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青岳
(浙江省玉環(huán)縣教育局教研室,浙江 玉環(huán) 317600)
蘇聯(lián)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歡樂,使每天的上課不至變成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請你把每個教師引上進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我?guī)煼对盒.厴I(yè)至今已有34年,教學研究一直伴隨著我的整個工作歷程.迄今,我已在專業(yè)雜志上發(fā)表教學研究論文和譯作近300篇,單獨編寫了10部專著,參與編寫國家課程初中《科學》、高中《物理》教科書,近年參與編寫馬來西亞華文獨中初中《科學》教科書,負責物理全部內容的編寫任務.主持完成了7項省級課題的研究.近10多年在省內外給教師們講座400多場.教學研究雖然使我付出了許多,但也給了我無以倫比的富足感和幸福感.我愿意與大家交流教學研究的經歷和體會,讓大家分享這種幸福.
就像每一個孩童學習走路總是從邁出第一步開始一樣,教學研究也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為什么我的教學研究之路行進得比較順利?為什么我的教學研究的步伐沒有停歇?回顧我的教學研究的幾個首次,也許能夠從中找到一些答案.
我是“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后的首屆大學畢業(yè)生,1980年9月參加工作.我從小有一種強烈的參與意識,比如我年輕時喜歡器樂,我不但喜歡聽別人演奏,同時也希望能夠演奏給別人聽.同樣,在工作中,我經常會從各種書刊中獲得他人教學研究的成果,我也希望自己能有研究的成果讓他人分享.基于這樣的思想,我頭腦里總是存放一些教學問題.這些問題思考多了之后,就會產生表達的欲求.1981年暑假,我在老家?guī)托值苌w房子的勞動之余,寫了一篇不到1000字的短文,題目是《溫度·熱量·熱質》.這篇文章講述了初中學生對溫度和熱量兩個概念存在的混淆,并從歷史上追溯有些科學家曾經用熱質說解釋許多熱現(xiàn)象,指出學生的認識偏差與歷史上科學家的認識偏差的關聯(lián)性,并對幫助學生糾正認識偏差提出建議.這是我教學研究的處女作,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那股勁,當即就把這篇短文投給《浙江教育》(中學版).出乎我的意料,這篇短文很快就被錄用,并在1981年第10期上刊出.
雖然這是一篇份量極輕的文章,現(xiàn)在去看還可以找出一些漏洞.但初試的成功給予我巨大的激勵,它消除了我對教學研究的神秘感和畏難情緒,讓我看到自己的潛力,也使得由此我開始一發(fā)而不可收.
1982年底,浙江省中學物理教學研究會年會在杭州召開,省教研室在會前征集會議論文.在強烈的參與意識驅動下,我決定給會議遞交一篇論文.當時我工作才2年,根本不清楚什么文章適合作為會議論文,只是通過對人教社新版初中《物理》教科書的研讀,寫了一篇題為《初二物理中若干問題的深入討論》的文章,寄給會議.這篇文章因為與會議主題不符,沒有被錄用.但因文章是用心寫的,對教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后來全文發(fā)表在《中學物理》1983年第3期上.
雖然遞交的論文落選了,但當時省教研室物理教研員李國倩教師卻因這篇文章注意到我,她在會議期間特地來找我,向我說明文章落選的原因,對我分析教材的能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要我針對人們對初中《物理》教材中帕斯卡定律的爭論,進行深入的分析,寫出論文談談自己的看法.李國倩教師當時還兼任《教學月刊》的編輯,所以,這項任務就成了雜志社對我的第一次約稿.回來之后,我反復進行深入思考,還趁去臨海出差的機會,到臺州學院圖書館查閱了許多書刊,最后完成了題為“帕斯卡定律若干問題的初步探討”的論文,發(fā)表在《教學月刊》1983年第7期上.
1982年秋季,人教社初中《物理》新版教材開始啟用,但當時人教社并沒有配發(fā)教學參考書.為了解決初中物理教師只有教材沒有教學參考書的問題,1983年初,上海教育出版社委托浙江省教研室組織編寫一套初中《物理》教學參考書.由于當時我已在中學物理教學界嶄露頭角,有幸應邀參與這項工作.第一冊共有8章,共8位教師每人寫一章.當時我只有27歲,我的年齡比有的教師的教齡還小.在分配任務時,其他教師有的說自己身體不好,有的說自己工作繁忙,把任務較輕的幾章都搶掉,留下給我的是篇幅最大的一章“壓強”.李國倩教師一個勁地鼓勵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好.
