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會,朱琳
(1.河北體育學院 社會體育系,河北 石家莊 050041;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 社科部,天津 300193)
?
融合與認同:全運會文化傳承及其路徑
張建會1,朱琳2
(1.河北體育學院 社會體育系,河北 石家莊 050041;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 社科部,天津 300193)
全運會作為我國綜合性體育賽事的一種文化實踐活動,通過媒介儀式、象征符號以及集體記憶三種路徑不斷地進行自身文化的傳承與認同建構。全運會開幕儀式中的文化表演和火炬接力儀式成為國家、地方文化融合傳播的主要形式;全運會會徽、吉祥物、郵票等則成為全運會文化傳承的重要符號載體;全運會利益共同體成員內(nèi)心的集體記憶,從群體內(nèi)部彰顯了共同體成員對全運會核心文化價值觀念的認同。
全運會;文化傳承;路徑
2012年2月16日《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頒布實施,對新時期文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徑提出了具體要求?!笆濉睍r期探索不同領域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的社會議題。體育作為文化的一部分,體育和賽事一樣都是文化實踐[1]。全運會作為綜合性體育競賽體系中發(fā)展歷史最長、競技水平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賽事,其文化傳承與發(fā)展路徑已成為中國體育競賽領域文化實踐的典型?!拔幕瘋鞒胁皇呛唵蔚奈幕貍鬟f,而是按照文化適應的規(guī)律和要求作有機的排列組合,為新的社會秩序的建構作必要的文化要素積累?!盵2]通過對全運會波瀾壯闊、畫卷豐富的歷史進行歸納和總結時發(fā)現(xiàn),全運會通過不同的傳播路徑傳承與創(chuàng)新著自身的文化,并為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貢獻著自身的文化力量。
構成媒介事件樣式本體的主要敘述形式(腳本)有三種,戴揚和卡茨將其依次劃分為“競賽”“征服”和“加冕”三大類[3]。全運會作為我國綜合性體育賽事領域的一種現(xiàn)代媒介景觀,運用大眾傳播媒介的傳播手段,通過開幕儀式中的文化表演、火炬接力儀式,傳承著自身獨特的文化認同功能。
1.1開幕儀式中的文化表演
人類學家強調(diào),儀式的“重演特征”對于塑造和維持民族的共同記憶和族群認同起著重要的作用,儀式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和展示的形式相結合,可以突出強化國家性的民族認同[4]。全運會開幕式表演中的敘事文本秉承著文化價值層面的精神觀照,在儀式表演過程中不斷地獲得國家、區(qū)域、社會成員的認同建構與確認。
全運會開幕式表演內(nèi)容的敘事主題緊密結合社會發(fā)展的時代背景,并將自身的價值取向和利益取向巧妙地融合于表演內(nèi)容之中。全運會開幕式表演主題從第1屆的《全民同慶》、第2屆的《革命贊歌》、第3屆的《紅旗頌》至第4屆的《新的長征》,以政治掛帥的國家敘事一直穿插在開幕式團體操的表演過程中。改革開放初期,從第5屆全運會的《百花迎春》至第6屆的《凌云志》,這一時期政府行為主導全運會開始弱化,文藝表演開始介入開幕式,但二者并沒有有機融合,處于二元分立的表演敘事階段?!捌哌\會”是一個分水嶺,全運會開幕式籌備組由前七屆國家體委挑頭轉變?yōu)閲椅幕瘡d來主抓。從七運會的《愛我中華》、八運會的《祖國萬歲》、九運會的《盛世中華》、十運會的《時代交響》至十一運會的《和諧盛世齊魯情》,以文藝表演為主的敘事形式不斷滲入至開幕式儀式表演中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伴隨著社會經(jīng)濟、科技、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與進步,全運會舉辦城市在開幕式中充分運用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與傳播文化,將宏大的文化敘事演繹得惟妙惟肖,在媒介儀式構筑的時空場域內(nèi),從一系列的“文化表演”中傳承、表達著國家的文化敘事。
1.2火炬接力儀式中國家與地方文化的融合與傳承
全運會的火炬接力活動是全運會開幕前的一項重要文化活動,被作為一項重要的儀式傳承下來。1979年7月1日,第4屆全運會“新長征火炬接力活動”在上海拉開帷幕,經(jīng)嘉興、南昌、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等地,最后到達北京,這次火炬接力在擴大全運會影響的同時,其政治意義更為重要。
全運會圣火采集儀式、火炬?zhèn)鬟f點火起跑儀式、火炬?zhèn)鬟f和點燃主火炬構成了一個儀式整體,成為全運會重要的組成部分?;鹁娼恿x式在八運會上開始具備了宏大的儀式感,由此成為媒介關注的焦點,并成為重要的媒介事件?;鹁娼恿x式從三個方面彰顯了國家與地方文化的融合與傳承。第一,全運會圣火的意義價值得到提升。從八運會的“奔向新世紀”、九運會的“新世紀圣火”、十運會的“中華復興之火”到十一運“國泰民安圣火”。其中,既包含了國家強大的價值理念,同時也塑造了全運會的鮮明的時代使命感。第二,全運會圣火傳遞點火儀式,體現(xiàn)了組織者的權威性。從八運會、九運會由國家主席點燃傳遞主火炬到十運會、十一運會由全國人大委員長點燃傳遞主火炬,全運會在國家中的重要政治地位通過儀式化的活動充分顯現(xiàn)出來。第三,火炬?zhèn)鬟f過程中的民族團結與地方文化認同。火炬接力活動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一方面表達著全運會是我國各族人民聯(lián)歡的盛大節(jié)日,凝聚著各地區(qū)人民的民族文化與價值認同。另一方面,則是從競技體育價值層面,傳播競技體育精神,弘揚團結、拼搏、向上,共建和諧社會的價值理念,實現(xiàn)全國各族人民的一致性認同。
符號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傳承是以符號為媒介的,符號作為承載意義的物,其意義是變化的,是隨人的活動與某一符號的關系而變化[5]。全運會通過會徽、吉祥物、紀念郵票等實物載體,將其文化符號的傳承意義深入每一個民眾的心中。
