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恒范
應該承認,在現(xiàn)在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把“應考”的需要,作為閱讀教學內容取舍的唯一依據。這種“應試語文”,不但使語文在學生眼里失去了應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學生語文知識懂與會的分離、學與用的脫節(jié)。最終語文教學所追求的語文教育成效,也自然無從談起,從而也大大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種現(xiàn)狀,與語文教學所追求的語文素質教育的最佳目標相比,無異于南轅北轍。
“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語文閱讀教學,要盡可能地使課文貼近學生生活的同時,又要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與周圍的世界息息相通。學生從生活中積累最鮮活的素材,注重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的內化與輸出,才會讓學生的閱讀更有生命的質感。因此,語文教學的閱讀和積累應關注語文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語文化”。
一、語文閱讀教學應回歸生活
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閱讀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有一名學生曾經這樣說過,高中語文學習很累,很枯燥,語文課上盡是一些枯燥的字形、字音、文言文、古詩詞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閱讀教學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學習積累,并逐漸內化成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應該是語文閱讀教學的返樸歸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讓他們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文本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
每一篇課文,都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再現(xiàn)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高度的注意,才能讓學生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在高一學習李白、杜甫、李商隱、白居易等大詩人的詩時,應讓學生先了解他們當時生活在一種怎樣的生活現(xiàn)實中,在那種現(xiàn)實之中必然會產生怎樣的思想情感,這種情感必然會體現(xiàn)在他們的詩作中,文學是生活的反映。這樣,學生就會較容易理解詩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二、語文閱讀積累訓練“生活化”
語文積累訓練,既指語修邏文的知識鞏固,也指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語文積累訓練“生活化”,就要求教師的積累訓練安排,應著眼于學生的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所用的訓練材料,應盡可能來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練習,也應盡量挖掘其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這樣,學生在接受訓練時,便會感到是在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而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講解語段、句子的知識,也可以從學生的請假條入手;進行改病句的練習,最好從學生的周記、作文中找例子;安排修辭方法的訓練,不妨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各類廣告;等等。(下轉4-5版中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