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天池
【關鍵詞】美術教育 參與 創(chuàng)造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101-01
當前,在全國大力推進小學美術學科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兒童潛能開發(fā)與個性差異;引導自主參與,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己成為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和基本保證。然而長時期以來,農村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因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與模式的影響,“重講授輕參與、重技法輕創(chuàng)造”,使學生沒有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沒有足夠的思維空間,更談不上認知、技能、興趣、創(chuàng)造等智力、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因此,要真正改革農村美術素質教育,就必須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的各種能力與素質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一、心理策略:培養(yǎng)意識,形成參與定勢
l、激發(f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導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發(fā)展思維的巨大動力,也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興趣激發(fā)的方法很多,我們依據農村現有的題材,從農村學生熟悉的資源挖掘入手。以現實激趣:這就要求教師挖掘農村教學內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鮮感。
2、溝通情感:農村的大多數學生都是留守兒童,接住外邊的新事物少,膽小,怕老師,難以溝通等都是她們的心理特點,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這就要教師根據她們各自的心理特點來溝通才有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1)縮短師生距離。實驗表明,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強度及時間。因此,教師可采用主動在課堂中來回走動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學生,縮短與他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從而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為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創(chuàng)造條件。
(2)給予學生安全感。農村的絕大部分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畏懼心理,為了使學生主動地、充分地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問題不論對錯,都不會影響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回答錯誤時不會受到批評與嘲笑。
(3)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一定努力完成一項任務,都會產生成就感。既對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勵自己繼續(xù)前進。農村的學生見識少,如果對照課本死板,機械的講,她們都好像聽天書一樣,根本無法理解,更談不上激情了,美術和別的課不一樣,可以完全離開課本,這就要求老師利用農村現有的資源進行授課,這樣一來學生即熟悉而且難度也不大,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主動參與學習、參與創(chuàng)造。
二、行為策略:指導學法,賦予參與能力
教學是教和學的活動的統(tǒng)一體。教學方法既包含教師的教法,又包含學生的學法。重視學生的學法指導是實現從教到學的關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應有系統(tǒng)地把學法指導與學習過程聯系起來,使學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參與學習,進行創(chuàng)造。
l、加強技法訓練。繪畫課對技法的要求很高,這是學生正確描繪對象,進行創(chuàng)作的基礎。技法訓練包含的內容較多,如:蠟筆水彩的構圖、造型、勾線、上色;中國畫的筆墨、布局;素描的透視、線條……因此,技法訓練既要扣緊每節(jié)課的重點,又要胸有全局,點面結合;既要著眼于全班同學,又要照顧個別成績突出或能力較弱的同學,因材施教;既要表揚鼓勵,又要具體輔導,幫助他們解決技術上的困難。
2、拓展想象空間?!跋胂笫莿?chuàng)作的源泉”世界上許多創(chuàng)造發(fā)明都是從想象開始的。農村繪畫題材豐富,雖然在農村但我們可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來拓展想象空間,在教學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間創(chuàng)設一種“不協(xié)調”,使學生在探索的樂趣中尋求知識,培養(yǎng)想象力。實物演示即利用實物展示或表演的方法,使他們明白完成任務的迫切性,聯系己有知識經驗進行想象。
3、選擇創(chuàng)作途徑。
(1)觀察比較法。小學五,六年級段學生的觀察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經能自覺地、自主地觀察事物、分析異同。學生在繪畫中觀察比較自然和具體對象后,思維就有素材,接著以自身體驗進行繪畫就水到渠成。
(2)臨創(chuàng)結合法。學生在模擬、參考范畫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將范畫的形象加以增減、縮放、挪移、變化等處理,組成新畫面。同時,大膽用色,依照創(chuàng)意表現。但要告誡學生在作畫時,不要用尺去畫出呆板的線條,不要沿瓶蓋去畫出死板的圓圈,要讓他們知道那是一種機械的作畫方法,按照那種方法畫出來畫是無生命的。
(3)玩做結合法。學生天性愛玩,根據他們這一心理特點,讓學生在玩中培養(yǎng)感性認識,實現自我表現的愿望十分重要。如:《畫熊貓》一課,讓學生先用二年級學過的撕紙拼貼做做玩玩,再畫下來。《下雪了》一課可選擇一個下雪天,讓學生去雪中玩玩,打雪仗、滾雪球、堆雪人……寓教于樂。在游戲之余,學生有了切身體驗,創(chuàng)作便得心應手、各具其態(tài)。
三、環(huán)境策略: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參與機會
學生有了參與的興趣、能力,還必須有參與機會,否則一切都成了“無本之木”。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實際,創(chuàng)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除了進行正常繪畫活動以外,還可如下操作:
l、課堂繪畫作品的展覽,讓學生在"看"中參與。繪畫是由線條、色彩、形體等外在形式構成的可視圖像,學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別是同班同學的或同齡人的優(yōu)秀繪畫作品展覽,一定程度上,學生都愛看,看了之后還會自覺地學習其中的優(yōu)點。在上課前,拿一些前幾屆或平行班的作品當范畫,或把自己班的優(yōu)秀作品展覽在黑板上,請同學按小組分別上去看。
2、學生走上講臺,讓他們在“教”中參與。在傳統(tǒng)教育中,師講生聽。教師高高在上,學生惟命是從。講臺與課桌近在咫尺,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卻遙遙千里,這種課堂氣氛中的學生沉悶、壓抑,主動性不能發(fā)揮不說,甚至感到“學海無涯”而厭課、厭學。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情緒積極,思維敏捷,想象豐富,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
3、學生學會評價,讓他們在“說”中參與。大部分美術教師在作業(yè)講評中多采用教師講評法,可它受教師個人的年齡、性別、知識水平及愛好等的影響,往往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遏止學生的思維與個性發(fā)展。為了提高小學美術課質量,必須讓學生也參與評價,讓學生參與評價,就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具體的課堂操作中,我們可以采用師生互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評價形式;并根據學生心理特點與能力循序漸進。在三年級一般以師生互評為主。在這里,“這幅真美”始終是學生得到的評價。從四年級下半學年開始,一般以學生互評為主,讓幾個同學相互評價對方的畫,把個人的審美標準和作畫認知表現出來,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在這一形式的評價中,還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個評價標準。到了五、六年級,基本上要求學生對自己的畫作客觀、公正的評價,強化優(yōu)點,如果發(fā)現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創(chuàng)意,可以把畫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過這幾種課堂習作展評,讓學生去發(fā)現美、認識美,讓學生在符合自身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活動中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