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明 劉建夏★ 唐祖雄 郭鳳寶
手術治療腹膜后化學感受器瘤患者療效分析
孫曉明劉建夏★唐祖雄郭鳳寶
目的 探討腹膜后化學感受器瘤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方法 回顧性分析7例腹膜后化學感受器瘤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其診斷及治療方法。結果 7例患者腫瘤均完整切除,其中2例損傷下腔靜脈,遂行靜脈修補術,1例患者因腫瘤位于胰尾、脾門處且粘連嚴重,行腫瘤、胰尾和脾臟切除術。結論 本病多數(shù)患者因發(fā)現(xiàn)腹部腫塊就診,術前定性診斷較困難,但可通過影像學檢查完成定位診斷。手術治療是本病的最佳治療方案。
化學感受器瘤 診斷 手術治療
化學感受器瘤簡稱感受器瘤,指來自化學感受器系統(tǒng)的一類腫瘤,也稱副神經(jīng)節(jié)瘤,化學感受器瘤多見于成年人,好發(fā)年齡30~60歲,可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及血腫兒茶酚胺水平將化學感受器瘤分為非功能性和功能性兩類。腹膜后化學感受器瘤是一種少見的腫瘤,男女發(fā)病率無差異,大多數(shù)單個和散發(fā)性,偶爾為多發(fā),有的與其他部位的化學感受器瘤合并存在,也可與胃腸間質瘤(GIST)、肺軟骨瘤組成卡尼三聯(lián)征,或者具有家族遺傳性,多中心病灶的化學感受器瘤與多灶性GIST所形成的Carney-Stratakis綜合征[1]。本科于2005年10月至2014年7月共收治腹膜后化學感受器瘤7例,報道如下。
本組7例患者,男4例,女3例;年齡37~65歲,中位年齡47歲。病程11個月~6年。7例患者均以腹部包塊就診,其中4例伴有背部疼痛,1例出現(xiàn)雙下肢水腫。7例患者腹部CT(平掃+增強)檢查后均提示腹膜后占位性病變,但術前均未確診為腹膜后化學感受器瘤。
所有腫瘤均完整切除,其中2例損傷下腔靜脈,以無損傷血管縫合線(5-0 Prolene線)修補,1例患者因腫瘤位于胰尾、脾門處且粘連嚴重,行腫瘤、胰尾和脾臟切除術。7例腫瘤直徑7~16cm,病理切片提示:良性3例,惡性4例;免疫組化(IHC)示:7例腫瘤CgA均陽性,CK均陰性,3例良性化學感受器瘤S-100為強陽性,而在4例惡性化學感受器瘤中2例S-100弱陽性,2例S-100陰性。術中可見腫瘤包膜較完整、表面血管豐富,由于手術創(chuàng)面較大,術中較易出血,7例患者術中均輸血,輸血量為400~2000ml,平均760ml。其中1例聯(lián)合胰尾、脾臟切除術及下腔靜脈修補術的惡性化學感受器瘤患者,術中出血約2600ml,輸血2000ml。7例患者術后獲隨訪7~46個月,平均23個月。1例良性腹膜后化學感受器瘤患者術后5個月后復查腹部CT示肝左葉有一2cm×4cm占位性病變,再次行手術治療,術中快速病理檢查示良性化學感受器瘤,遂行肝臟化學感受器瘤切除術,此例先后兩次發(fā)現(xiàn)非腎上腺起源的良性化學感受器瘤,實屬罕見,術后每0.5年或1年復查腹部CT(平掃+增強),均示無復發(fā)征象,現(xiàn)已隨訪31個月。1例術前雙下肢水腫患者術后2周后水腫消失。目前存活5例,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心臟疾病。
3.1臨床特點 腹膜后化學感受器瘤從腹主動脈交感神經(jīng)副神經(jīng)節(jié)發(fā)生,瘤體主要位于腹膜后脊柱兩側,以腹主動脈分支處多見,常與血管相連。早期無癥狀,背痛及可觸及的腹部腫塊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有10%的患者最先表現(xiàn)為轉移瘤,約20%的腫瘤在死后尸檢時偶然發(fā)現(xiàn)。有25%~60%的患者可出現(xiàn)與產(chǎn)生去甲腎上腺素有關的癥狀,這些患者常出現(xiàn)慢性或周期性高血壓、頭痛和心悸。極少數(shù)腹膜后化學感受器瘤因腫瘤壓迫腎血管造成腎缺血,而引起惡心高血壓。3.2 診斷 (1)影像學診斷:術前定位診斷比較容易,CT表現(xiàn)為主動脈旁界限清楚的腫塊,由于腫瘤血供豐富,且細胞巢間有豐富的血管相連,若腫瘤出現(xiàn)出血、壞死和囊性變可在CT增強掃描中表現(xiàn)為高血供,密度均勻或不均勻(伴有囊性變),腫瘤周圍或瘤內可見粗大的血管,瘤體動脈期及門脈期均明顯強化,整個瘤體或部分區(qū)域強化程度可接近于血管[2]。MRI表現(xiàn)為邊緣較為清楚的腫塊,T1加權像為低信號,T2加權像為明顯高信號并有明顯增強。隨著腫瘤增大,常合并囊性變和出血,導致腫瘤信號不均勻。