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濤
[摘 ? 要]文章介紹了昌樂一中吸收已有教改成果,充分整合軟硬件資源,架構數(shù)字化教學平臺,開發(fā)制作微課資源,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積極探索適用于全部學科的“二段四步十環(huán)節(ji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翻轉課堂;二段四步十環(huán)節(jié);學生主體地位;整合課程
所謂“翻轉課堂”,是指把“老師白天在教室上課,學生晚上回家做作業(yè)”的教學結構翻轉過來,構建“學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識吸收與掌握的知識內化過程,晚上回家學習新知識”的教學結構,形成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知識吸收與掌握的內化過程、在課堂外完成知識學習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為此,我校吸收課堂教學改革的已有成果,充分整合軟硬件資源,架構數(shù)字化教學平臺,開發(fā)、使用微課等教學資源,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積極探索了適用于全部學科的“二段四步十環(huán)節(ji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一、初步研究,奠定基礎
1.作業(yè)網絡指導階段
(1)接觸網絡教學:利用QQ群組織在線指導
2009年暑假,針對學生假期作業(yè)講評滯后、學生假期作業(yè)得不到及時反饋的現(xiàn)狀,我們嘗試利用QQ群組織假期在線指導。從此,網絡教學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
(2)構建網絡平臺:利用學習平臺在線講評作業(yè)
自2010年暑假開始,在利用QQ群組織在線指導的基礎上,與山東省出版集團合作開發(fā)“陽光第二課堂”學習平臺(http://class.51duokui.com),通過網絡平臺對假期作業(yè)進行在線講評,學生在家通過網絡在線學習。
(3)開發(fā)微課資源:作業(yè)講評視頻微課化
2011年,我們根據(jù)學生需求,嘗試將50分鐘的作業(yè)講解視頻改為5段10分鐘的視頻,以增強課程內容的針對性,使作業(yè)講評視頻具有了微課的性質。
2.微課研究與理論探索階段
(1)多種途徑學習
2011年2月起,受網絡輔導視頻的啟發(fā),我們開始研究微課,并嘗試利用微課進行課堂教學。通過閱讀相關論文,搜集網絡學習資源,研究網易公開課等在線視頻資源的特點,借鑒山東省暑假遠程培訓學習模式等多種方式,開展學習并付諸實踐,很快掌握了微課的特點及制作技術。
(2)進行理論研究
在學習階段,我們加強了理論研究,認為在網絡環(huán)境下,用微課指導學生學習的翻轉課堂,符合掌握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信息加工理論的觀點。
二、實驗先行,扎實推進
1.架構支撐體系
繼承集體備課、學案導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構建由數(shù)字化學習平臺、校園鏡像服務器、千兆校園網、教室無線AP和學生個人平板電腦組成的在線教學系統(tǒng),自主開發(fā)微課等教學資源,發(fā)揮上述各要素的優(yōu)勢,使其達到1+1>2的效果,整合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2.搭建網絡平臺
2013年4月,學校與山東省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fā)“陽光微課”平臺(http:// vkt.51duokui. com),實現(xiàn)微課等教學資源的上傳下載、在線觀看功能,實現(xiàn)在線測試和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功能,為翻轉課堂實施提供技術保障。
3.編寫配套學案
2013年7月、2014年2月,學校利用暑假寒假組織部分骨干教師,按照“研究學案模式—編制學案目錄—編寫學案初稿—學案集中修改”的程序,將本學期各個年級的學案全部編寫完畢并形成資源,為實施翻轉課堂做好充分準備。
4.培訓教師,建立模式
2013年9月,學校在高一、初一分別隨機選取2個實驗班級,在所有學科中實施翻轉課堂實驗。同時,通過集中培訓和“昌樂一中翻轉課堂研究”QQ群,加大師生的校本培訓。
通過實驗班教師逐科舉行研究課,全體實驗班教師逐節(jié)評課,在2013年10月中旬提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 “二段四步十環(huán)節(jié)”翻轉課堂模式。
在此期間,濰坊教育局劉海濤副局長、蘇州市電教館金陵館長到校指導,為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5.細化環(huán)節(jié),總結培訓方案
