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摘要】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亦是我國卓越不凡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歷經千年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對現(xiàn)代教育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特別是現(xiàn)如今面對來自不同家庭,在認知、個性和才智方面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的學生,孔子其“因材施教”的思想尤為值得高校輔導員學習和借鑒。
【關鍵詞】因材施教 高校輔導員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156-02
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在他執(zhí)教的四十余年貫徹其中,效果卓越,他培養(yǎng)的三千多學生中精通六藝者就有七十二人。這種基于學生差異而倡導的個性化教育教學策略,為當今高校輔導員工作提供了深遠的指導意義,高校輔導員有必要將其“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化為有效措施應用到學生管理工作中。
一、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事實上,從《論語》中看,孔子并沒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這四個字?!耙虿氖┙獭笔呛笕酥祆涓鶕?jù)孔子教育思想而總結提煉的,朱熹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這個“材”指就是學生的智力、個性和才能??隙ú煌膶W生在資質、能力、個性和興趣方面各有不同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出發(fā)點,因此了解學生的“材”便是孔子“施教”的最基本前提。
孔子的弟子眾多,在古代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了解他人的方式方法受到很大限制,孔子主要是通過“聽其言而觀其行”的方法來判斷其性格,智力等各方面的特點,孔子會在不同的場合與學生們進行交談試圖知曉其理想,洞悉其內心,而后適時予以點撥,糾正其不恰當?shù)难孕?。但是,“言行”并非是孔子判斷他人的唯一標準,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憑空猜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zhí)己見,不唯我獨尊,因此孔子“聽其言而觀其行”之前還會了解此人的背景和事跡,以求得最客觀真實的評價判斷[1]。
在掌握不同學生的“材”后,孔子則從兩方面的“材”進行“施教”。一是因智而教,他認為人生而有智力差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針對智力迥異的學生,孔子采用教育方法也各有不同,孔子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一點在《論語》中有著鮮活的事例記載。例如,顏淵、仲弓、司馬牛、樊遲均曾向孔子問仁,孔子根據(jù)他們的特點及造詣,作出了深淺不同的四種回答。顏淵是孔子擁有很高德行的第一大弟子,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標準來要求他“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而樊遲是農民出身,資質魯鈍,孔子對他就只講仁的最基本概念——“愛人”和基本內涵——“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論語·述而》),讓他做到對人慈愛謙虛有禮寬恕厚道取信于人[2]。二是因個性而教,公西華之惑便是孔子根據(jù)其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教學的典型:子路曾經問孔子:“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回答說:“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張呢?”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當然應該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很不理解,認為老師講話前后不一致,孔子說:“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謹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縮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去做”[3]。不論是“因智而教”還是“因個性而教”,孔子用一個個鮮活的教學事例生動地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對象并不是個性特征同一的群體之人,而是千差萬別的獨立個體,因此教育應該面向個體之人,致力于促進個體的主體性和個體性的發(fā)展,真正的教育就是要根據(jù)每個個體的差異,打造適合每個人的教育,以實現(xiàn)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4]。
二、 因材施教是輔導員工作取得實效性的必然要求
二千年后的今天,教書育人的重任,則不僅僅在于每一位教師身上,也在于每一位高校輔導員的身上。當代社會的發(fā)展建設離不開青年一代,而高校大學生是青年一代的主力軍,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們朝夕相處,在教育人、引導人、培養(yǎng)人、塑造人的過程中承擔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他們工作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然而,現(xiàn)在多數(shù)高校輔導員在培育和管理大學生方面,效果并不理想。這主要是由于大學的不斷擴招造成學生數(shù)量每年的不斷攀升,每位輔導員所帶的學生少則二百五十人,多則三四百人,輔導員不僅要處理這數(shù)百學生的個人學習、生活、思想、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更要承擔學生資助、學年總評、就業(yè)派遣等眾多的學生管理工作,有些輔導員甚至還需兼任黨團工作,輔導員繁忙的事務性工作,使得許多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有意或無意地面向全體,顧全大局,而忽略了個性化差異的教學方法。