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丹丹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8 -0135-02
童謠,是指兒童唱的歌謠。古人說:“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楊慎《丹鉛總錄》卷二五)它是民間文學中一支最絢爛的花朵。從古到今,中華民族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優(yōu)秀童謠,這些童謠主題積極陽光,內(nèi)容豐富多彩,節(jié)奏輕快活潑又富有音韻美。它們陪伴兒童逐漸長大,是開啟兒童內(nèi)心世界的鑰匙,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筆者在一年級開展了海量童謠誦讀的實踐研究,發(fā)現(xiàn)童謠誦讀對促進兒童的語文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一、增添情趣,降低拼音難度
根據(jù)人教版教材的編寫方式,一年級學生一入學,首先要學漢語拼音。漢語拼音是抽象的符號文字,不僅字形相近難辨,(如“b-d”、“p-q”、“ui-iu”、“ei-ie”、“ou-uo”等),且拼寫規(guī)則也較復雜,再加陰陽上去之音調(diào)變化,對7歲的孩童來說,要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nèi)完成漢語拼音的學習,的確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借助童謠來輔助拼音教學,不僅可以給枯燥的學習增添情趣,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習拼音的難度。如有的童謠可以幫助記憶拼音的字形:小兔請小豬,幫它蓋房屋。房子蓋成像個“u”,小兔看了哇哇哭。不擋風,不遮雨,這樣的房子怎么??;有的童謠幫助掌握拼音的拼寫規(guī)則,如:j j,抓小雞,小ü脫帽爬上梯。q q,升國旗,小ü脫帽敬個禮。x x,水盆里,小ü脫帽把澡洗。在學習韻母時,每學完一組韻母,筆者就補充相應韻腳的注音童謠供學生誦讀,讓學生熟悉韻母的特點。童謠中只要出現(xiàn)新學的韻母,就用大號字體標紅顯示,讓學生在反復見面的過程中,加強了對韻母的記憶,在反復誦讀中,鞏固拼讀方法。
二、讀讀認認,實現(xiàn)大量識字
童謠十分簡短,字數(shù)一般在50字以內(nèi),短的甚至只有十幾字。以7、8歲兒童的記憶力,在短時間內(nèi)把一首童謠背誦下來,是件比較輕松的事情。很多優(yōu)秀童謠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一代代地留存下來。同時,童謠中出現(xiàn)的漢字基本上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級生字,利用這個特點,筆者在教授童謠時,先通過口口相授幫助學生記憶,待學生會背了,再引導他們對照文字認讀。長期堅持下來,學生于不知不覺中,輕松地認識了很多漢字,為一年級學生的提前閱讀做好鋪墊。經(jīng)統(tǒng)計,開展大量童謠誦讀的實驗班級相對普通平行班,在入學后的前3個月中,學生的平均識字量要高出35%。
三、 拓展閱讀,深化感受認知
教材編者在一、二年級選編課文時,尤其注意到了題材的豐富:有描寫四季風景的,有反映環(huán)保主題的,有表現(xiàn)朋友情誼的,有鼓勵動腦思考的,有介紹自然常識的……配合課文主題,補充童謠閱讀,可以深化對課文主題的理解,使學生的感受和認知更進一步。
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時,筆者補充了張秋生的《蒲公英》:“一棵蒲公英,一群小傘兵。風兒吹,飄哇飄,一落落在青草坪。陽光照,雨水淋,長出一片蒲公英?!边@首童謠通過擬人手法的運用,向兒童介紹了蒲公英繁殖及生長的過程,對課文的內(nèi)容恰好是個不錯的補充。又如,一年級上冊識字(一)單元的口語交際,要求介紹一種自己最喜歡的游戲,并說說有趣在哪里。教學這課時,筆者補充了《騎竹馬》(騎著馬兒滿地跑,我的馬兒長得好,我的馬兒不喝水,我的馬兒不吃草)、《蹺蹺板》(老虎大,兔子小,蹺蹺板上玩開了。小兔子,用力蹺,老虎不動也不搖。打老虎,抬抬腳,小兔蹦得八丈高。蹦得高呀摔一跤,嘴巴跌成三瓣了)等童謠,以此來勾起兒童的生活回憶,鼓勵他們說說自己玩過哪些有趣的游戲。通過這種“1+X”式的童謠誦讀,學生的閱讀面拓寬了,對事物的認知豐富了,對情感的體悟也更深了。
四、積累語言,促進鮮活表達
童謠的語言是兒童的語言,簡單明快、多姿多彩。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語句的堆砌,返璞歸真,娓娓道來,卻最受兒童的歡迎。如童謠《小白象》:“小小白象,鼻子長長,翹得高高,鉤住月亮。鉤得累了,搖搖晃晃,月亮掉進,小小池塘。小猴看到,興奮異常:這個甜餅,一定很香!我來撈起,大家嘗嘗!”就運用大量的雙聲詞,以類迭的方式呈現(xiàn),讓童謠的語言充滿動感,生氣盎然。同時,童謠中比喻、擬人、夸張、起興、摹狀、反復、設(shè)問等表現(xiàn)手法大量出現(xiàn),其語言生動活潑,節(jié)奏感強,內(nèi)容符合孩童異想天開的心理特點,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兒童正處于語言學習的關(guān)鍵階段,他們最善于模仿,這些鮮活、充滿生命力的語言,充分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感,提高了他們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的言語表達鮮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