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蘭波
轉化學困生是學校教育永恒的話題,是教師工作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如何能做到不讓每一名學生掉隊呢?根據(jù)近幾年的工作經(jīng)驗,我不斷摸索和了解學困生的心理,找到影響他們成績的根源,依據(jù)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分析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傮w來看,與學生自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影響等有直接關系,由于學生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形成不良學習習慣。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心理是人生成功的大敵,必須設法予以克服。
班級學生小A因功課不好,曾犯過錯誤,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埋怨和家長的訓斥,他在班級里感到抬不起頭,不與同學們交流學習情況,不參與各種活動,對什么事都逃避,老是覺得不如別人,自暴自棄;沒有自信心,在課堂上精神萎靡,聽不進老師講課,時而做小動作,時而伏在課桌上,時而東張西望;家庭不完整,感覺不到家的溫暖,缺少關愛,感到無助、孤獨,在這種情況下甘于落后,得過且過;上學路上閑逛,常常踩著鈴聲上課,放學在路上逗留,很晚才回家。
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應多一些關心,與他們談心,經(jīng)常與他們溝通,讓他們感覺到溫暖,感受到被重視,盡量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yǎng)他們的抗挫折能力,不懼怕錯誤和不足,用榜樣的力量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教師應關心每一名學生,在集體活動中發(fā)揮每名學生的特長,這種特長是最現(xiàn)實的影響力,從中獲得自信才能更好地促進全面進步。教師應營造和諧的班集體,充分發(fā)揮集體的作用,促進自卑的學生消除不安、煩惱、孤獨等。另外,教師應多與家長聯(lián)系,密切合作,使學生生活在希望中。教師和家長應以快樂為基點,使學生在充滿快樂的氣氛中成功地表現(xiàn)自我,在老師和家長的鼓勵下,學生更容易獲得成功,有了快樂自信的感覺,自卑不攻而破,同時更容易產(chǎn)生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二、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tài)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逆反心理并不是不可思議的東西,加以認識其表現(xiàn)及產(chǎn)生原因,是可以采取方法抑制的。
1.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的表現(xiàn)
對教師的批評不接受,有反抗心理;對教師的教育產(chǎn)生懷疑,對正確的管教嘗試抵觸;對班級冷漠,與老師同學疏遠;老師要求做的他偏不做,強制著做了,也做不好,老師不要求做的反而積極做,與老師產(chǎn)生對立;排斥同伴,常常因為處理不好同學關系而陷入孤立的境地,成績直線下降。
2.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比如,同樣是家長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受到他人欺負,有的家長要求子女去告訴老師,也有的要求子女“以牙還牙”,還有的家長會出手,要求對方給自己的孩子一個“說法”。
第二,教育方法。錯誤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反而會給受教育者造成身心傷害。例如,罰站,罰抄作業(yè),罰掃教室等體罰;當著同學面呵斥或攆出教室,不顧及學生的感受和自尊;學生稍有錯誤就找家長“告狀”等,這些都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3.學困生逆反心理的抑制方法
第一,疏導教育法。由于有些逆反心理的學生學習上較落后,不能正確對待批評與自我批評,從而用消極、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周圍的事物,久而久之便會自我消沉,對教師產(chǎn)生不滿情緒和逆反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善于尋找最佳的教育時機,加以細心教育和指導,使其認識到自己的缺點,這樣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教師應特別注意發(fā)現(xiàn)這類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公正的鼓勵和表揚;教師要有意識地多和這類學生接觸談心,在學習中多給予幫助和關懷,使他們逐步消除對老師的誤會,不斷增進師生間的感情。
第二,創(chuàng)設情境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班級學習氛圍,努力使學生保持開朗和愉快的心境,把壓抑、不愉快的事坦誠地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增進師生間的溝通,這也有助于教師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第三,家校結合法。家庭和學校對學生的影響都很大,兩者對學生的教育觀點必須一致,更重要的是學校和教師應密切與家長聯(lián)系,取得家長的支持,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xiàn)情況,對學生的表現(xiàn)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教育工作者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就要在處理問題時杜絕簡單粗暴,發(fā)現(xiàn)學生的缺點和錯誤時要耐心、細致,進行調(diào)查分析,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不刺激和傷害學生幼小的心靈,多一些關愛,多一些包容,讓學生滿懷美好憧憬去迎接每一天,幫助學生從逆境中走出來。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