然而面對來自五湖四海,風俗習慣、家庭背景、成長環(huán)境各異,學生們的思想、個性、才能和興趣愛好也各不相同的大學生,整體劃一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利于心理障礙學生的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以近來頻發(fā)的大學生宿舍矛盾為例,如果輔導員能夠深入了解每位學生在家庭背景,早期經歷、個人性格、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特點,及時發(fā)現(xiàn)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并對之進行個別指導和有針對性的組織班級活動,則完全有可能規(guī)避宿舍血案發(fā)生。同時,這種統(tǒng)一的模式化教育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成長,有悖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人才培養(yǎng)體制改革”的要求: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體選擇,鼓勵個性發(fā)展,不拘一格培養(yǎng)人才。因此,高校輔導員有必要汲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應用于學生管理工作中,以提高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增強管理的育人效果。
三、 “因材施教”在輔導員工作中的有效應用
“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是體現(xiàn)時代精神與我國教育導向的陷阱教育思想和理念,是增強學生管理工作“教育功能”的必然選擇[2]。作為一線學生管理工作者的輔導員,不僅要從意識上認識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更要將“因材施教”的理念化為行動,應用在學生管理工作中。
(一) 全面了解學生,建立學生信息庫
輔導員所帶學生數(shù)百,每個學生個體都受到地域、家庭、個人等因素的影響而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把握這個差異性,了解每個學生的“材”,是輔導員開展“因材施教”的關鍵點和必要前提。因此,輔導員應盡快從事務性的工作中擺脫出來,每天抽出特定的時間,通過入學登記卡初步掌握學生的成長地域、家庭背景等情況,再主動出擊,深入宿舍、教室,通過個別談話和班集體活動,聽其言觀其言,洞悉學生的早期經歷、個人性格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特點,以做到全面辯證的了解和評價一個學生,并及時將了解情況和判斷記錄在案,整理成冊,建立成完整而系統(tǒng)的學生信息庫。輔導員只有這樣全面了解每個學生情況,做到“胸有成足”,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規(guī)避一些不應發(fā)生的校園事件,而即便遇事也能對癥下藥,而不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二) 注重個體差異,分類開展工作
在了解所帶學生各個方面的特點,建立相應的學生信息庫后,輔導員還應根據(jù)信息庫學生家庭情況、地域、信仰等方面進行分類,并據(jù)此,有計劃、分類別的開展工作。例如,將所帶班級的家庭困難學生篩選出來,分類為貧困生數(shù)據(jù)庫,在平時生活中,多加關注這類學生,在勤工助學方面也多向這些學生傾斜,尤其在獎助學金評比方面,多注意這類學生的心理感受,給予學生獎助學金評比上的公平公正公開。再如,將有特殊宗教信仰(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的學生單列成庫,在平日學習生活中尊重他們個人的宗教信仰,并有針對性對這類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下轉161頁)(上接156頁)觀的引導,理性地幫助這類學生辯證地看待宗教,使他們既能看到宗教在道德教化、道德行為約束方面的作用,承認宗教在某些人生哲學方面存在的合理內容,也使他們通過科學知識和現(xiàn)象的學習,消除宗教所宣傳的一些神秘感,及時將宗教問題引發(fā)的校園安全穩(wěn)定問題扼殺在搖籃之中。還如,也可將一些政治關系較為緊張地域(如新疆、西藏等)的學生單列出來,通過平日的關注和引導,使同學正確接納這類同學,也消除他們的不安感,維護校園和社會穩(wěn)定。
(三) 改變單一工作模式和場地,因勢進行管理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每一個學生的狀況必然存在不同,即便同一類學生群體,也會因為家庭和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造成性格和能力的迥異。這便要求輔導員在開展學生工作時需要改變千篇一律的工作方法、工作時間和場地,根據(jù)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時、因地而異地進行管理工作。比如,對有些學生要以威為主,以威震懾;對有些學生要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對有的學生則要恩威并舉,相輔相成[2]。學生管理的時機同樣需要進行差異化把握,試想如果一位女學生為了愛情而逃課多節(jié),但最終兩人卻分道揚鑣,在這女生飽受失戀痛苦的時候,輔導員不合時機地對女生進行批評教育,不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若這女生心理比較脆弱,還可能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反之,如果輔導員在這學生受挫之時,能夠及時給予心理安慰,則更容易感動學生,使其學生在心理上與之更加貼近,教育效果也會事半功倍。教育地點也切忌模式化,有些學生性格開朗,并不介意輔導員辦公室人多的談話環(huán)境,但有的學生性格內向,又有點自卑,在輔導員辦公室談話會讓他們喏喏不敢言,若是進行批評教育,則會讓他們感到自尊心大受打擊。
總而言之,輔導員在進行學生管理工作時,要樹立個性化教育的意識,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差異,并將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應用在工作中,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差異化特點,量衣體裁的進行教育,使每個學生得以最適切的教育和發(fā)展,最終學有所成。
參考文獻:
[1]張娜.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啟示[EB/OL]
[2]李素素.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啟示[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7):92-93
[3]孫作青.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對輔導員工作的啟示[EB/OL]
[4]程曦.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研究及對當代社會的啟示[D].湖北:湖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