2013年11月中旬,學校調整規(guī)劃,第二批實驗班開始翻轉課堂實驗,實驗班級由原來的4個增加到28個。同時,結合第一批實驗班的經驗、教訓,研究出適合翻轉課堂的課程表,并初步形成基于翻轉課堂的教學研究體系(如集體備課程序、研究課聽課評課程序、微課錄制要求、教學設計要求等)與課堂教學評價量規(guī)。
在此期間,我校翻轉課堂實踐引起更多教育行政部門、教學研究部門和各類學校的關注,山東省教科所劉吉林副所長、山東省教研室盧巍科長、濰坊市教科院劉智華副院長、崔秀梅副院長等多位領導、專家到校指導,特別是濰坊市教育局曹紅旗主任通過連續(xù)兩天的聽課,為我們的翻轉課堂推進指明了發(fā)展方向。
同時,《基于學校特色的翻轉課堂實施探索》一文在《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2013年第12期上發(fā)表?!洞蟊娙請蟆酚?014年1月8日以“‘翻轉課堂:個性化學習的一劑良方”為題,重點介紹了我校的翻轉課堂實驗研究。
6.總結反思,逐步推廣階段
2014年2月,第三批實驗班開始翻轉課堂實驗,實驗班級增加到52個,高一、初一所有班級進入翻轉課堂實驗。 2014年4月20日,第四批實驗班開始翻轉課堂實驗,實驗班級增加到68個,初二、初三所有班級全面進入翻轉課堂實驗。2014年9月,高二、高三全部實施翻轉課堂實驗。
在此期間,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劉堅教授、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華東師范大學開放教育學院劉名卓主任、魏非主任、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國教育信息化》主編董晶處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基礎教育課程》主編韓江萍副研究員、山東省教科所李文軍所長、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祝令華處長、信息中心仲紅波主任、山東省教研室張可柱老師等到我校指導,濰坊市教科院多次組織初高中全體教研員到我校調研指導翻轉課堂,促進了我校基于學科、基于學生的翻轉課堂研究。
同時,《中國教師報》于2014年5月7日以“‘洋為中用的翻轉課堂”為題,介紹了我校的翻轉課堂實驗研究。《中國教育報》于2014年5月19日以《求新謀變,翻轉課堂迎勢而上;穩(wěn)步推進,課改之舟揚帆遠行》為題全面報道我校翻轉課堂實施經驗。
三、初步收獲
經過探索與實踐,我校充分利用網絡和數(shù)字化技術,將翻轉課堂成功用于常態(tài)課堂教學。目前,我校已成為全國翻轉課堂實驗規(guī)模最大、實施科目最全的實驗學校,2014年3月,我校《基于學生自主發(fā)展的翻轉課堂探索與實踐》獲山東省基礎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14年,山東省教科所將我校作為省教育廳批準的重大攻關課題《山東省中小學翻轉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的實踐基地學校。半年來,來校調研指導的教育界領導專家、學校、教研部門共2000余人。
1.實現(xiàn)了數(shù)字化學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
架構了實施翻轉課堂的數(shù)字化學習平臺,創(chuàng)立了適用于所有學科常態(tài)課堂教學的 “二段四步十環(huán)節(jié)”翻轉課堂模式,使課堂教學走進了數(shù)字化學習時代。
(1)架構了實施翻轉課堂的數(shù)字化教學系統(tǒng)
依托“陽光微課”數(shù)字化學習平臺、校園鏡像服務器、千兆校園網、教室無線網絡、學生個人便攜終端(平板電腦),和針對重難點錄制的微課資源,組成翻轉課堂教學系統(tǒng),在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實現(xiàn)了最前沿的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
(2)創(chuàng)立了具有普適性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顛覆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探索了“二段四步十環(huán)節(jié)”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自學質疑階段和訓練展示階段共十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完整教學循環(huán),適用于中小學所有科目的常態(tài)課堂教學,適于大面積推廣。
2.真正落實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1)學生可以按自己的節(jié)奏學習
翻轉課堂利用網絡突破時空的限制,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自主選擇任何一位教師的微課學習。微課視頻可快進、暫停、重復,可以幫助學生擺脫靠聲音信息傳遞教學信息的局限,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學習。
