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金來
清官李贄和他的廉政思想
文/陳金來
在明朝燦若星辰的偉大思想家中,李贄是特別引人注目的一位。作為晚明啟蒙思想的先驅(qū),他構(gòu)建起一個以“童心說”為核心、“學主不欺”、“志在救時”的新思想體系,他所倡導的民本、自由、平等思想,至今仍閃耀著熠熠光芒。李贄是明末腐朽衰落的封建王朝中一位“清節(jié)凜凜”的官員,他融合自身25年的官場體驗,提出了許多有關治政為官、廉潔修身的廉政思想,對當前我國反腐倡廉建設仍具有借鑒意義。
李贄(1527—1602),原名林載贄,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福建泉州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就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83位歷史文化名人之列,被利瑪竇稱為“中國人罕見之典例”。
李贄早年鄙視科舉,無意官場,后因環(huán)境所迫,26歲時參加應試并中舉。在他2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先后出任河南共城教諭、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北京禮部司務、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云南姚安知府等職。
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封建王朝里,李贄是一位名留史冊的清官。他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過著清貧節(jié)儉乃至窮困潦倒的生活,兩個女兒因饑荒活活餓死,兩個兒子死于貧困和疾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其妻兒都寄居在朋友家。李贄的故交、布衣詩人黃克晦在詩中贊揚李贄“一官二十載,身無千里資”。明代文學家、“公安派”領袖之一的袁中道在《李溫陵傳》一文中寫道:“公為士居官,清節(jié)凜凜?!?/p>
在河南共城任教諭時,當?shù)赜幸粋€貪官污吏,借保證漕運的暢通之名,將共城人民用以灌溉土地的泉水全部引入運河。李贄去見他,為民請命,要求其灌溉農(nóng)田,但遭到拒絕。當時,如果李贄僅要求自家?guī)桩€地的灌溉用水,應該不成問題,但他不這樣做。他說:“嗟哉!天乎!吾安忍坐視全邑萬頃,而令予數(shù)畝灌溉豐收哉?縱與不必肯受??锨笾??”因為沒有水澆地,共城土地荒蕪,李贄家的幾畝地歉收,造成他兩個女兒餓死的慘劇。他深惡痛絕當時官場的種種腐敗現(xiàn)象,不愿意與貪官污吏作任何妥協(xié)。
從政20多年,李贄始終關心人民疾苦,力行養(yǎng)民安民之責。1559年,在南京國子監(jiān)任教官時,因父親李白齋病故,李贄回鄉(xiāng)丁憂。當時倭寇頻頻騷擾東南沿海一帶,圍攻泉州城。李贄顧不得行孝事,帶領鄉(xiāng)親們投入抗倭斗爭,組織鄉(xiāng)眾同心同德,合力御侮,直至擊退倭寇。即便到了1586年,在辭官六年后,李贄隱居湖北麻城,當?shù)匕l(fā)生嚴重災荒,新任縣令鄧鼎石向他求教救荒辦法。李贄根據(jù)當時長沙、衡陽、襄陽一帶糧食豐收情況,為鄧鼎石擬訂了救災的具體辦法,并特意囑咐他要手續(xù)簡便,防止奸商從中牟利,表現(xiàn)出對人民疾苦的深切關注。
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年屆半百的李贄被派往西南邊陲,到云南姚安任知府。姚安的府衙甚為簡陋,但李贄樂得其所,順其自然。他在府衙楹柱上寫了兩副對聯(lián):“從故鄉(xiāng)而來,兩地瘡痍同滿目;當兵事之后,萬家疾苦總關心。”“聽政有余閑,不妨甓運陶齋,花栽潘縣;做官無別物,只此一庭明水,兩袖清風?!辈⒁源嗣髦荆雄`守。
李贄在姚安任職時,嚴格要求自己,從不以權謀私,在任三年“一介不取”,生活上樂于清簡。在治政問題上,他更是忠于職守,對扶貧濟困、施政教化等事盡心竭力,時常從養(yǎng)家糊口的俸祿中拿出一部分來接濟群眾,發(fā)展公益事業(yè)。正如一些史書所記載的:“廟學頹圮,罄俸以營之;祀典缺廢,殫力以致之”。張居正的老師李元陽編了一首詩:“姚安太守古賢豪……俸錢常喜贖民勞……”,以此贊揚李贄勤政為民,用自己的俸銀為百姓排憂解難的精神。