I-MIBG核素掃描不僅可以顯示復合型腫瘤(功能型和非功能型兩者均有),而且可顯示不能由CT發(fā)現(xiàn)的小腫瘤。選擇性動脈造影有助于確定腫瘤部位、大小及腫瘤供血血管,以利于術前栓塞和術中結扎。(2)病理診斷:腹膜后腫瘤術術前多缺乏病理學和細胞學的證據(jù),而腹膜后化學感受器瘤術后病理切片典型的組織學常表現(xiàn)細胞球,即胞巢狀的細胞周圍有豐富的血竇。腫瘤主細胞構成細胞球的主體。細胞球的外周是梭形的支持細胞。免疫組化(IHC)主細胞CgA、SY陽性,支持細胞S-100和GFAP陽性?;瘜W感受器瘤有良惡性之分,惡性者被嚴格定義為出現(xiàn)轉移性病灶,而且必須是通常無嗜鉻組織存在部位,包括肺、骨、肝臟、和淋巴結等部位[3]。組織學參數(shù)如細胞多形性、壞死、血管侵犯以及免疫組織化Ki-67增殖指數(shù)高,S-100陽性的支持細胞減少或消失等提示腫瘤預后不良[4]。由于化學感受器瘤臨床癥狀不典型,診斷比較困難,相關的DNA檢測有助于正確的診斷,研究發(fā)現(xiàn),26.7%的化學感受器瘤存在基因變異,與其相關的基因有RET、SDHB、SDHD、VHL[5]。
3.3治療與預后 腹膜后良性或惡性化學感受器瘤,一旦影像學定位診斷明確均應積極手術并盡量完整切除。由于腹膜后化學感受器瘤所處部位與血管關系密切,手術完全切除較困難,必要時須聯(lián)合切除與腫瘤粘連或浸潤的血管或臟器。例如胰體尾、腎臟、脾臟、結腸、下腔靜脈。本文中有1例患者行腫瘤+胰尾部+脾臟切除術。手術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對腫瘤的擠壓和牽拉,分離一般在包膜外進行,及早控制腫瘤血供;術中超聲技術可實時反映瘤體的血供,為術者提供更安全的解剖指導[6]。
由于術前無明確定性診斷,凡遇到麻醉手術時難以解釋的血壓急劇升高并劇烈波動,均應考慮腹膜后嗜鉻細胞瘤或功能性化學感受器瘤的可能,應停止操作,行降壓措施,并同時補充血容量,硝普鈉為控制功能性化學感受器瘤手術中高血壓的理想藥物。
考慮到化學感受器瘤為富血供腫瘤,作者認為術中減少出血尤為重要,首先應仔細結扎、離斷每根小血管;對于一些被腫瘤包繞的動脈應盡量將動脈完整分離,若分離中動脈壁受損嚴重,則應切除該段血管做血管移植術;術中出現(xiàn)靜脈受損嚴重,則可視情況結扎血管,待術后側支循環(huán)建立后恢復血供;在處理一些盆底腫瘤出血時,若出血部位顯露困難,可用棉墊暫時壓迫止血,待腫瘤切除后進一步徹底止血。腹膜后化學感受器瘤對放化療均不敏感,這一治療手段主要用于頭頸部的惡性化學感受器瘤、已復發(fā)或遠處轉移的其他部位的惡性化學感受器瘤。
化學感受器瘤在組織學發(fā)生上被認為是良性腫瘤,一般預后良好,但在生物學行為有復發(fā)及淋巴結與血行轉移的特點。目前雖有一系列的血液學檢查能提示腫瘤復發(fā)的可能,但作者認為定期影像學復查是術后患者的首要選擇。對于復發(fā)的腫瘤,只要患者基礎情況良好,均應積極行再次手術治療。
1 秦新裕,姚禮慶,陸維祺.現(xiàn)代胃腸道腫瘤診療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585.
2 M. Nishino,K. Hayakawa,M. Minami, et al.Primary retroperitoneal neoplasms: CT and MR imaging findings with anatomic and pathologic diagnostic clues.Radiographics,2003,23(1):45~57.
3 吳秉銓,劉彥仿.免疫組織化學病理診斷.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35.
4 E. van der Harst,H. A. Bruining,H. Jaap Bonjer, et al.Proliferative index in phaeochromocytomas: does it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metastases? J Pathol,2000,191(2):175~180.
5 A. Krawczyk,K. Hasse-Lazar,A. Pawlaczek, et al.Germinal mutations of RET, SDHB, SDHD, and VHL genes in patients with apparently sporadic 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Endokrynol Pol,2010,61(1):43~48.
215000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