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慶
就文學體裁而言,古典詩歌是以漢語言文言文為載體、以語言節(jié)奏的和諧性再現(xiàn)生活而抒情言志的語言藝術。古典詩歌是按照產(chǎn)生時間的先后所劃分的漢語言詩歌兩大體裁之一,漢語言詩歌分為古典詩歌和現(xiàn)代詩歌。古典詩歌又分為古典風體詩歌和古典格律詩歌,現(xiàn)代詩歌又分為現(xiàn)代格律詩歌和現(xiàn)代風體詩歌。在高中階段,主要致力于提高學生鑒賞唐詩宋詞的水平??砷L期以來,傳統(tǒng)的“灌輸式”古詩詞教學,側(cè)重于學生的機械記憶,學生成了背誦的機器,要求學生有欣賞詩詞的意境美的能力,或進行情感熏陶,根本談不到。靈活、恰當?shù)剡\用多種教學手段,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詩歌的知識系統(tǒng),給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以一定的支撐,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詩歌閱讀興趣,從而提高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效果。那么,具體措施有哪些呢?
一、借助歷史大背景知識,準確理解詩歌的主題方向
第一,豐富的時代背景知識有助于理解詩歌。在《唐詩宋詞》選修課本中,在每個專題中都有精確的概括,而學生在高中階段所鑒賞的詩歌都是來自唐宋兩個階段,所以每首詩歌都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chǎn)生的。第二,詩歌還和詩人的人生背景有密切關系。第三,其他知識及生活經(jīng)驗也會對詩歌鑒賞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中國古代詩歌涉及的內(nèi)容非常廣,所以要明白作者寫什么,意圖是什么,表現(xiàn)什么主題,有時還得借助其他學科知識以及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
二、借助詩中的藝術形象或意象,理解詩歌的主題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nèi)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nèi)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在中國傳統(tǒng)詩論中,有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xiàn)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所感寄托在一個選定的具象,在這一具象中融入自己的某種感情,并制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讀者在閱讀詩歌時,可根據(jù)這個藝術天地在內(nèi)心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有時,詩中所詠嘆的社會事物,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所描繪的生活場景,所鋪陳的社會生活情節(jié)和史實,也是用來寄托情思的,這便也是意象。也就是相對于物象的事象,相對于自然意象的社會意象。意象是分析詩歌散文時的用語,指構成一種意境的各個事物,這種事物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
三、利用想象在詩歌鑒賞中的特殊作用
法國象征主義詩人馬拉美說:“作詩只可說到七分,其余的三分應該由讀者自己去補足,分享創(chuàng)作之樂,才能了解詩的真味?!彼?,要了解詩歌的真味,就必須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俄國著名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認為:“想象在美的領域中占統(tǒng)治地位,美是在個別的、活生生的事物中,而不是在抽象的思維中。因此,人們欣賞各種美的事物而產(chǎn)生美感的時候,總是從直觀的想象開始的。只有通過生動具體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它的內(nèi)在本質(zhì),從而得到情感的愉悅?!痹姼枋且环N高度凝練的藝術,需要讀者在鑒賞的過程中驅(qū)遣自己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詩歌的深層意蘊,否則的話就會流于膚淺。詩文的妙處在未直接顯露的地方,它造成蘊藉空靈的審美境界,給想象力的馳騁拓展了廣闊的領域。
詩歌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古典詩歌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語言感受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更易帶領學生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感受作者表達的深層意蘊,品味作者語言的精妙。古典詩歌教學,本來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為教學目標,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得不以應試為目標,教學內(nèi)容枯燥,教學形式單一,這也是導致學生對古典詩歌閱讀興趣不足的原因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