當時姚安地處古代滇蜀通道上,為姚西古道的中樞,由于縣城西部的連廠河經(jīng)常遇雨而泛濫,使交通中斷,各路客商和過往行人只好望河興嘆。李贄“四處勸捐,寢食不遑,心力俱瘁”,并為建橋慷慨解囊捐己所有薪蓄。歷時近兩年,大橋終于建成,“利旅行,通往來,以垂永久”。后人為了追記其功績,將這座“連廠橋”改名為“李贄橋”。此橋至今仍保存完好,并繼續(xù)為當?shù)厝罕娝褂谩?/p>
李贄治政主張“至人之治”。他說,一個好官吏,應該“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 他在姚安的治政方針是“一切持簡易,任自然,務以德化人,不賈世俗能聲”。
李贄到姚安的當年,城內(nèi)連發(fā)數(shù)次火災。百姓認為得罪了火神,故而降災,燒香祈求火神保佑。李贄親自出衙巡究,發(fā)現(xiàn)是街上幾十間木板民房相連,一家失火,殃及一街。他因勢利導,一方面置設祭壇,自己以知府的身份祈神保佑;另一方面貼出告示,提倡建房用磚壘徹,留下通道,開塘掘井,以備火災隱患。在李贄任職的三年內(nèi),姚安沒有再發(fā)生火災。他離任時,當?shù)匕傩赵诔菛|門外修建一座“光明宮”,并把李贄的告示刻在墻壁上,讓子孫后代永遠銘記。李贄還為此專門寫了一篇《光明宮記》,記敘了建宮的原因和經(jīng)過。
姚州境內(nèi),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相對落后。而當時邊境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一貫受封建統(tǒng)治者大漢族主義的壓迫和歧視。李贄倡導“華夷無間”、“一視同仁”的民族觀,反對嚴酷的封建統(tǒng)治,主張與少數(shù)民族和平共處。在姚安期間,他十分尊重少數(shù)民族,一切從當?shù)氐拿袼着c習慣出發(fā)。對少數(shù)民族的上層人物和邊疆豪杰之士,李贄都是以誠相見、以禮待之,“凡有一能,即為賢者”。對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民族糾紛,李贄采取無為而治,“邊方雜夷、法難盡執(zhí),日過一日,與軍與夷共享太平足矣”。因此,李贄在姚安期間,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李贄在姚安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教書育人上。他在城南德豐寺開設“三臺書院”,收徒講學,發(fā)展教育,開發(fā)民智,“日集生徒于堂下授以經(jīng)義,訓以辭章”。在知府李贄的帶動下,講學之風在姚安漸漸風行。然而,許多學校因常年不用早已倒塌毀壞,李贄不忍給老百姓增加負擔,便帶頭捐出俸祿,組織整修,下級官吏紛紛仿效,地方學府面貌煥然一新。受李贄新思想的熏陶,李贄的生徒中成功者不少,當時被稱為“龍湖高足弟子”的姚安著名進士學者陶、郭萬民等均出自李贄門下。
然而,李贄在姚安的主張和政績卻引來上司的打擊和排擠。他在《又書使通州詩后》中說:“吾之居哀牢,盡棄交游,獨步萬里,戚戚無歡,誰是諒我者?其時諸上官,又誰是不惡我者?”他說自己“平生不愛屬人管”、“五十以前真一犬也”。他看透了封建官僚體制對人性的壓抑。悲憤之余,李贄于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三月慨然謝任,“謝薄書,封府庫,攜其家,競自免歸,離姚而去楚雄”,棄官為民。離開姚安時,這個任職三年的四品知府,“俸祿之外,了無長物”,“囊中僅圖書數(shù)卷”,當?shù)乩习傩胀纯蘖魈?,爭相挽留,以至“士民遮道相送,車馬不能前進”。去時囊橐蕭然,歸時依舊兩袖清風。
