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德,徐建春,王 莉
近15年來中國土地利用沖突研究進展與展望
周 德1,2,徐建春1,2,王 莉1,2
(1. 浙江工商大學土地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2. 浙江工商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系,浙江 杭州 310018)
研究目的:總結和梳理中國近15年來土地利用沖突研究文獻,分析土地利用沖突的研究現(xiàn)狀,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和重點。研究方法:基于中國知網(wǎng)、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及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學術文獻數(shù)據(jù)庫,采用文獻調研法。研究結果:當前中國土地利用沖突研究具有很多共同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沖突概念演變、類型與區(qū)域分布、原因及機制、評價與管理等4個方面。研究結論:在全面評析土地利用沖突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為未來應當重點關注5個方面的研究:(1)理論基礎和整體分析框架研究;(2)評價指標體系和定量模型研究;(3)多尺度(微觀—中觀—宏觀)綜合研究;(4)區(qū)域土地利用沖突情景模擬研究;(5)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究。
土地利用;沖突;綜述;系統(tǒng)分析;研究進展;中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明顯加快,已進入高速發(fā)展階段,城鎮(zhèn)化進程中各種“流”(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互動更加頻繁和復雜[1-4],衍生出一系列“土地利用沖突”問題,并將長期存在和發(fā)展演化。近15年來,國內學者們對這方面的沖突問題開展了一些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5-13]。特別是土地沖突(征地沖突和用地沖突等)方面成果比較豐富,但對“土地利用沖突”相關研究,包括土地利用沖突的內涵和外延的界定,土地沖突與土地利用沖突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以及土地利用沖突的理論基礎和整體分析框架、發(fā)生機制與過程模擬、沖突評價和后期管理等,卻顯得不足,與土地利用沖突復雜多樣、變動不居的現(xiàn)實極不相稱,有待加強研究。
基于此,本文總結整理近15年來中國學者們在土地利用沖突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與空白點,解答現(xiàn)實社會中復雜多樣、不斷變化的土地利用沖突問題,并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和趨勢,為新型城鎮(zhèn)化過程中土地可持續(xù)利用提供理論依據(jù)和科學方法。
2.1 研究文獻獲取方法
通過對中國知網(wǎng)、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及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學術文獻數(shù)據(jù)庫的檢索,歸納分析了近15年來中國土地利用沖突方面的相關研究進展。首先,在三大中文數(shù)據(jù)庫中分別按“篇(題)名”用檢索詞“土地”(與)“沖突”進行檢索(截止日期為2014年10月6日),結果顯示中國知網(wǎng)共收錄文獻256篇,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共收錄文獻172篇,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共收錄文獻186篇。對比發(fā)現(xiàn),中國知網(wǎng)上基本涵蓋了研究所需的全部文獻。因此,本文進一步以中國知網(wǎng)為平臺,分別以“土地沖突”、“土地利用沖突”、“用地沖突”及“征地沖突”等檢索詞進行二次檢索,剔除與本次研究主題相關性不大的文獻后,獲取重要研究文獻209篇。本次檢索時間范圍為2000—2014年,共獲取博士論文8篇、優(yōu)秀碩士論文56篇、全部期刊文獻145篇。
2.2 研究文獻發(fā)展狀態(tài)與過程分析
2.2.1 研究文獻數(shù)量年度分布分析 對研究文獻數(shù)量年度分布分析可以看出(圖1),土地利用沖突相關研究可以分為兩個發(fā)展階段:(1)起步階段:2000—2006年,7年間研究文獻有18篇,僅占文獻總量的8.61%,年均發(fā)表論文2.57篇;(2)加速發(fā)展階段:2007—2014年(截止到10月6日),8年間研究文獻呈急劇增長趨勢,達191篇,占文獻總量的91.39%,年均發(fā)表論文23.87篇,是起步階段的9.29倍。從圖1還可以進一步看出,中國近15年來關于土地利用沖突的研究保持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預計到2014年末,土地利用沖突研究的相關文獻還將進一步持續(xù)增長,表明土地利用沖突問題越來越受到中國學者的關注和重視。