(2)可以進行更多的一對一教學
相比以前,微課視頻使教師課上從集中講授中解脫出來,平臺的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功能使教師課下從批閱作業(yè)等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并掌握了更多精確的反饋信息,教師有更充分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更精準的一對一教學。
3.促進了教師角色的改變和專業(yè)水平的提高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需要規(guī)劃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任務,圍繞重難點設計微課,為有困難的學生提供一對一指導。學生日常學習數(shù)據(jù)的積累,為學科教學研究提供參考。同學科不同年級教師可以共享數(shù)據(jù),使學科研究擺脫了依賴個人經驗的局限性和模糊性。上述工作的開展,促進教師主動研究課程標準,認真學習教材整合的目的及操作方法,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提高了微課制作等信息化教學技能。教師角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四、反思與規(guī)劃
我們期望通過翻轉課堂,進一步減輕學生負擔,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減輕教師負擔,推動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通過翻轉課堂,最終落實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我們計劃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研究。
1.以數(shù)據(jù)支撐國家課程校本化研究
怎樣用平臺自動分析數(shù)據(jù)指導教學,怎樣基于翻轉課堂合理規(guī)劃課時內容,組織教材整合,將是后段學科教研中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我們爭取在三年內,完成各學科基于數(shù)據(jù)的、符合翻轉課堂模式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具體方案。
2.進一步加強基于學科特點翻轉課堂流程研究
(1)進一步加大基于學科特點的各種課型研究
在“二段四步十環(huán)節(ji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總體架構下,各學科要積極主動地研究各種課型的課堂具體流程,逐步形成適合各學科的各種課型。
(2)進一步加強學生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流程研究
在“二段四步十環(huán)節(ji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總體架構下,各學科要研究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具體學習流程和教師指導要求(特別是教材自學、評價點撥等環(huán)節(jié)),并不斷訓練、指導,直至形成習慣。
3.逐步開展基于翻轉課堂的學校課程資源庫建設
目前,我們的教學資源還不夠豐富,遠沒有達到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微課設計還沒有充分考慮情境、學生基礎等諸多因素,微課的錄制質量有待提升,微課的呈現(xiàn)方式有待研究,今后,要以提升微課設計和微課錄制質量為核心,體現(xiàn)學科特點和內容特點,提高微課的實效性和趣味性,建設我校課程資源庫,為學生提供海量的學習資源,真正落實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4.進一步加強數(shù)字化支撐體系和翻轉課堂普適性的研究
網站建設方面,要進一步增強開放性,增強對不同格式資源的兼容性,提升統(tǒng)計功能、注重使用便捷性和交互性。在網絡環(huán)境建設和手持終端的使用方面,進一步增強穩(wěn)定性和便捷性,處理好開放性需求與管理的矛盾。要進一步研究翻轉課堂總體架構下,網絡平臺、硬件設施、課堂模式等對各類學校的適應性,使其更適合大面積推廣。
翻轉課堂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來說,理念上是一種超越,模式上是一種創(chuàng)新。它的前景讓人無限期待,但探索的過程一定充滿艱辛。我校的翻轉課堂實驗遠未完善,面臨的困難還很多,也必定存在種種問題,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力爭為翻轉課堂的推廣積累更多的經驗。
(轉載自《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年7月下)
(責任編輯 ? 王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