姚安人民永遠忘不了這位造福一方的好官。據(jù)《姚安縣志》記載,李贄在姚安的施政業(yè)績,使當?shù)厝罕姟敖K不可忘”,“溫陵先生為姚安府且三年,大治”。 他走后,當?shù)匕傩諡樗松魜響涯钏?。在姚安流傳至今的傳說故事中,有關李贄的就有13篇,“設局緝盜”、“老馬識途”、“計審關公”、“懸魚示眾”、“一庭明月”、“漣水飛虹”等民間故事,就是講他為民做主、清正廉明、秉公斷案、發(fā)展公益事業(yè)的故事。2000年,滇劇《光明宮》編排演出,將李贄在姚安的感人事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形式表現(xiàn)出來。2007年,李贄誕辰480周年,姚安縣委、縣政府在縣城廣場內(nèi)豎立李贄紀念銅像,表達了姚安人民對他深切的懷念之情和愛戴之心。在他的故鄉(xiāng)——福建泉州,李贄被當?shù)孛癖姺钪疄樯?,稱“溫陵先師”。
萬歷三十年,在李贄76歲時,其因“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狀被捕下獄,并在獄中割喉自殺。正如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中所寫:“李贄的悲劇不僅屬于個人,也屬于他所生活的時代?!?/p>
李贄生活的年代,正當嘉靖、隆慶、萬歷時期,明朝統(tǒng)治集團的衰敗、腐朽現(xiàn)象已十分嚴重,他親眼目睹了腐儒治國無能所造成的各種社會問題,親身感受到了專制政治體制下的官場氛圍對人和人性的沉重壓抑。他以孔孟傳統(tǒng)儒學的“異端”自居,對封建道德以及社會腐敗、貪官污吏等現(xiàn)象大加痛斥批判。
李贄一生四處講學,著書立說,著作宏富,寫下了《初潭集》、《焚書》、《續(xù)焚書》、《藏書》等50余部300余卷充滿批判精神、閃耀古今中外的著作,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哲學思想、宗教思想、史學思想和文藝美學思想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為當時日趨腐朽的封建王朝打開了一扇“天窗”,使他成為一代思想文化巨匠和啟蒙先驅(qū)。從19世紀中葉開始,他的思想在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qū)廣為傳播,對晚清思想解放運動、日本明治維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及新加坡的廉政建設都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在李贄的思想體系中,有許多是有關廉政的思想,筆者將此作了歸納,主要有以下七點:
第一,俸祿養(yǎng)廉。李贄公開反對“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學思想,提出了“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吃飯穿衣即是人倫物理”等論斷。他認為老百姓的穿衣吃飯才是真理,人人都有自私的欲望,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肯定了追求合理利益的正當性,批判了道學“義理之辯”的虛偽性。
那么,官員是否也有“私心”呢?李贄在《藏書·德業(yè)儒臣后論》中提出:“故官人而不私以祿,則雖召之,必不來矣;茍無高爵,則雖勸之,必不至矣?!崩钯椧越衣犊鬃釉隰攪龉俨湃齻€月就富起來,顯得十分闊氣,證明圣人也有私心。他指出富貴利達是“人之所欲”,認為滿足其物質(zhì)生活欲望、追求合理的私人利益是善而不是惡,發(fā)財富貴、官運亨通是人們追求必然的趨勢,應該以“祿”和“爵”來滿足官員的“私欲”和追求。
第二,“清官禍國”。后人對李贄思想的非議和攻擊,“清官禍國論”是其中重要的一條,主要觀點體現(xiàn)在《焚書》卷五《黨籍碑》一文。在文章的最后,李贄寫道:“故予每云貪官之害小,而清官之害大;貪官之害但及于百姓,清官之害并及于兒孫?!睋?jù)此,一些人認為在李贄的思想中,“清官比貪官危害更大”,便將之總結(jié)為“清官禍國論”加以批判。僅從字面上看,李贄的這一觀點確實驚世駭俗。但通讀整篇文章,分析其背景,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有著深刻的哲理思想。
