又保留了一定的文化內涵。
例如:原文:那一個似孟光般舉案齊眉
譯文:Or like Meng Guang, who showed such respect to her husband[4]?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知道“舉案齊眉”是在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十分恩愛。所以,譯文中加注“showed such respect to her husband”,簡單明了,便于理解。
整體看來,楊戴譯本主要采用了以上五種方式來處理文化缺省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英語語言環(huán)境中的人們理解《竇娥冤》的故事情節(jié)和內在精神,同時,又將自己作為一座溝通原作與目標語讀者之間的橋梁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遞出去。翻譯既是文字游戲,也能促進文化的發(fā)展和交流[5]。
(二)楊戴譯本《竇娥冤》文化缺省補償策略的評析
為了豐富人物形象,塑造戲劇沖突,關漢卿在《竇娥冤》中運用了很多文學典故和風俗詞匯,這些都是語言的精華和文化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集聚。這些不自覺的文化缺省現(xiàn)象,不僅豐富了作品的語言,也使得作品更加生動。但是,如若逐句翻譯,則會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帶來很多困惑和誤讀。因此,明晰語言、文化、文化缺省以及翻譯之間的區(qū)別和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楊戴譯本《竇娥冤》中對文化缺省的補償策略很好地平衡了其中的關系和差異。
第一,文化是一個分享信仰、價值觀、社會風習、藝術水平的載體,它依靠學習與教授來傳承,每個社會和階層都有自己的文化。楊戴夫婦中西合璧的文化背景為其在對文化缺省進行補償時提供了相對便利的條件,既熟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因此,二人針對文化缺省的補償策略能夠更加貼近兩種文化本身。
第二,語言是文化的中心、是文化的載體,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在一個既定的文化背景下以各種方式進行交流。楊戴的補償策略很好地平衡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既完成了語言的轉換,又兼顧了文化的影響。
第三,正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翻譯就不能忽略文化的本質,就不是單純的語言轉換,每種語言都有它自己的文化內涵,翻譯就是兩種文化互通傳遞的紐帶,在一種文化中習以為常的元素很有可能在另一種文化中是不存在的。楊戴夫婦善于從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出發(fā),擺脫了出發(fā)語的束縛,盡可能地從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角度出發(fā),針對一些在出發(fā)語中影響深遠但是在目的語中卻沒有相應文化元素的現(xiàn)象,能夠靈活采用省略法、轉換法等策略予以補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此種方式會削減作品原本的藝術內涵。由于文化缺省現(xiàn)象的不可遷移性,這也是在語言轉換的過程中無法避免的現(xiàn)象[6]。
文學,是一種交際,有交際就必然存在缺省現(xiàn)象。文化缺省是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性與文化特點的交際現(xiàn)象,它從某種程度上,會反映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行為特點與思維方式。而作為中國戲劇史上的巔峰,《竇娥冤》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全方位展示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將《竇娥冤》傳遞到另一種文化當中去的時候,難免會產生對文化缺省現(xiàn)象的補償,而不同的補償策略也會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藝術性和表現(xiàn)力。對文化缺省的處理,除文章中涉及到的五種策略以外,也還有其他多種方式。翻譯就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是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因此不同的處理方式也會達到不一樣的文學效果。但是,必須承認的是,文化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因此翻譯文學既不可能達到完全的文化傳遞,也不能奢求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有相同的情感體驗。不苛求將全部文化元素傳遞到另外一種文化當中,而是盡可能地忠實原文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文化信仰,并將尊重交流雙方的兩種不同文化以期更好地交融互通作為最高追求,才是文學傳播過程中最需要重視的問題。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主流的審美趣味是喜歡含蓄、內斂、不可言說的玄妙感覺,淺露、直白、平鋪直敘并不被主流審美所賞識接受,因此,文化缺省現(xiàn)象是必然存在的。從接受角度來說,這種缺省可以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激發(fā)其想像力,從而使作品本身的美學效果發(fā)揮至最大,達到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學境界。而從“語言”“被利用”的特定功能方面來說,不言自明的元素可以節(jié)約交流的時間,大大提高交際的效率,使得語言的交際功能最大化。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翻譯原本就是一次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再優(yōu)秀的譯者也不可能將原作中的全部情感移植到譯作中,而且,中國文化中存在的許多典故和風習無法在其他文化中尋求替代,因此,在翻譯時只能求形似,而不能達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優(yōu)秀如楊戴,不管是意譯法還是轉換法,也不過是將原文情感體現(xiàn)出十中之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學效果也只能基于相同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優(yōu)秀作品的譯介,只能是通過語言的轉化實現(xiàn)兩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并不能完全消除文化缺省帶來的閱讀障礙。相信通過更多優(yōu)秀的譯者,越來越多的中國古典文化會被傳播到其他文化中去。
[1] 王大來.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1-9.
[2] 關漢卿.竇娥冤[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2.
[3] 李建軍.文化翻譯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05.
[4] 楊憲益,戴乃迭.關漢卿雜劇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13-37.
[5] 李慧娟.接受美學視角下楊憲益、戴乃迭戲劇翻譯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23-25.
[6] 夏廷德.翻譯補償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201-245.
(責任編輯:金一超)
An Analysis on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Default on the English Version ofSnowinMidsummer
WANG Mengn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Cultural default is a very unique element in literary. It is based on the common cultural background in utilizing allusions and choosing image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refore, cultural default is very common. This phenomenon may cause difficulties for the translators and readers in English versio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nsubstitutability of cultural default fromSnowinMidsummer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Dai Naidie.
SnowinMidsummer; cultural default; interculture
2015-03-16
王夢楠(1990-),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4303(2015)03-03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