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歡
17日,滬港通正式通車,首秀南北資金便分出高下。北上資金多方捧場,使得滬股通首日130億標的使用額度僅半日就告罄。而相比之下,南下資金首日卻交易清淡。港股通為何沒有預期的火熱?中信證券認為,港股很多交易規(guī)則與A股不一致,讓內地投資者表現(xiàn)得謹慎。
滬港通首周“南冷北熱”
2014年11月17日,上海、香港兩地交易所同時敲響開市鑼聲,宣告滬港股票交易互聯(lián)互通機制試點正式開放。滬港兩地資本市場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互聯(lián)互通,中國資本市場從此走進“滬港通新時代”。
對于“滬港通”的正式開啟,新華社通稿予以高度評價:它既是香港金融市場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更是A股對外開放邁出的關鍵一步。滬港通將為離岸市場的人民幣資金回流提供一個渠道,進而實現(xiàn)了人民幣走出去、離岸市場沉淀、資金回流增值的大循環(huán),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發(fā)展。
不過市場對于滬港通開通第一周的表現(xiàn)普遍概括為:滬股熱港股冷,整體呈“南冷北熱”趨勢。另外,有分析人士注意到兩地投資者皆在大肆買入AH價差較大個股。不過,因滬股通引入的投資者大多為境外機構投資者,而內地投資者多為散戶,因此一些受追捧標的也存在一些差異:如滬股通方面,A股特色股和低估值藍籌股受到境外投資者青睞,港股通投資者則傾向于選擇價格便宜、盤子小的標的或潛力藍籌股。
證監(jiān)會11月21日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從滬港通首周成交情況看,截至11月21日,滬港通成交金額合計291.01億元,其中滬股通累計成交509485筆,成交金額252.31億元,凈買入236.4億元;港股通累計成交95379筆,成交金額38.7億元,凈買入29.28億元(以11月21日的人民幣銀行中間價0.79148計算)。
雖然市場表現(xiàn)的不及預期,但滬港通屬于長期利好,這點毋庸置疑。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自高層宣布將推出滬港通以來,兩地市場均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上漲,其中香港恒生指數(shù)上漲5.5%,過去表現(xiàn)不佳的上證指數(shù)更是大漲了將近18%,而滬港通利好的相關板塊個股也提前遭到了市場的熱炒。
對于后市而言,增量資金總能使得市場更加活躍,而A股市場更加受到外資的青睞,所以,這也給A股市場提供了上漲的動力。
港股緣何遇“冷”
滬港通對市場的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在滬港通開通前期,滬指一周內屢創(chuàng)新高,并在11月13日觸及2507.74點高點,由此點燃了市場熱情。11月18日公布的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11月10日至11月14日這一周時間,滬深兩市新增A股開戶數(shù)為243073戶,較前一周的235377戶上升3.27%。這一數(shù)據(jù)也創(chuàng)下近兩年半以來的新高。
另外,兩市新增股票開戶數(shù)為243607戶,新增B股開戶數(shù)為534戶;參與交易的A股賬戶數(shù)為1685.17萬戶;期末持倉A股賬戶數(shù)為5249.02萬戶;期末有效賬戶數(shù)為13846.61萬戶。
不過,被寄予厚望的滬港通起航第一周所呈現(xiàn)的“冰火兩重天”現(xiàn)象卻令人大跌眼鏡。業(yè)內人士認為,港股通不同于滬股通,對內地資金投資設置了一定門檻,僅限于機構投資者及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余額合計不低于人民幣50萬元的個人投資者。這使得絕大多數(shù)內地個人投資者無緣港股通。中登公司公布的2014年10月數(shù)據(jù)顯示,A股流通市值為50萬元以下的一碼通自然人賬戶數(shù)占比達94.51%。
此外,內地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尚未真正與國際價值投資理念接軌。港股投資以機構投資者占主導,推崇價值投資,偏愛高分紅回報的藍籌股,而內地資金一直以來熱衷炒新、炒小、炒差、炒短的“四炒”。內地資金若單純看好港股交易T+0及無漲跌停板,而不加入港股投資的主流行列,也可能面臨較大風險。有港股分析師指出,人和商業(yè)、波司登等在滬港通開通首日表現(xiàn)強勢,延續(xù)了內地資金A股投資偏愛中小盤及熱衷于短炒的風格。
對于滬港通“南冷北熱”,香港署理財政司司長陳家強表示,兩地散戶仍未熱身,估計要等滬港通開通一段日子,運作順暢,加上市況調整,增加投資者興趣后,成交應會增加。他重申,滬港通長遠發(fā)展會增加兩地市場成交,令香港進一步鞏固金融中介角色。
投行看好滬港通前景
有觀點稱,未來滬港通或成為無人問津的雞肋,甚至有聲音質疑,滬港通可能成為第二個港股直通車。對此券商人士表示,滬港通已經(jīng)開通,不可能停下來,更不可能關閉,它僅僅是多了一個投資渠道,投資者要以平常心對待。港股通沒能開通即火爆,問津者偏少,并不意味著未來內地資金不會關注港股。內地資金對港股交易有個熟悉的過程,配置跨境資產將是未來投資的趨勢。
滬港通正式成行后,外資投行對于其前景十分看好,稱未來還有增長空間。而摩根士丹利在關注A股和港股的同時,強調滬港通也使港股首次向中國內地的散戶投資者開放。和高盛等投行一樣,摩根士丹利建議投資者可以挑選A股和H股存在價差的股票,如上海石化等個股;此外,那些將吸引內地投資者的、能夠分散不同地區(qū)風險的港股藍籌股,如匯豐控股等也得到力薦。不僅如此,上市券商和清算機構等板塊也得到摩根士丹利的推薦。其稱這些機構將受益于滬港通帶來的交易量上升,使得業(yè)績增長,如香港交易所便是其中的代表。
“滬港通猶如一座天天開放的大橋,而不是一場音樂會,所以不能用一星期或者一個月的上座率去衡量它的成敗?!?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強調,滬港通的價值可能需要兩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到體現(xiàn)。
從滬港通開通第一周波瀾不驚的表現(xiàn)來看,李小加認為,“現(xiàn)在投資者的心態(tài)還是比較冷靜和理性的,這樣的市場氛圍其實更適合建新的大橋,至少監(jiān)管機構不必擔心有太多人要搶著過橋引發(fā)踩踏事件了。而且,新建的橋與路可以形成一個更科學、更互補、更全面的國際化網(wǎng)絡,加速中國資本市場的發(fā)展,提升其國際影響力?!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