圖1 土地利用沖突研究文獻數(shù)量年度分布(2014年文獻截止到10月6日)Fig.1 Annual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of land use confict research (literature in 2014 obtained by October 6)
2.2.2 研究機構和研究類型 從研究文獻作者相關信息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土地利用沖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華中科技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為主的高等院校土地資源管理、自然地理及城鄉(xiāng)規(guī)劃等專業(yè)領域,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也有學者開展相關研究。在地學領域,除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以外,其他研究機構對土地利用沖突的研究相對較少。就研究類型來看,土地利用沖突的研究主要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主(51.74%),政策研究(31.34%)、行業(yè)指導(9.95%)及基礎與應用相結合研究(2.49%)為輔。此外,目前土地利用沖突的相關研究主要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為主,占全部研究的72.72%。綜合來看,目前中國土地利用沖突的研究還處于基礎理論研究階段,應用研究還需進一步深入和加強。
3.1 土地利用沖突的概念發(fā)展與演變
“沖突(conflict)”這一概念來源于社會學,早期關于“沖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明沖突”、“文化沖突”[14]、“組織沖突”[15]及“利益沖突”[16-17]等社會學相關領域[13],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會單元在目標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從而產生心理上的或行為上的矛盾[13,18]。20世紀以來,人類對于各類資源的利用強度越來越大,區(qū)域資源的競爭已經影響到人類生產和生活的諸多方面,使得“沖突”成為眾多學科中的共同特征之一,相應地,關于“沖突”分析與管理也從社會科學領域被引入到資源管理和地理科學領域[6,8,15]。從研究的對象和內容來看,主要聚焦在“區(qū)域沖突”[19]和“資源環(huán)境沖突”[20]等相關概念和研究領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已成為當前地理學科的研究熱點。
進入21世紀后,面對日益突出的土地資源問題,國內一些學者開始探討“土地沖突”與“土地利用沖突”問題,并對其概念進行初步界定[5,10,21-22],很快成為經濟管理與資源環(huán)境管理相關學科中的關鍵和核心概念。譚術魁認為“土地沖突”是單位或個人圍繞土地發(fā)生的過激行動和行為[10],在此基礎上,劉祖云進一步從“土地沖突”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表現(xiàn)形式、起因及后果等方面做了總結[23]。于伯華將“土地利用沖突”定義為在土地資源利用中各利益相關者對土地利用的方式、數(shù)量等方面的不一致、不和諧,以及各種土地利用方式與環(huán)境方面的矛盾狀態(tài),并認為目前“土地利用沖突”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可以意會的名稱而存在,其研究內容僅僅根據(jù)沖突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給予一定的解釋[5]。楊永芳認為“土地利用沖突”是土地利用結果的外在表象,是一定時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格局在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現(xiàn),其實質是“人—地關系”不和諧的表現(xiàn)[24]。這些定義在表述上具有一些明顯的差異性,而且從“土地沖突”到“土地利用沖突”的概念演變來看,其外延和內涵都發(fā)生了變化。
總的來說,“土地沖突”與“土地利用沖突”都是較新的概念,目前國內關于兩者尚沒有明確而統(tǒng)一的定義,還是主要界定在土地利用沖突產生的原因和過程、沖突的類型、診斷方法、沖突管理等方面。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土地利用沖突①由于是在人類利用土地過程中才發(fā)生了與土地相關的一系列沖突,本文將“土地沖突”與“土地利用沖突”統(tǒng)一界定為“土地利用沖突”。是指由于土地具有自然(資源)與社會(資產)二重屬性,不同土地利用主體在利用土地資源、土地資產與土地空間時產生的一定矛盾與對立,并對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其主要受土地資源有限性、土地資產增值性、土地資源多功能性以及土地利用競爭性等因素的影響。
