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園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南陳集中學)
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教學的主要內容除了知識之外,還需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而學習的方法,在生活中即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因此,以數(shù)學思想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啟發(fā)高中生的數(shù)學思想,對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數(shù)學思想的養(yǎng)成有賴于“學、思、知、行”的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形成數(shù)學思想,以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本文討論了“學、思、知、行”有機結合的高中數(shù)學課堂構建策略,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建議和參考。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制定符合高中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模式,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學思結合,讓學生學之有法,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首先,教師需通過展現(xiàn)個人魅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贏得學生的尊敬、信賴和喜愛,學生才會樂于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樂于在教師面前表現(xiàn)自己;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應科學引導,合理設計,讓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學之美,在學習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如“正弦定理”一課,筆者將本課劃分為三個階段,將學思結合,利用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第一階段,導入課題。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有人想測量一條河的寬度,分別在河岸兩邊取兩點A、B,在A 點所在側選一點C 進行測量,如果AC 之間為55cm,∠BAC 和∠ABC 分別為75°和51°,那么河的寬度即A、B 兩點距離應如何測量?請精確到0.1m。
第二階段,與學生共同通過猜想和計算解出答案。
第三階段,與學生探討交流,總結課堂。
如此,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各種猜想與嘗試,主動探求證實理論的多種方法,而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也會主動進行思考:“猜想是如何變?yōu)槎ɡ淼??”“應該進行怎樣的理論證實?”等等,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行知合一是我國古代哲學家王守仁在宋明理學基礎上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思想方法,宋代朱熹倡導“存天理,滅人欲”,用當代教育語言來解釋,即“重行動,遏思想”,即形成思想容易,而追求真理艱難。明代王守仁則完全推翻了這一說法,倡導“知行合一”,即行動與思想并重,用當代教育語言來解釋,是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眾所周知,學習一門學科,以“學科”為客觀存在的事物,探究其內在規(guī)律是學習的主要方法;然而,“探究”也是一種思想,僅有探究的行動,而缺乏對學科的理解,則重蹈了古代哲學中“格物”的覆轍。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要引導學生行知合一,使學生有探究的欲望和思想,又能夠學有所用,用行動來檢驗思想,用思想來倡導行動。
如“互斥事件”一課,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首先利用教學視頻導入互斥事件在實踐中的表示方法,繼而引導學生概括“互斥事件”的定義,即:事件A 和B 的交集為空,即為“互斥事件”,也叫互不相容事件。那么,該如何對生活中的互斥事件進行定義呢?對此,筆者以示例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究。
例:某工廠生產(chǎn)了10 個大小形狀相同的樣品,其中,有6 個樣品達標,3 個樣品為殘次品,1 個樣品為廢品;如果從樣品中拿出1個達標樣品標記為事件A,拿出1 個殘次品標記為事件B,拿出1個廢品標記為事件C,那么,A、B、C 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分析:在學生們已掌握互斥事件理論定義的前提下,如何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互斥事件進行準確定義和分析,是本課的重點所在。結合學生已掌握的相關知識,在對該示例進行分析的同時,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如下所示。
提示1:如果從樣品中拿出1 個達標樣品,那么說明事件A 怎樣?
提示2:如果從樣品中拿出的1 個樣品是殘次品,即事件B 發(fā)生,則說明事件A 怎樣?
提示3:通過對事件A、事件B 的探究,能夠發(fā)現(xiàn)什么?
如此,通過上述示例與提示,則將“互斥事件”與學生想到的、需要驗證的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將理論與實踐在課堂上反映出來,幫助學生實現(xiàn)了行知合一,而這對學生以后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為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奠定了基礎。
總之,“學、思、知、行”是學生在學習中必須要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將這個過程在學生每堂課的學習中反映出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想,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因此,構建“學、思、知、行”有機結合的課堂教學,是高中數(shù)學教師的重要責任,也是在以后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