李贄認為,“君子尤能誤國”,因為君子自認為問心無愧,因此行事膽大意志堅決,他還以朱熹作為例子。李贄的“清官(君子)誤國論”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表達了他對程朱理學的極端厭惡和痛恨,覺得他們比“小人”和“貪官”更壞,因為貪官只是損害百姓的一時利益,而像理學家這些自稱為“君子”和“清官”的人,卻以自己的封建衛(wèi)道士思想,影響整個國家和子孫后代,禍患無窮。二是以辯證的思維闡述了“清官”并非都是好官,清官往往有道德優(yōu)越感,產(chǎn)生只要清廉則做任何事情都是對的的錯覺,一意孤行,勢必給政事帶來極大禍害。在這里,李贄絕不是鼓勵官員去做貪官,而是提醒那些清官,清廉的道德操守固然必要,但不可固執(zhí)己見,偏執(zhí)任性,而應辯明是非,理性判斷,科學決策。這對清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
第三,刑罰適當。在《焚書·讀史匯》一文中,李贄談到刑罰的形式和作用問題時說:“贓官死且不怕,況怕杖乎?清官寧可受死,肯受辱乎?然則決杖贖死,正所以優(yōu)待贓官而導之污也。”他認為,貪官連死都不怕,哪里怕杖責呢?清官寧愿去死,怎么肯受杖責的侮辱呢?但是用錢財去贖買抵消死刑或是杖責這樣的規(guī)定,卻正是對貪官的優(yōu)待,這對于本就視錢財為萬能的貪官來說,更是多了一條貪污的理由,對吏治清明不會有任何幫助。從這一論述來看,貪官不怕死,也不怕杖責和沒收錢財,似乎對貪官毫無辦法;但文章又講到“清官”既怕杖責的侮辱,也怕罰沒家產(chǎn)。筆者認為,這里的“清官”應該是指受過道德教化、有恥辱心的官員,對這樣的官員,道德約束和法律懲罰很管用。這告訴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對官員的道德教化,樹立他們的道德信仰和“清官”意識;另一方面,應根據(jù)事實以及各種罪行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地施以刑罰,這樣可以更好地執(zhí)行法律制度,并讓法律制度發(fā)揮更大效果,起到懲貪抑惡的作用。
第四,反對特權。在李贄所生活的年代,道學被確立為統(tǒng)治思想,頑固地維護著特權階層的利益,道學家們極力反對、攻擊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改革,當時,腐敗已成為非常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是官僚政治集團的集體性腐敗。李贄對官場的嚴重腐敗現(xiàn)象深惡痛絕。他認為,專制政治本質(zhì)是一種特權人治,是維護官僚集團的特權和私利的。他對敢于大聲疾呼反腐敗、敢于與官紳列豪作斗爭的海瑞表示同情和支持,“欲得扶世,須知海剛峰之憫世”,稱海瑞是“棟梁之材”,把海瑞列為“忠節(jié)名臣”,并為海瑞得不到重用而鳴不平。李贄有關海瑞的評論,表現(xiàn)了他對真正關心民眾疾苦、敢于為民請命、勇于實施改革的清官的推崇。李贄對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裁減冗官等改革措施給予積極的肯定和支持。在張居正死后遭到清算、無人敢為他說話的情況下,李贄卻認為張居正是“宰相之杰”、“大有功于社稷者”,發(fā)出了“今天真令人益思張江陵也”的感嘆。張居正改革的目的,正是限制官僚特權,緩解社會矛盾,謀國家之富強。李贄還極力褒揚管仲、李悝、商鞅、桑弘羊等為儒家思想所貶抑的改革家。
第五,“童心”歸真?!巴恼f”是李贄的核心學說,他認為“童心即真心”,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復童心、說真話、做真人的主張?!胺蛲恼?,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他說,“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欲揚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務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奔炊脴s譽地位的美好,于是就沉迷于對榮譽地位的追求,從而使本性喪失了;懂得丑名聲的可恥,就竭力地去掩蓋它,從而使本性進一步喪失了?!巴募日希谑前l(fā)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柢?!蓖娜舯幻杀危f出來的話就言不由衷,表現(xiàn)在管理國家的政事上,就沒有牢固的基礎?!盁o以自安,則在家無以安家,在鄉(xiāng)無以安鄉(xiāng),在朝廷無以安朝廷”(《焚書·答周西巖》)。他認為,失去童心,既不能修身齊家,也不能平天下。