3.2 土地利用沖突的類型與區(qū)域分布研究
國內關于土地利用沖突類型的研究相對較早,早期的關于土地利用沖突的分類標準主要有產權主體層次差異、產權態(tài)勢差異、主要肇事者差異、沖突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差異、沖突所致后果的性質差異、行為的合法性差異、涉及主體差異、目的差異和激發(fā)因素差異等幾個方面[25-26]。這些分類主要是基于社會學中行為或行動及其危害或后果層面上的分類,很難反映出日益增長的土地利用沖突本質的發(fā)展和滿足相關研究的需要。通過進一步總結獲得的相關文獻,認為土地利用沖突分類應該且可以多樣化,具體的分類標準及其類型如表1所示。
此外,對于土地利用沖突區(qū)域分布研究也可以進一步揭示其產生的過程與格局。一般來講,受區(qū)域地理位置的影響,區(qū)域內土地資源的形成過程、空間分布、數(shù)量和質量特征都不一樣。譚術魁通過對全國68起土地利用沖突案例研究表明,中國土地利用沖突與土地稀缺兩者關系并不具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該研究還認為,土地利用沖突可以發(fā)生在土地資源稀缺的地區(qū),也可以常常發(fā)生在土地資源相對富裕的地區(qū),可以發(fā)生在經濟發(fā)展落后的地區(qū),也經常發(fā)生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且土地利用沖突發(fā)生常常與國家的相關政策關系密切[10]??傊Y合土地利用沖突發(fā)生的頻率與強度,土地利用沖突經常發(fā)生的區(qū)域主要有城鄉(xiāng)結合部地帶(城市邊緣區(qū))、農牧交錯地帶、水陸交錯地帶,以及城鎮(zhèn)化發(fā)展較快的地區(qū)。
表1 土地利用沖突類型劃分Tab.1 Classifcation of land use confict
3.3 土地利用沖突產生的原因、過程和機制研究
對于土地利用沖突而言,其產生的原因具有多樣性特點。研究認為,土地資源稀缺性和空間不可移動性是土地利用沖突的主要直接原因。但是,對于土地資源稀缺性與土地利用沖突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國外一直處于爭論狀態(tài)[10]。從國內的研究來看,也明顯具有兩種相反的學術觀點,多數(shù)研究認為,土地利用沖突反映的是不同土地利用主體為實現(xiàn)各自的利益對稀缺土地資源的競爭而所產生的用地矛盾[5,40]。
首先,土地利用沖突的激發(fā)因素是土地沖突的一個主要原因,土地利用沖突激發(fā)因素長期存在于土地利用過程中,這些因素可以使土地利用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糾紛轉為土地沖突,甚至升級為對抗、敵對和暴力沖突[10,13-18,22]。目前的土地利用沖突激發(fā)因素主要有土地產權確定不清和界線模糊,土地所有權不清晰,土地使用權及其流轉不規(guī)范和不合法,土地征收過程不合法及其補償收益分配不科學。此時,土地利用沖突主要表現(xiàn)為社會沖突、制度沖突。
其次,土地利用主體包括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和土地管理者,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主體在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收益分配、土地產權處置以及土地開發(fā)管理等方面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不一樣[9],必然會在土地利用過程中產生一系列不協(xié)調現(xiàn)象,即產生土地利用沖突。土地利用沖突是各土地利用主體相互博弈的結果,其表現(xiàn)為土地利用過程中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空間利用格局重構所形成的不同土地利用主體沖突[41]。
再次,盡管土地利用沖突主要源于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和土地資源功能的外溢性[42],但是土地利用沖突產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土地利用主體利益的重疊和土地利用目標間的矛盾,以及土地利用競爭和空間再分配過程。不同土地利用主體在土地利用過程中必然追求各自土地利用目標的最大化,且不同行動主體所追求的土地利用目標不一樣[7],即土地利用的多目標性。一般來講,土地資源利用的總體目標就是通過土地利用來滿足人們生存、生產和發(fā)展的需要。具體來看,主要包括經濟利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三個方面[5],土地利用沖突可進一步上升到空間沖突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沖突。
因此,“土地利用沖突”是指由于各土地利用主體和利益相關者在以土地為核心的資金、技術、人口、水資源、基礎設施和公共政策等資源要素的綜合競爭及博弈過程中所產生的對土地利用的配置方式、配置數(shù)量和配置結構等方面的矛盾與對立,以及各種土地利用系統(tǒng)的演變與環(huán)境層面的矛盾狀態(tài)。因此,要揭示土地利用沖突誘發(fā)的深層次原因,必須深入研究“人—地”關系作用下的土地利用沖突的演變過程和演進機理,進而才可能提出有效的土地利用沖突管理調控方案。
3.4 土地利用沖突評價與管理研究