2.1全運會會徽
在大型運動會中,會徽是專門設計的運動會主題標志,它以別具匠心的藝術造型或抽象符號的運用,簡練、概括地體現(xiàn)運動會的主旨。全運會會徽作為一種視覺符號文化,在其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中既體現(xiàn)了我國大型綜合性運動競賽的特有文化現(xiàn)象,同時也是展示我國社會發(fā)展與競技體育和諧發(fā)展的重要視覺藝術標志。
第1屆全運會會徽由金色的跑道、金色的麥穗和夸張的紅“1”字組成。麥穗代表建國10年的豐碩成果,而似乎要沖出跑道的“1”字恰似上升的箭頭,象征著當時人們熱火朝天建設新中國的激情。第2屆全運會會徽由金色的跑道、醒目的“2”字和一面飄揚的五星紅旗構成,跑道上方的紅旗飄揚象征高舉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第3屆全運會會徽背景從金色的跑道變成了圓形的體育場,寓意當時全國人民強烈要求安定團結的愿望;圓形的體育場上依然飄揚著一面五星紅旗,表示繼續(xù)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第4屆全運會會徽由金色的跑道和燃燒的火炬組成,當時正值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伊始,火炬象征著繼往開來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這一時期,全運會會徽符號表達的意義緊密結合社會發(fā)展的政治時代背景。
第5屆全運會會徽首次運用中西文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五”字改用羅馬字“V”,又是國際公認的“勝利”代號,象征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條戰(zhàn)線均取得偉大勝利[6]。第6屆全運會會徽由醒目的“6”象征火炬,跑道則形象地表達出“羊”的韻意,以“羊”字的三橫引申為跑道,表示全運會在廣州(羊城)舉行。第7屆全運會會徽圖案是一把燃燒的火炬,火焰由羅馬字母VII(七)字變型而成;手柄成跑道造型,由兩個相反的“7”字組成,點明屆數(shù)。這一時期,正值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西方的文化藝術給予了我國藝術設計的許多借鑒和靈感。全運會的會徽設計更多地注重其文化符號的表達意義,同時,舉辦城市的文化特征也開始在會徽中得到體現(xiàn)。
第8屆全運會會徽圖案由代表八運會的“8”和代表上海的漢語拼音字母“S”重新組合,象征著全國人民大團圓[6]。第9屆全運會會徽造型灑脫地勾勒出一個“9”,既直接傳達了九運會的信息,又宛如一位矯健、充滿活力、奮發(fā)向上的運動員正豪邁跨入新世紀[6]。第10屆全運會會徽設計以“龍騰虎躍”為主題,圖形由數(shù)字“10”變化而來,既是第10屆又含十全十美之意,同時又是一個“S”的變形。整個圖形以高度概括的手法,表現(xiàn)了飛舞的龍和盤踞的虎及燃燒的體育圣火,意在以虎踞龍盤和龍爭虎斗的藝術形象,體現(xiàn)十運會舉辦地江蘇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地域特征以及競技體育生龍活虎的鮮明特點。第11屆全運會會徽以“和諧中華、活力山東”命名,以11個“競技人形”為主要構成元素。會徽整體圖形創(chuàng)意還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紋樣“同心結”的概念,寓意此次全運會將是一次“團結、和諧、圓滿”的體育盛會。第12屆全運會會徽以“中國力量,繼往開來”命名,標志中央的運動人形與抽象龍鳥形的結合,既聚焦于運動員沖過終點線時昂首邁向勝利的幸福一刻,又定格于全民健身、民眾揮舞彩帶、激情歡呼的熱烈瞬間。會徽將時代性、時尚性的設計元素與運動精神、運動符號、文化符號、遼寧地或特色相融合,恰似萬花筒般將中華盛事、體育盛會、民眾盛典、文明勝景作出時尚化表達[7]。這一時期,全運會會徽設計走向成熟,全運會視覺形象的成熟也是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等多方面、多領域相互作用的共同結果。全運會會徽設計更多地體現(xiàn)了不同舉辦城市地域文化的多樣性特征,地域文化也走向更深層次的意念表達,既體現(xiàn)了全運會文化的傳承,同時又體現(xiàn)了頗具地域文化特征的標志,為全運會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價值認同提供了文化符號識別意義。
圖1歷屆全運會會徽
2.2全運會吉祥物
吉祥物作為人們最為熟識的一個公共符號,在體育、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多個領域的傳播中均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傳遞了不同主辦城市、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社會情感,反映了一種文化對待環(huán)境的特殊態(tài)度、心理需要和價值趨向,因而演變成為一種最能反映文化形態(tài)差異性的文化符號[8]。全運會吉祥物是從第6屆全運會開始出現(xiàn)的,該屆全運會上,聰明的廣州人設計出了全運會歷史上的第一個吉祥物——山羊陽陽。之后的7—12屆全運會又陸續(xù)設計了小公雞明明、卡通牛圓圓、醒獅威威、麒麟、泰山石、斑海豹寧寧等吉祥物。作為代表主辦城市特色的標志物,全運會吉祥物承載了舉辦城市的歷史發(fā)展、文化觀念、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背景等,成為一種被符號化了的文化象征。全運會組委會推出吉祥物的過程,既成為宣傳競技體育精神的過程,同時也符合了舉辦全運會的核心理念和價值。
2.3全運會郵票
我國自1959年舉行第1屆全運會以來,至2013年第12屆全運會,中國郵政先后發(fā)行了紀念郵票12套57枚、小型張3枚、小全張3枚。其中,發(fā)行郵票枚數(shù)最多的是“一運會”(16枚),最少的是“七運會”(1枚),只發(fā)行了1枚小型張的是“十運會”,郵票以連印形式發(fā)行的是“四運會”“九運會”,既發(fā)行郵票又同時發(fā)行小型張、小全張的是“四運會”“八運會”“九運會”,郵票版面設計新穎的是“二運會”“四運會”和“十一運會”。全運會紀念郵票從一個側面忠實地記載了全運會發(fā)展的歷程,在特定的歷史視域中與全運會構成了一種密切的呼應關系,并以內(nèi)容和形式互為一體的符號表達系統(tǒng)在小小的方寸之內(nèi),濃縮和再現(xiàn)了全運會強烈而鮮明的主題文化信息,建構了全運會的文化符號表達意義。