第六,知足常樂。李贄肯定“人必有私”,承認人對合理利益的追求,但并非崇拜利益至上,對貧富觀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他積極倡導知足常樂的思想,在《富莫富于常知足》中寫道:“富莫富于常知足,貴莫貴于能脫俗;貧莫貧于無見識,賤莫賤于無骨力?!彼J為,常知足、有見識,便是人生的富貴和幸福?!案F莫窮于不聞道,樂莫樂于安汝止”(《焚書·卓吾論略》),他提出,最窮的是不懂得人生之道,最快樂的是自己能安于清貧的生活。在交友原則上,他極力抨擊嗜利滅義的做法,提出了淡泊名利、高潔豁達的友朋觀。《李生十交文》即是談他對交友的態(tài)度,“貧而整,富而潔者,乃可往耳”,他說,對雖貧困卻端莊的,雖富貴卻高潔的,他才樂意與他們交往?!耙岳灰渍?,利盡則疏;以勢交通者,勢去則反”(《續(xù)焚書·論交難》),他認為以利益為結(jié)交前提的人,利益沒了,關系也就疏遠了;以權勢為前提交結(jié)而互相利用的人,權勢沒了,關系也就沒了。
第七,修身自律。在李贄的思想中,他一直堅持正人先正己,律人先律己,只有自己率先垂范,帶頭做好了,他人才會相信,才會遵從。在《豫約·感慨平生》中,他寫道:“蓋清謹勇往,只可責己,不可責人,若盡責人,則我之清能亦不足為美矣?!彼J為,所謂廉潔謹慎,敢作敢為,這些品德只能用來要求自己,不能過嚴地要求別人。如果對別人過于苛責,那么自己的清正賢能也算不得美德了?!捌溆诜瓷碇吻椅粗芤?,況望其能因性以牖民乎?”(《焚書·論政篇》)把對別人的要求反過來要求自己,這還做不到,怎么能希望他能以順應人們的自然本性去治理呢?“所求于人者重,而所自任者輕,人其肯信乎?”(《焚書·答耿司寇》)要求別人嚴,而要求自己寬,別人怎么肯相信他那一套呢?
李贄一生以民為重,注意憫民、安民、養(yǎng)民、教民。他提出了“天之立君、本以為民”的民本思想,以及“因乎人”、“因性牖民”的“至人之治”。他說:“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養(yǎng)民也。民得安而后君臣之責始塞,群不能安養(yǎng)斯民,而后臣獨為之安養(yǎng)斯民?!彼J為,君主應該以民為重,如果不能,則大臣應該代君主之責努力做到,這樣才會得民心,統(tǒng)治才會得以鞏固。
2013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yōu)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崩钯椀牧枷?,就是我國優(yōu)秀古代廉政文化的組成部分。他的俸祿養(yǎng)廉、反對特權、刑罰適當、知足常樂、嚴于律己等方面的廉政思想,盡管在某些方面存在矯枉過正和語言偏激等缺陷,但仍閃耀著深刻的哲理和思想火花,對于我國當前的廉政建設具有積極意義,值得研究借鑒。
李贄認為,“富貴利達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勢然也。是故圣人順之,順之則安之。”也就是說,統(tǒng)治者只有順應人們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欲望,在社會的自我調(diào)節(jié)中使人們各因其才而各遂其欲,才能建立起一種既有競爭又和平安寧的社會秩序。新加坡是踐行李贄廉政思想最堅決最徹底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把腐敗現(xiàn)象控制在最低限度的國家之一。清朝政府也曾推出“養(yǎng)廉銀”等舉措,但由于制度設計存在先天缺陷,加上后續(xù)監(jiān)督不到位,而以失敗告終。但英國人赫德在擔任清朝海關總稅務司45年的時間里,在海關中推行“高薪養(yǎng)廉”的做法,同時加強會計監(jiān)督、審計監(jiān)督、巡視監(jiān)督等舉措,使海關成為大清唯一廉潔不貪腐的高效衙門,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李贄的“人必有私”和論刑罰的思想,對當前廉政建設有兩點啟示:
