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佃
說來慚愧,我當了兩屆市人大代表,雖然知道什么叫質詢權,什么叫詢問權,但幾乎就沒使用過質詢權,只記得有兩次,就政府工作報告某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詢問。類似我者,怕不在少數(shù)。這里有必要簡單說一下詢問和質詢的分別:人大代表的質詢,側重的是對政府部門及其行為提出的批評、追責職能;而詢問雖兼有批評功能,但主要還在于信息獲取。可見,質詢是一種更剛性、更直接、更尖銳的監(jiān)督形式,也因如此,其長期被擱置,甚至近乎休眠,成了人大監(jiān)督面臨的尷尬局面。
前不久,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召開黨組擴大會,強調要積極通過詢問、質詢、執(zhí)法檢查、專題視察及引入第三方評估等監(jiān)督形式,增強人大監(jiān)督的權威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換句話說,該是喚醒人大質詢權休眠狀態(tài)的時候了。如何喚醒?無需我們操心。我要問的是,人大質詢權為何長期處于休眠狀態(tài)?依我揣摩,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普及不夠。我當過兩屆人大代表,似乎每次換屆,人大都要組織新代表集中學習。學習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比如人大代表制度基本內容、地方人大職權、會議的舉行、代表履職,等等??墒牵瑤缀鯖]有專門就人大代表的質詢權展開學習討論。學習浮光掠影,代表印象模糊,多少帶點形式主義。如此,想讓代表深入理解、認真落實質詢權,就勉為其難了。
二是重視不夠。我當代表時,閉會期間參加最多的活動,就是考察、政情通報會以及評選優(yōu)秀議案。我倒是想,什么時候某件質詢案能評上優(yōu)秀議案,或人大的某種表彰給予質詢案、詢問案一席之地,怕是比開一次會議,泛泛地提及、強調更管用。
三是素質不夠。我以為,人大代表素質不夠,跟文化程度有關,但不盡然。的確,有的人大代表文化程度較低,要讓他們能夠比較精準地發(fā)現(xiàn)政府工作報告、代表提出的議案中不明確的地方,就政府某些部門不作為、亂作為提出批評并進行追責,得有個過程。但是,就是文化程度高的代表,也未必能夠認真履職。因為,其中有相當部分是政府官員,想讓他們自我監(jiān)督,無異于緣木求魚。即使非政府官員,也有些代表精明過人,一旦觸及政府存在的實質問題,便退避三舍,生怕影響自己的升遷或發(fā)財。如是代表,你能說是素質高嗎?
記得有一本書,書名叫《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此刻,要喚醒人大質詢權,就必須讓我們的代表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喚醒真正沉睡的,踢走假眠裝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