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琴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銳地感受著物候的變化,和大自然進行著對話,留下了一首首偉大的詩歌。我們應(yīng)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才能感受到詩人們的喜怒哀樂?教師應(yīng)如何教學才能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在這里,我談?wù)勛约旱膸c看法。
一、正確尋找切入口,激發(fā)興趣
能廣泛流傳的古詩皆是情景交融的經(jīng)典作品。詩歌或講述生動的故事,或描述優(yōu)美宜人的自然風光,或抒發(fā)詩人心中美好的愿望,或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教學前,我們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一方面尋找與詩歌相關(guān)的趣味小故事、風土人情等資料;另一方面要將收集來的資料進行處理,制成適合兒童觀看的課件。在課堂講授之前,我們可通過課件將學生引入情境,再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從故事情境轉(zhuǎn)向詩歌的藝術(shù)空間。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例如,教學《贈汪倫》一詩時,我把李白在安徽涇縣桃花潭游歷的故事,作為詩的背景講給學生聽,突出李白與汪倫交往的感人細節(jié),描繪他們別離時岸上相送、舟中贈詩的情景,配以動聽的音樂、感人的畫面,引出詩句原文?!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庇谩肮适卵堇[詩文,情景和諧融洽”的方法教學古詩,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走進詩歌
在這一階段,我提倡“八字教學法”:“吟吟、唱唱、想想、畫畫”。
古人作詩,“動聲曰吟,長言曰詠,作詩必歌”。后來,吟誦逐漸發(fā)展為我國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怎樣才能激起學生吟唱的興趣呢?(1)選取與詩歌意境相符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和著樂聲吟誦詩歌。在教學《游子吟》時,我選取了流行歌曲《流浪歌》的音樂,如泣如訴的樂聲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詩人孟郊那濃濃的思念之情,不禁都搖頭晃腦地隨著樂聲高聲吟誦:“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有的學生因詩歌的吟誦而思念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熱淚盈眶。(2)讓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歌曲旋律,套唱古詩詞。教學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有個學生讀著讀著,就唱了起來。本想發(fā)火的我,不由靈機一動,讓他帶動其他學生唱讀。學生熱情高漲,當堂就完成了背誦任務(wù)。有的學生翻開《宋詞三百首》,用這個曲調(diào)吟唱相同詞牌名的詞,學習的熱情被積極調(diào)動起來了。
詩人的創(chuàng)作是即景生情,緣情成詩的。要體悟詩情畫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為詩配畫。詩人所游覽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學生不可能一一親臨其境,詩配畫讓學生將對詩詞中風景的想象轉(zhuǎn)化為自己筆下的畫。學生在描繪詩詞展現(xiàn)的勝景佳境時,自然會更深一層地領(lǐng)悟詩歌動人的情思,更進一步地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詩中的意境。在教學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名句“滿園春色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時,如果僅限于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從字面上,學生可以輕易說出意思,而對詩句情境的理解,就會被忽略。課上,我用簡筆畫勾勒出掩映在綠樹叢中的院墻。學生隨著詩人的腳步興致盎然地來到柴門前,卻見院墻的柴門緊閉。學生不由得一陣惋惜,不能一盡游興,只能黯然回頭。這時,我趕緊在院墻上添上一枝開得正怒的紅杏,沉悶的氣氛頓然高漲起來,全班一起吟出了“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的詩句。在不知不覺中,學生與詩人一起經(jīng)歷了詩中所表達的感情。
三、尋找古詩的相通點,拓展延伸
長時間誦讀同一首古詩,學生容易疲勞,從而對詩歌失去興趣。因此,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尋找一些與所教授詩歌描寫對象一致的詩句,通過表現(xiàn)它們的異同,找出它們的聯(lián)系,放在一起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在教學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時,扣住詩中的“鐘聲”,我讓學生同時誦讀了描寫鐘聲的其他名句,如王士禎的《夜雨題寒山寺》:“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备邌⒌摹恫礂鳂颉罚骸皫锥冉?jīng)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标懹蔚摹端迼鳂颉罚骸捌吣瓴坏胶剿?,客枕依然半夜鐘?!蓖ㄟ^比較,學生讀出了詩人漂泊在外、孤獨寂寞的感受。通過誦讀,學生的心靈也受到了這千年鐘聲的震撼。
學生在語言文字的作用下,有了積極的精神狀態(tài),語言和相應(yīng)的精神內(nèi)涵與學生的心靈產(chǎn)生了共鳴,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產(chǎn)生了清晰、豐富、深刻、敏銳和獨特的語感。語感的一頭連著語言,另一頭連接著精神主體,它是語言和精神共鳴產(chǎn)生的碩果。語感能力強的學生,一聽就明,一說就通,一讀就懂,一寫就順。缺乏語感的學生,說話、寫文章會病句連篇。語感強了,聽說讀寫的水平就會得到提高。因此,語感是左右聽說讀寫質(zhì)量的杠桿。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是完善學生精神世界的過程,是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和精神涵養(yǎng)不斷提高的過程。
著名學者葉嘉瑩曾說:“為什么要背詩?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個博愛而敏感的心靈,能有詩的情緒,感動于花開花落,落淚于天邊的一絲流云。”沈從文也說:“于清晨極靜之時聽到鳥鳴,令人不敢墮落?!?/p>
經(jīng)典的詩句多是詩人緣于生活中的人、景、事有感而發(fā)的,基于生活,超越生活,如果讓學生離開生活進行枯燥無味的誦讀,學生怎么能隨著詩的情感,感動于花開花落,感動于滄海桑田?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