土地利用沖突評價與管理研究是對土地利用沖突產生的原因、分類、過程和機制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發(fā)展,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當前,從土地利用沖突評價過程來看,土地利用沖突評價與管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沖突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沖突強度的測度、沖突引起的危害或后果評估,后期土地利用沖突緩解和調和措施以及制度設計[43-45]。目前,國內關于土地利用沖突評價與管理主要還是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評價為輔[8,43,46]。
評價指標體系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參與式調查法(PRA),PRA主要是通過實地走訪和調查來確定區(qū)域土地利用沖突的類型,建立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24],屬于土地利用沖突評價與管理前期工作階段。
定量評價方法主要是基于PSR概念模型及其擴展模型PSIR、DSR、PASIR、DPSIR[5],并結合模糊評價法、層次分析法開展土地利用沖突強度的定量評價。PSR以開展土地利用沖突機理研究為基礎,通過構建基本的“壓力—狀態(tài)—響應”模型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PSR使用了“壓力—狀態(tài)—響應”模型來描述土地利用沖突的形成機理和調控過程,主要目的是用以解釋發(fā)生了哪些土地利用沖突、為什么發(fā)生土地利用沖突以及將如何調控等3個基本問題。盡管研究認為PSR是一種以非線性科學、現(xiàn)代系統(tǒng)科學理論和數(shù)理模型為基礎的非線性評價方法,但是,從相關的研究來看,其評價方法實質還是一種基于線性評價的定量方法。此外,多目標規(guī)劃方法也是目前國內一個運用較多的解決土地利用沖突的定量方法[19-20,30],其實質是采用多目標規(guī)劃來協(xié)調不同土地利用主體的目標,以尋求實現(xiàn)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目標相協(xié)調的一種妥協(xié)方案。總之,土地利用沖突評價與管理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開展評價與管理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具有現(xiàn)實性和緊迫性。
綜上所述,目前土地(利用)沖突仍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土地利用沖突相關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關于土地利用沖突研究的基本問題和重點內容還是散落于各個文獻之中,相關的知識點還相對比較分散,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沖突概念、產生的原因及其沖突診斷、沖突評價與管理相關研究的理論層次,實踐應用研究相對不足,對于土地利用沖突基本框架研究還不多,其研究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有待進一步深入和完善,今后需要在以下5個方面加強相關研究。
4.1 理論基礎和整體分析框架研究有待發(fā)展
目前土地利用沖突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以社會學和經濟學中的“社會沖突理論”、“博弈論”、“行為地理學理論”及“人—地”關系理論為主[7,10,47-48],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兩種綜合研究框架[5,7,47]。第一類框架主要由于伯華和呂昌河兩位學者提出[5],該研究框架包括土地利用沖突產生的原因、沖突發(fā)生與發(fā)展的主要驅動力、沖突的發(fā)生機制和表現(xiàn)形式4個部分,從主體利益層面將土地利用沖突的表現(xiàn)形式總結為經濟利益之間的沖突、經濟利益與生態(tài)效益的沖突、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的沖突和其他方面的沖突4個方面,認為土地利用沖突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資源的多功能性和土地資源供給的有限性,其主要驅動力是日益增長的人口數(shù)量與剛性的土地利用需求之間的矛盾。隨著人們對土地利用沖突的研究和認識不斷深入,楊永芳等以“人—地”關系理論為基礎提出第二類研究框架,認為土地利用沖突研究框架應該包括土地利用的利益相關者研究、土地利用沖突的形式和內容的調查研究、診斷與分析研究、土地利用沖突強度的評價研究,引起沖突的內在機制揭示研究,以及土地利用沖突和解方案設計的研究等幾個方面,全面分析總結了土地利用沖突的外在表現(xiàn)、深層原因、過程和演進機理及調控方案。圖2是根據(jù)于伯華及楊永芳等相關研究總結的當前土地利用沖突的主要研究框架。
圖2 土地利用沖突與和解的研究框架[5,7]Fig.2 A framework of land use confict study