“全運會是人民群眾不可或缺的東西,小報報道取消全運會是站不住腳的。全運會是發(fā)展體育事業(yè)很重要的途徑,是連接奧運會的紐帶和橋梁。全運會若不存在,很難有舉國體制,很難有奧運會的輝煌。
“全運會繼續(xù)搞下去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作用毋庸置疑。
“全運會最具中國特色,是舉國體制的重要支撐,是中國體育代表團在奧運會上突破的重要基礎,全運會存在的問題與全運會的作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全運會要堅持,毫無疑問,全運會是根基,是舉國體制的基礎。”[9]
全運會文化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體育競賽制度在追逐現(xiàn)代化進程中所做的努力。本文著力描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全運會文化傳承的方式及其路徑,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綜合性體育賽事是如何將自身文化融入到社會文化發(fā)展之中的,同時,也期望能夠為體育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豐富與發(fā)展注入更多的元素。
[1] 杰·科克利.體育社會學——議題與爭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第6版),2003:16.
[2] 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zhì)[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10—16.
[3] 劉燕.奧運會:媒介儀式構筑中的國家認同[J].中國傳媒報告,2008(3):123—128.
[4] 馬莉.歷史構建中的民族歷史和社會記憶[J].甘肅理論學刊,2005(5):117—119.
[5] 孟慶艷.文化符號與人的創(chuàng)造本性——早期符號理論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6:1—5.
[6] 徐桂霞,卓志偉.體育盛會會徽功能分析[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7(4):1—5.
[7] 丁瑤瑤.第12屆全運會會徽正式揭曉[EB/OL]. [20110920]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11wlx_liaoning/20110920/content_13741015.htm.
[8] 項國雄,張欣.從奧運吉祥物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福娃”的符號學解讀[J].傳播學研究,2007(3):14—15.
[9] 2008年全國體育競賽工作會議訪談[Z].
Integration and Identity: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Path of the National Games
ZHANG Jianhui1,ZHU Lin2
(1. Desect1ment of Social Sports,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ijiazhuang 050041;2. Desect1ment of Social Science,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s a cultural practice of China′s sporting events,National Games construct its cultural identity and inheritance through three pathes:media ritual,symbol and collective memory.The opening ceremony′s performing content system and the torch relay ceremony of National Games become the main field to build the national and local culture inheritance; the Games emblem, mascot and stamps were the main carrier of the cultural symbols;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Games among member was highlight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ore of the cultural values.
National Games;cultural inheritance;path
16711300(2015)01001004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際和國內(nèi)雙重維度下大型體育賽事與國家認同研究(1910—2012)”(14BTY021);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體育與國家認同:基于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的演變分析”(HB13TY009)
20141009
張建會(1976—),女,河北保定人,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在站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型體育賽事、高爾夫管理。
G81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