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航 楊 梅
(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檢驗科,貴州 貴陽550001)
隨著流式細胞術(FCM)對AL免疫分型檢測的應用,大大提高了AL分型的準確性,AL形態(tài)分型與臨床的符合率僅有70%左右,結(jié)合免疫分型后AL分型準確率可達到90%以上?,F(xiàn)就應用FCM對我院75例初診AL患者進行免疫表型分型的資料分析如下。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擇75例經(jīng)FAB分型初診為AL的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6月住院患者,男性39例,女性36例;年齡13~77歲。按FAB分型標準[1]分為:急性髓系白血?。ˋML)45例,其中M02例,M19例,M220例,M34例,M45例,M54例,M61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25例,其中L17例,L213例,L35例;另有5例未能明確分型。
1.2 儀器與試劑 流式細胞分析儀為美國Beckmen Coulter公司生產(chǎn),型號Epics-XL;試劑為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生產(chǎn)的單克隆抗體,髓系標志抗體有:MPO、CD13、CD14、CD33、CD41、CD117、GlyA;T淋巴標志抗體有:cCD3、CD2、CD5、CD7;B淋巴標志抗體有:cCD79a、CD10、CD19、CD20;NK細胞抗體有:CD(16+56);非系列抗體有:CD45、CD34、HLA-DR;同型對照抗體:IgG1、IgG2a;白細胞破膜劑、紅細胞溶血劑均購自貝克曼庫爾特公司。
1.3 方法 胞膜抗原檢測,采用三色熒光抗體直接標記肝素抗凝的骨髓懸液(細胞數(shù)>1×106/mL),每管加熒光抗體20μL,加骨髓懸液100μL,混勻置室溫避光反應30min,同時做同型對照;加溶血劑3mL溶血30min后,用PBS洗滌1次,加0.5mL PBS重懸待測;胞質(zhì)抗原檢測:采用四色熒光抗體標記經(jīng)破膜處理過的骨髓白細胞,每管加熒光抗體20μL,經(jīng)破膜的骨髓白細胞懸液(細胞數(shù)>1×106/mL)100μL,混勻置室溫避光反應30min,同時做同型對照,用PBS洗滌1次,加0.5mL PBS重懸待測。FCM檢測分型,流式細胞儀檢測,每次計數(shù)10 000個細胞以上,通過側(cè)向散射光信號(SSC)與CD45雙參數(shù)散點圖設門,框選出異常細胞群(原幼細胞群),分析門內(nèi)細胞胞膜或胞質(zhì)白血病抗原的表達情況;細胞膜抗原表達率≥20%,細胞質(zhì)抗原表達率≥10%,判定為陽性表達;免疫分型依據(jù)國際白血病歐洲協(xié)作組(EGIL)的積分標準[2]。
45例AML,單純型AML31例,Ly+AML14例,各 抗 原 陽 性 率 依 次 是 CD13(95.56%)、CD33(86.67%)、MPO(82.22%)、CD117(71.11%)、HLADR(62.22%)、CD7(26.67%)、CD14(20.00%)、CD5(13.33%)、CD19(4.44%)。10例 T-ALL,單純 TALL8例,My+T-ALL2例,各抗原陽性率依次是CD2(100%)、cCD3(100%)、CD7(90.00%)、CD5(70.00%)、CD13(28.57%)。14例 B-ALL,單純 BALL11例,My+B-ALL 3例,各抗原陽性率依次是CD19(100%)、CD79a (92.86%)、CD10(71.42%)、CD20(57.14%)、CD13(14.29%)、CD33(7.14%)。FAB不能明確分型的5例AL,4例為MAL,其中2例 AML/T-ALL,主要表達抗原有CD13、CD33、CD2、CD7、MPO、cCD3、HLA-DR、CD34;1 例 JJAML/BALL,主要表達抗原有 CD13、CD14、CD10、CD19、MPO、cCD79a、CD34;1例AML/T-ALL/B-ALL,主要表達 抗 原 CCD13、CD33、CD7、CD10、MPO、cCD3、cCD79a、HLA-DR、CD34。另1例表達CD2、CD7、CD(16+56),符合NK細胞白血病表型。1例FAB形態(tài)初診ALL-L2的患者,最后通過免疫分型確診為AUL,表達抗原有CD34、HLA-DR、CD7。見表1。
表1 75例AL免疫表型