事實上,土地利用沖突研究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更需要從土地利用系統(tǒng)分析的視角展開分析,并綜合運用 “信息論”、“復雜系統(tǒng)理論”(如“耗散結構理論”、“協(xié)同論”、“突變論”)、“控制論”、“風險管理理論”及“景觀生態(tài)學理論”等相關基礎理論,探索區(qū)域土地利用特點及內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基于土地利用沖突“風險源分析—風險評價—風險管理”這一主線,結合土地利用沖突“過程—格局”與“因—果”關系分析,沿著“土地利用系統(tǒng)分析—土地利用系統(tǒng)結構與功能演變—土地利用沖突風險識別—土地利用沖突時空演變—土地利用沖突動因與機制—土地利用沖突綜合評價—土地利用沖突風險預警—土地利用沖突調控方案設計”等方面,建立全新的、系統(tǒng)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诖?,本文設計了新的土地利用沖突總體研究框架(圖3)。
圖3 土地利用沖突系統(tǒng)概念模型及新的研究框架Fig.3 Conceptual model and new research framework of land use confict system
4.2評價指標體系及定量模型研究有待完善
近年來,對于土地利用沖突評價已逐步展開,但是關于科學、合理及系統(tǒng)的相應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研究并不多見。因此,今后需要在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的基礎上,開展區(qū)域土地利用沖突產生的風險因素分析,從而識別造成區(qū)域土地利用沖突的當前因素和潛在因素、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尋求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建立全過程、全系統(tǒng)、全要素的土地利用沖突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才能把較低層次的沖突事后管理提升到沖突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相統(tǒng)一的科學管理層面。
如前所述,目前國內土地利用沖突評價與管理主要還是以參與式調查法(PRA)定性分析為主,PSR可持續(xù)評價和多目標規(guī)劃方法等定量研究為輔[47,49-52]。但是,土地利用沖突不僅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社會沖突縮影),還是一種地理現(xiàn)象(空間沖突),地理數(shù)據(jù)空間自相關性打破了傳統(tǒng)統(tǒng)計分析中相互獨立的基本假設,即事物和現(xiàn)象具有獨立性和隨機性,并不能分析出相關數(shù)據(jù)對空間的依賴程度,難以揭示因地理現(xiàn)象變化導致的區(qū)域總體差異性和局部空間異質性,而要完成土地利用沖突等空間數(shù)據(jù)分析,就需要依賴于不同地理區(qū)域或地帶的離散化數(shù)據(jù)集合。因此,今后需引入一些合適的空間統(tǒng)計分析方法,比如空間自相關分析和空間自回歸模型等,構建土地利用空間沖突水平的測定模型,計算土地利用空間沖突綜合指數(shù),劃分空間沖突級別。
4.3 多尺度(微觀—中觀—宏觀)耦合研究亟需加強
土地利用空間沖突是一個典型的復雜系統(tǒng),不僅沖突主體包括政府(宏觀)、企事業(yè)單位(中觀)和個人(微觀)3個層面,其研究區(qū)域也涉及微觀—中觀—宏觀3個層次。土地利用沖突是微觀—中觀—宏觀層次下系統(tǒng)的動態(tài)演化過程中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結果,因此,需要從不同尺度入手,綜合運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建模方法來研究土地利用空間沖突的發(fā)展變化。此外,從時間、空間以及梯度變化3個維度探討土地利用沖突的時空動態(tài)演變特征和變化規(guī)律,也將是未來發(fā)展的主流方向。
4.4 區(qū)域土地利用沖突情景模擬研究有待補充
土地利用沖突管理不僅包括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還應該考慮到今后不同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態(tài)、不同土地利用目標下的土地利用沖突風險及可能性。情景分析法是針對未來較長時期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對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多種情況進行情景分析與預測。通過區(qū)域土地利用沖突情景模擬,可有益于理解復雜系統(tǒng)中不同主體行為的決策過程,在此基礎上,土地利用和管理者可以通過設置不同的土地利用調控方案,并模擬預測相應的方案下土地利用沖突演變的趨勢及其帶來的環(huán)境效應,以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和調控方案,為區(qū)域土地利用與管理提供決策依據(jù)?;诙嘀黧w復雜系統(tǒng)(MAS)[53]和元胞自動機(CA)[54]的耦合模型,具有強大的復雜計算功能以及空間概念和高度的動態(tài)特征等,使其在模擬空間復雜系統(tǒng)的時空演化等方面具有很強的潛力,將會成為今后土地利用沖突時空動態(tài)模擬的研究核心方法之一。
