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帥,王小美,余道明
(信陽師范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為研究信陽市農村體育人口現(xiàn)狀,選擇信陽市浉河區(qū)、平橋區(qū)為調查區(qū)域,采用我國在1997 年和2001 年調研后制定的標準:(1)每星期體育鍛煉次數(shù)為3 次及其以上;(2)每次體育鍛煉時長為30min及其以上;(3)每次體育鍛煉程度中等強度及其以上;通過對信陽市民參與鍛煉的時間、內容、項目、地點及參與鍛煉的動機進行分析,了解市民整體參與鍛煉的整體現(xiàn)狀(時間、強度、次數(shù)、地點、項目),找到指導人們參與體育鍛煉正確的方法,讓市民接觸、認識、了解“體育人口”一 詞,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有效地體育鍛煉對人身心健康的益處,自覺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從鍛煉中了解體育的魅力,從被動地接受轉變?yōu)橹鲃拥匦麄鳌?、指導其他人正確的參與體育鍛煉,以“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信陽市浉河區(qū)、平橋區(qū)的體育人口現(xiàn)狀展開問卷調查。為全面了解信陽市群眾體育發(fā)展的情況,貫徹落實《信陽市全民健身計劃 (2011—2015)》,提高市民體育素質和生活質量,為制訂全民健身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信陽市體育人口現(xiàn)狀。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為問卷設計的有效性和科學性提供參考 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本文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與PPS 入戶抽樣的方法,對信陽市浉河區(qū)、平橋區(qū)兩區(qū)500 戶社區(qū)居民進行問卷走訪,選擇18 周歲以上的居民(包括18 周歲)為走訪對象,調查從2014 年9 月至次年5 月。為增加問卷效果讓收集到信息更加準確,使用現(xiàn)填現(xiàn)收的方法進行問卷工作。此次總共發(fā)放問卷500 份,回收問卷500 份,有效問卷456 份,有效回收率為91%。運用內容效度的檢驗方法,經過導師與專家的指導與幫助,就問卷的效度進行了檢驗,在正式調查前采用重測信度的檢驗方法對五星街道、金牛山街道80 名社區(qū)居民進行前后間隔1 個月的問卷調查。重測信度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 r=0.94 高度相關(P<0.01)。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研究結果使用統(tǒng)計數(shù)據分析軟件SPSS 17.0 對調查數(shù)據進行分析。
據統(tǒng)計,每周參加體育鍛煉1 次的有121 人,占到總比的35.2%,每周參與體育鍛煉2 次的有104 人,為總人數(shù)的30.3%,每星期參與體育鍛煉3 次及以上的有118 人,占到總數(shù)的34.3%。
從鍛煉的時長來看,參與體育鍛煉小于30min 的有113 人;每次鍛煉在0.5h~ 1h 的有167 人;每次鍛煉超過1h 的有63人,說明信陽市居民只要參與體育鍛煉,每次鍛煉時長基本上都超過30min。
通過對參加體育活動的運動強度調查得知,參加運動時,呼吸、心跳與不鍛煉時相比變化不大的有167 人;呼吸微 喘、心率在120~150 次/分,微汗的有102 人;呼吸喘,心率在150~180 次/分,分泌汗液較多的有74 人,從上可知,信陽市居民參與鍛煉的運動強度以小強度為主,也反映出大多數(shù)人在鍛煉時不知如何調控運動強度,或進行運動時以休閑為主要目的。
在對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進行綜合統(tǒng)計分析時,發(fā)現(xiàn)到達“每星期參加體育鍛煉的3 次及以上、每次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長超過30min、每次參加體育活動為中度以上強度的”人數(shù)為158 人,即信陽市體育人口比率為32.9%,低于全國平均 水平。
根據統(tǒng)計結果,信陽市居民早晨鍛煉 的有106 人,大部分是已經參加工作的青年人,由于工作原因只有在早晨有鍛煉時間;選擇上午鍛煉的有12 人,主要是已經離休的人員;下午進行體育鍛煉的有85 人;選在傍晚或下班后的有25 人;晚飯后的人數(shù)為88 人;選擇隨意,無固定規(guī)律的人數(shù)為27 人。
由圖1 可知,公共體育場館、公園和大型廣場是人們體育鍛煉的主要去處,分別到達63 人次、79 人次和113 人次,公共體育場所是人們主要的活動區(qū)域,所以,提高體育人口的數(shù)量,促進人們參與體育鍛煉,要加強公共體育場所的建設。
圖1 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場所
由圖2 可知,個人自發(fā)地鍛煉、與親戚朋友組織參與體育活動的居民占總比的前3 名,而參加公立組織舉辦的體育活動相對較少,說明人們體育鍛煉的組織性比較差,或社會缺少有效的體育組織引導人們參加體育活動、參與體育鍛煉。
圖2 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形式
圖3 主要活動項目
圖4 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
通過對居民參加體育活動影響因素的 調查發(fā)現(xiàn),覺得體育活動有意思,因此愿意參加有146 人次,位列第1;從小養(yǎng)成體育活動的習慣有144 人;與在學校讀書時受到體育教育的結果有118 人次,位列第2 和第3??梢姡瑢W校體育教育對人們參加體育鍛煉的影響是非常之大。所以,中小學應加強體育教育,促進學生體育素質的提高。
從圖4 可看出,選擇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多種多樣,其中大部分人以強健體魄、增進健康作為共同的出發(fā)點。以放松情緒、陶冶情操與朋友、同事的交流分別位列第2 和第3 位,這反映了現(xiàn)代人們期望以體育活動為媒介來提高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
3.1 進一步提高市民對體育健身的正確認識,轉變體育鍛煉思路,從被動地接受轉變?yōu)橹鲃拥匦麄?、帶動、指導他人進行正確的體育鍛煉,促進大眾體育運動的蓬勃發(fā)展。
3.2 加強公共體育場所建設和提高利用率,特別是擴大學校體育場館的對外開 放。此外,加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與培養(yǎng),增加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shù)量和質 量,實現(xiàn)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全民化,常態(tài)化,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在指導中獲得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從而指導市民進行正確的體育鍛煉。
3.3 以地方政府群眾體育組織為主導,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經常性地組織與開展多樣化的、居民喜聞樂見的帶有民間傳統(tǒng)特色的體育競賽,提高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意識。
3.4 廣泛建立社區(qū)體育站點、群眾體育組織,以全國自行車賽為契機帶動促進群眾體育事業(yè)的全面開展,逐漸形成以群眾體育組織為主體開展群眾體育活動。
[ 1 ] 仇軍.中國體育人口的結構[ J ].中國體育科技,2002,38(8):1002-9826.
[ 2 ] 張勝海,向勇,周勇,等.湘鄂渝三省市農村體育人口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 J ].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8(6).
[ 3 ] 李京.鄂西地區(qū)體育人口的現(xiàn)狀調查[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 4 ] 譚達順.“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留守兒童體育活動調查與分析:以貴州省農村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為例[ J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1):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