CD45是所有白細胞的共同抗原,但不同白細胞和不同分化階段CD45的表達強度不同,SSC反映細胞顆粒性和成熟度,所以利用SSC/CD45雙參數(shù)散點圖設門,能有效地把白血病細胞群(原始/幼稚細胞)和正常細胞群區(qū)分開來[3]。FCM進行白血病免疫分型獲得白血病細胞的抗原表達信息,用系列積分法將其分為單純型AML、單純型ALL、變異型(Ly+AML和 My+ALL)、MAL、AUL。本資料45例AML中,陽性率靠前的抗原分別是 CD13(95.56%)、CD33(86.67%)、MPO(82.22%)、CD117(71.11%),可見 CD13、CD33、MPO對髓系白血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胞質(zhì)MPO對診斷AML有決定性作用。有研究顯示CD117極少表達于ALL,所以CD117被作為鑒別AML和ALL的重要抗原[4];CD34是干/祖細胞相關抗原,隨著造血細胞的分化成熟而逐漸消失,CD34、HLA-DR多表達于低分化類型M0、M1、M4、M5,分化較成熟的 M3極少表達,本研究中的4例M3高表達CD13和CD33,不表達CD34、HLA-DR,與文獻報道一致[5]。研究中1例患者在SSC/CD45散點圖中出現(xiàn)兩群異常細胞,其中一群細胞C45+主要表達CD13、CD33、CD117、CD34、HLA-DR,而另一群CD45-僅有GlyA表達,結(jié)合形態(tài)符合M6;變異型(Ly+AML)14例,以CD7表達常見,其次是CD5、CD19。
現(xiàn)有的FAB分別標準很難區(qū)分T-ALL和BALL,而FCM免疫分型就可以根據(jù)白血病細胞抗原的表達信息將其明確分開。本研究中10例TALL,主要表達抗原是CD2、cCD3、CD7、CD5,以上抗原診斷T-ALL具有很高價值,尤其是胞質(zhì)抗原cCD3最為特異。14例B-ALL主要表達抗原是CD19、cCD79a、CD10、CD20,這些抗原對診斷 BALL具有很高價值,以胞質(zhì)抗原cCD79a最為特異。My+ALL 5例,以CD13表達常見、其次是CD33。因此FCM免疫分型對ALL判斷細胞來源,區(qū)分TALL和B-ALL及亞型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FAB不能明確分型的5例AL患者,通過FCM免疫分型表達抗原積分法顯示,明確4例為MAL,其中2例同時表達髓系和T淋巴系抗原,1例同時表達髓系和B淋巴系抗原,1例同時表達髓系和T、B淋巴系抗原,系屬抗原積分均>2分。胞質(zhì)抗原MPO、cCD3、cCD79a積分均為2分,可見MPO、cCD3、cCD79a對鑒別混合白血病具有重要意義?;旌习籽≡\斷中對于僅表達個別或次要相關抗原,系屬積分<2分,不能診斷為雙系或雙表型白血病,應歸為Ly+AML或My+ALL。由于白血病細胞起源和分化的異質(zhì)性,MAL可能表型為雙系列或雙表型、雙克隆甚至多種類型組成的混合型,在實際工作中要明確分類較為困難,需要進一步研究。NK細胞白血病特異表型為CD3-/CD(16+56)+,本研究中1例FAB不能明確分型的患者通過FCM免疫分型符合NK細胞白血病表型。AUL特點是無系屬抗原表達,但常有非系屬抗原CD34、HLA-DR及CD7表達[6],本研究中1例患者FAB初診為ALL-L2,經(jīng)FCM免疫分型的結(jié)果顯示是CD34+/HLA-DR+/CD7+,其它系屬抗原均為陰性,最終確診為AUL。
應用FCM對白血病免疫分型,具有特異、準確、快速、重復性好的特點,彌補了FAB形態(tài)分型的不足,提高了AL診斷的準確性,尤其是對復雜類型白血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1]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與療效標準[M].3版.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03-121.
[2] Bene MC,Castoldi G,Knappe W,et al.Proposal for the elassification of acute leukemias,European Group for the imm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eukemias(EGIL)[J].Leukemia,1995,9(10):1783-1786.
[3] 王建中.臨床流式細胞分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81.
[4] El-Sissy AH,El-Mashari MA,Bassuni WY,et al.Aberrant lymphoid antigen experession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Saudi Arabia[J].J Egypt Natl Canc Inst,2006,18(3):244.
[5] Sarraf P,F(xiàn)rederich RC,Turner EM,et al.Multipile cytokines and acute inflammation raise mouseleption levels:potential role in inflammatory anorexia[J].J Exp Med,1997,85(1):171-175
[6] 陶德定,舒丹,李方和,等.流式細胞術用于混合型白血病及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的診斷[J].同濟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29(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