4.5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究有待強化
(1)當前是中國社會變革的關鍵時期,在新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健全國土空間開發(fā)、資源節(jié)約利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體制機制”等一系列土地改革的國家戰(zhàn)略[55]。要實現(xiàn)這些國家戰(zhàn)略和要求,建設“美麗中國”、“生態(tài)中國”、“和諧中國”的目標,就必須開展土地利用沖突理論與實踐結合研究,以當前“多規(guī)”融合實踐等工作為切入點,為新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支撐。
(2)針對當前城市土地管理面臨的新形勢,2014年中國政府發(fā)布的《節(jié)約集約利用土地規(guī)定》要求充分借鑒和吸收地方成功的土地利用與管理經驗,并對土地節(jié)約集約利用的制度進行了歸納和提升。土地利用沖突相關研究可以從橫向(節(jié)約用地)和縱向(集約用地)兩個方面構建研究目標和研究思路,為新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用地規(guī)模、布局優(yōu)化、市場配置等方面提供理論支持。
(3)從法律層面健全土地利用管理法制體系,完善土地法制各部分之間配置缺位或效力沖突,并結合典型案例研究,從制度上加強失地農民教育培訓和心理輔導[56-57],關注失地農民內心世界的沖突,有利于解決由于人與自然沖突、人與社會沖突而引起的土地利用沖突。
(
):
[1] 薛東前,王傳勝. 城市群演化的空間過程及土地利用優(yōu)化配置[J] .地理科學進展,2002,21(2):96 - 102.
[2] 劉貴利,嚴奉天,許順才,等. 城市發(fā)展中內外空間沖突與協(xié)調的戰(zhàn)略選擇——以石家莊市為例[J] . 地理研究,2006,25(4):701 - 709.
[3] 楚德江. 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征地沖突:治理困境與政策選擇[J] . 團結,2013,(3):37 - 40.
[4] 喻琳. 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土地沖突的類型及其治理[J] . 改革與開放,2014,(6):13 - 14.
[5] 于伯華,呂昌河. 土地利用沖突分析:概念與方法[J] . 地理科學進展,2006,25(3):106 - 115.
[6] 周國華,彭佳捷. 空間沖突的演變特征及影響效應——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 . 地理科學進展,2012,31(6):717 - 723.
[7] 楊永芳,劉玉振,朱連奇. 土地利用沖突權衡的理論與方法[J] .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2,31(5):171 - 176.
[8] 王秋兵,鄭劉平,邊振興,等. 沈北新區(qū)潛在土地利用沖突識別及其應用[J] .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2,28(15):185 - 192.
[9] 馬學廣,王愛民,閆小培. 城市空間重構進程中的土地利用沖突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 . 人文地理,2010,25(3):72 - 77.
[10] 譚術魁. 中國土地沖突的概念、特征與觸發(fā)因素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08,22(4):4 - 11.
[11] 譚術魁,齊睿. 快速城市擴張中的征地沖突[J] . 中國土地科學,2011,25(3):26 - 30.
[12] 鮑海君,趙佳茜,羊一帆. 征地沖突的復雜性及主體刺激—反應模型[J] . 中國土地科學,2012,26(10):61 - 66.
[13] 彭佳捷,周國華,唐承麗,等. 基于生態(tài)安全的快速城市化地區(qū)空間沖突測度——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 . 自然資源學報,2012,27(9):1507 - 1519.
[14] 向桂君. 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大學百年——《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解讀[J] . 高校教育管理,2013,7(1):121 - 124.
[15] 王景明. 高校組織沖突管理機制研究[J] . 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0,(6):39 - 41.
[16] 張榮,劉星. 具有利益沖突的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博弈分析[J] . 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23(2):24 - 29.