其一,在滿足“私心”上,完善薪酬制度。通過梳理我國歷代俸祿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規(guī)律:俸祿稍厚,吏治廉良;俸祿過薄,則官吏多法外求利,終而導致政治腐敗。新加坡廉政建設經(jīng)驗告訴我們:如果只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努力工作,廉潔奉公,又不給他們本應該得到的較高報酬,甚至相當一部分公職人員生活水平較低,要制止貪污是很難的。筆者認為,高薪不一定能養(yǎng)廉,但低薪一定助貪。當前,應立足我國實際,實行“優(yōu)薪養(yǎng)廉”,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為契機,進一步優(yōu)化完善公職人員薪酬制度,適當提升公職人員的薪酬水平,讓廉潔者過上好日子,形成人人向往廉潔、人人追求廉潔的利益導向機制。
其二,在抑制“私欲”上,健全國家法制。由于“人必有私”,具有“經(jīng)濟人”的屬性,所以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目前,我國的反腐敗立法存在一些缺陷,貪腐犯罪量刑失衡,在實際判例中,貪污受賄10萬元、100萬元乃至1000萬元,量刑幅度并無明顯差別,所判處的刑期大量堆積在十年左右。腐敗行為和所處刑罰不對等,腐敗分子受利益驅(qū)動,一旦邁出了第一步,就會再次瘋狂逐利,貪污受賄的數(shù)額越來越大,越陷越深。應加快反腐敗國家立法步伐,進一步完善刑罰體系,切實解決量刑失衡和腐敗低成本問題,提高法律制度的科學性和威懾力。
李贄“清官禍國論”中所揭示的“清官之惡”,在當今也具有現(xiàn)實警示意義。一些領導干部雖然自身沒有貪污受賄,也無主觀故意,但由于決策不當,造成重大損失,其危害可能比個人腐敗要大得多。一些自詡為“清官”的庸官、懶官,“身在其位而不謀其職”,能力低下,無所作為,危害不小,老百姓也是十分痛恨的。這些情況,在我們的反腐倡廉建設中,也必須加以預防和糾正。
“童心說”蘊含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即道德教育必須建立在受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尊重的基礎之上,這是我國道德教育思想的一大進步,對當前我們開展的廉政教育也有諸多啟示。李贄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尊重個性、維護“童心”的人性論基礎上,提出了培育獨立人格的道德教育目標和“任物情”的道德教育原則。他提出“教唯在于因人”的尊重個性的教育方法論?!胺蛞月市灾?,推而廣之,與天下為公,乃謂是道”。把人純真的本性加以推廣,使大家都能以天下為公。當前,廉政教育應該從愛護干部、保護干部出發(fā),變強硬說教為軟性引導,依照尊重人格、體現(xiàn)個性、平等共學的“任物情”德育原則,引導黨員干部“妙明真心”,培養(yǎng)“自立自強”自警自勵之人格。
李贄的清廉事跡、卓越政績和高潔情操,值得我們共產(chǎn)黨人學習和借鑒。他以民為本、自我約束、修身自律的思想,以及他的貧富觀、交友觀,對廣大國家公職人員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嚴峻復雜,廣大黨員領導干部面臨著許多人情困擾和錢色誘惑,要把持住自己,拒腐蝕,永不沾,應當學習李贄不做“黑漆漆之人”,“一日三省吾身”,常常掃除心靈的灰塵和污垢,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自省和檢視,看自己是否保持一顆善良、忠誠、真摯、廉潔的“童心”。就像毛澤東同志所倡導的那樣,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利益觀和友朋觀,淡泊名利,謹慎交友,保持個人獨立人格和職業(yè)操守,堅守道德底線,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同時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正人先正己,律人先律己。這樣方能“因性牖民”,實現(xiàn)“至人之治”。
(本文作者單位:福建省紀委宣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