[17] 曹南燕. 科學活動中的利益沖突[J] .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8(2):50 - 55.
[18] Adams W M,Brockington D,Dyson J,et al. Managing tragedies:understanding conflict over common pool resources[J] . Science,2003,302(5652):1915 - 1916.
[19] 姚佳,陳江龍,姚士謀. 基于新區(qū)域主義的空間規(guī)劃協(xié)調研究——以江蘇沿海地區(qū)為例[J] . 中國軟科學,2011,(7):102 -110.
[20] 李占軍,刁承泰. 西南丘陵地區(qū)土地資源利用的沖突與協(xié)調——以重慶江津區(qū)為例[J] .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2):239 -244,248.
[21] 涂姍,譚術魁. 我國社會經濟轉型時期農村土地沖突的概念和特點及類型[J] .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9,26(1):11 - 15.
[22] 譚術魁. 中國頻繁暴發(fā)征地沖突的原因分析[J] . 中國土地科學,2008,22(6):44 - 50.
[23] 劉祖云,陳明. 從“土地沖突”到“土地風險”——中國農村土地問題研究的理論進路[J] . 中國土地科學,2012,26(8):23 -28.
[24] 楊永芳,朱連奇. 土地利用沖突的理論與診斷方法[J] . 資源科學,2012,34(6):1134 - 1141.
[25] 譚術魁. 我國土地沖突的分類方案探討[J] . 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08,29(4):27 - 30.
[26] 周佳. 農地非農化過程中的土地沖突管理研究[D] . 杭州:浙江大學,2009:16 - 19.
[27] 張虹波,劉黎明. 土地資源生態(tài)安全研究進展與展望[J] . 地理科學進展,2006,25(5):77 - 85.
[28] 劉彥隨,楊子生. 我國土地資源學研究新進展及其展望[J] . 自然資源學報,2008,23(2):353 - 360.
[29] 劉萬增,陳軍,鄧喀中,等. 線目標空間沖突自動檢測方法研究[J] . 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6,35(6):767 - 771.
[30] 儲勝金,許剛. 浙北山區(qū)土地利用與生態(tài)保護的沖突與協(xié)調機制研究——以天目山自然保護區(qū)為例[J] .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4,13(1):24 - 29.
[31] 謝花林. 土地利用生態(tài)安全格局研究進展[J] . 生態(tài)學報,2008,28(12):6305 - 6311.
[32] 鄭劉平. 潛在土地利用沖突判別及其在基本農田劃定中的應用研究[D] . 沈陽:沈陽農業(yè)大學,2012:7 - 8.
[33] 劉巧芹,趙華甫,吳克寧,等. 基于用地競爭力的潛在土地利用沖突識別研究——以北京大興區(qū)為例[J] . 資源科學,2014,36(8):1579 - 1589.
[34] 許彥曦,陳鳳,濮勵杰. 城市空間擴展與城市土地利用擴展的研究進展[J] . 經濟地理,2007,27(2):296 - 301.
[35] 孫月蓉,李永清. 轉型期農村土地沖突爆發(fā)原因探究[J] . 經濟問題,2012,(7):92 - 95.
[36] 孟宏斌. 新型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下農村征地沖突及其演化:理論綜述[J] . 東南學術,2013,(0):48 - 56.
[37] 蒿婉姝,吳克寧,李曉白,等. 農村征地過程中的階層沖突研究——以龍泉市土地糾紛為例[J] . 中國土地科學,2008,22(8):49 - 53.
[38] 馬學廣. 城市邊緣區(qū)社會—空間轉型中的征地沖突研究[J] . 規(guī)劃師,2011,27(3):61 - 65.
[39] 郭向宇. 長株潭城市群區(qū)域沖突的形成機理及調控模式研究[D] .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30 - 32.
[40] 阮松濤,吳克寧,劉巧芹. 土地利用沖突與土地價值的博弈與重構[J] .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4,31(1):123 - 128.
[41] 王愛民,馬學廣,閆小培. 基于行動者網(wǎng)絡的土地利用沖突及其治理機制研究——以廣州市海珠區(qū)果林保護區(qū)為例[J] . 地理科學,2010,30(1):80 - 85.
[42] 肖華斌,袁奇峰,宋鳳. 城市風景區(qū)土地利用沖突演變過程及形成機制研究——以西樵山風景名勝區(qū)為例[J] . 中國園林,2013,(10):117 - 120.
[43] 譚術魁,齊睿,張紅霞. 征地沖突后果評價與預警[J] . 中國土地科學,2012,26(2):19 - 24.
[44] 祝天智,黃汝娟. 公正視域的農村征地沖突及其治理[J] . 理論探索,2013,(4):66 - 70.
[45] 李柏霖. 多民族地區(qū)征地沖突預警及協(xié)調機制研究[J] . 價值工程,2013,(11):305 - 307.
[46] 李希燦,王靜,邵曉梅. 模糊數(shù)學方法在中國土地資源評價中的應用進展[J] . 地理科學進展,2009,28(3):409 - 416.
[47] 楊永芳,安乾,朱連奇. 基于PSR模型的農區(qū)土地利用沖突強度的診斷[J] . 地理科學進展,2012,31(11):1552 - 1560.
[48] 陳瑜琦,李秀彬,盛燕,等. 發(fā)展生物能源引發(fā)的土地利用問題[J] . 自然資源學報,2010,25(9):1496 - 1505.
[49] 劉耀林,國洪艷,唐旭,等. 網(wǎng)絡參與式土地利用規(guī)劃決策博弈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1,25(9):22 - 27.
[50] 王婉晶,揣小偉,黃賢金,等. 中國土地利用規(guī)劃實施評價研究進展與展望[J] . 中國土地科學,2012,26(11):91 - 96.
[51] 張孜儀. 論以公眾參與為中心的土地征收協(xié)議程序建構[J] .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3):206 - 212.
[52] 郭旭東,邱揚,連綱,等. 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質量指標體系研究進展與展望[J] . 地理科學進展,2003,22(5):479 - 489.
[53] 陳海,王濤,梁小英,等. 基于MAS的農戶土地利用模型構建與模擬——以陜西省米脂縣孟岔村為例[J] . 地理學報,2009,64(12):1448 - 1456.
[54] 邱炳文,陳崇成. 基于多目標決策和CA模型的土地利用變化預測模型及其應用[J] . 地理學報,2008,64(2):165 - 174.
[55] 馮廣京,林堅,胡振琪,等. 2013年土地科學研究重點進展評述及2014年展望[J] . 中國土地科學,2014,28(1):3 - 19.
[56] 鮑海君. 失地農民教育培訓的政策保障系統(tǒng)初探[J] .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9):120 - 123.
[57] 丁寧,金曉斌,李珍貴,等. 征地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規(guī)范化研究[J] . 中國土地科學,2013,27(1):20 - 25.
(本文責編:陳美景)
Process of Land Use Conflict Research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Fifteen Years
ZHOU De1,2, XU Jian-chun1,2, WANG Li1,2
(1. Land Institute,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2. Department of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cess on land use conflict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fifteen years.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was employed based on the three Chinese database, including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VIP Journal Integration Platform (VJIP) and Wanfang Databases.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study on land use conflict is a key and hot topic in land resources science, which includes the evolution of concept, conflict type, region distributio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on land use conflict conclude five themes that will be focused on in the future that 1)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nalysis framework, 2)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and quantitative model, 3) multi-scale (micro-medium-macro) comprehensive analysis, 4)scenario simulation of regional land use conflict, and 5) study on combining land use conflict theory with its practice.
land use; conflict; summarization; system analysis; main process; China
F301.2
A
1001-8158(2015)02-0021-09
10.13708/j.cnki.cn11-2640.2015.02.003
2014-11-03
2015-02-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1301619);浙江工商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1150XJ2313004);浙江省重點學科浙江工商大學土地與房地產碩士點項目;浙江省新興優(yōu)勢(特色)專業(yè)工程項目(2014)“浙江工商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
周德(1980-),男,安徽樅陽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土地利用系統(tǒng)分析、土地評價和調控。E-mail: zhoude520@163.com
徐建春(1961-),男,浙江金華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土地利用規(guī)劃、土地管理。E-mail: xujc200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