其實當時我的心理壓力還是蠻大的,我擔心會給大家拖后腿,因為我畢竟太年輕.但我同時也看到,年輕是我的劣勢,也是我的優(yōu)勢.因為年輕,我的精力比他人更為旺盛,可以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回來后,我查閱了大量書刊文獻,寫出初稿后進行反復修改,還將稿子寄給外地一些知名教師征求他們的意見.結果,上海教育出版社組織上海一些教師對我們的書稿進行評審時,他們對我寫的一章評價最高.為此,上海教育出版社編輯特地約我來到杭州,逐章說明上海教師的審稿意見,并交給我一項任務,要我負責全書所有8章內容的修改.在分配第二冊編寫任務時,共有10人負責編寫11章,其他9人各負責1章,唯獨我一人負責編寫2章.這套書后來還榮獲了浙江省教育學會科研成果一等獎.
與人合作編書之后,我開始萌生了單獨著書的念頭.但我畢竟工作時間不長,功底也不夠深厚,要著書,該如何選題呢?當時我注意到,學生每天在完成作業(yè)時,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這些錯誤是教師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分析解題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是教師的基本任務.由于我比較有心,筆頭比較勤,工作5~6年中,就積累了學生解題錯誤的大量素材,摘錄了大量卡片.每一張卡片都包含題目、錯解、剖析、正解四個內容.面對這些素材,我進行了篩選、分類和整理,先后于1987年和1988年出版了《初中物理習題錯解例析》和《高中物理習題錯解例析》兩本書.
進入21世紀,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席卷中國大地,新課程出現(xiàn)了許多新概念,新理念,也給每一個有理想、有思想的教育人提供了許多新的機會.新課程倡導教材多樣化,打破了原來人教社一套教材統(tǒng)管全國的局面,我也非常有幸地參與編寫國家課程初中《科學》(浙江教育出版社版)、高中《物理》(科學教育出版社版)教科書的工作.近年又參與編寫馬來西亞華文獨中初中《科學》教科書,負責全部物理內容的編寫.
教科書是一個人在長身體、長思想階段國家強制要求讀的書,所以,在我看來,在所有書中,教科書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嚴謹性要求應該是最高的.作為課程改革而編寫的教科書,應當充分體現(xiàn)學科精神和教學思想,應當對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方式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教科書有著巨大乘數(shù)效應,像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科學》教科書,每一年都有七、八十萬學生使用.我們對教科書所做的點滴改進,都要乘上七、八十萬.同樣,我們在教科書中留下的任何紕漏,也要乘上七、八十萬.因為教科書的特殊地位和巨大的乘數(shù)效應,我們?yōu)榻炭茣拿恳粋€細節(jié)付出巨大努力,都是值得的.
當時在給教師們講座時我常說這樣一段話:課程改革對我們來說,是充滿著機遇的挑戰(zhàn),也是充滿著挑戰(zhàn)的機遇.我們應當把每一個機遇都當作挑戰(zhàn),把每一個挑戰(zhàn)都當作機遇,與新課程一起成長.我用研究的態(tài)度進行教科書的編寫,十多年來3套教科書的編寫,使我對教科書的編寫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鮮明的思想.
我的第一個省級教科研課題是“物理解題思維研究.”雖然這個課題的成果最后以專著形式出版,并獲得了讀者的廣泛好評,但我對它卻找不到做課題的感覺,因為覺得這只是寫一本專著,跟這之前我寫別的書沒有什么兩樣.
我的第一個針對研究課堂教學的課題為解決實施新課程中的問題而做的,課題是“新科學課程探究式學習的實踐研究”.這是浙江省重點課題,如何通過課題研究解決在科學課程中實施科學探究,改善教師的教學行為?如何將課題研究與本職工作有機結合?如何用行動研究引領課程改革的方向?等等,都是我在做這個課題時所關注的問題.
以這個課題為載體,我開展了區(qū)域課堂教學的改革,在全縣建立了3個基地學校,定期組織課題組成員在基地學校開設研究課,將日常教研活動與課題研究有機結合,以匯報課和專題講座的形式,向全縣科學教師匯報課題研究的進展和成果.課題通過實踐回答了科學探究的一些重大問題,推動了科學探究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同時發(fā)表了一批教學論文,為后來撰寫《科學探究式學習100個問題》專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上述回顧中可以看到,我?guī)讉€首次都是比較成功的.有人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因為成功能讓我們建立自信心,也能使我們獲得更多的機會.所以,雖然我們不能保證每一次嘗試都能成功,但我們應當以最大的努力去進行每一次嘗試,而不要為降低工作標準去尋找任何理由.
30多年的教學研究,雖然不無艱辛,但教學研究也給予我莫大的快樂和幸福.我成名較早,也較早獲得各種榮譽,曾經有多次職務升遷和崗位高移的誘惑.坦白地說,如果我沒有從教學研究中獲得足夠的快樂和幸福,是難以一路跋涉走到今天的.那么,教學研究給予我的是一種怎樣的快樂和幸福呢?
這是一種獲得發(fā)現(xiàn)的快樂和幸福.教學研究能使我經常成為發(fā)現(xiàn)者,一個意想不到的現(xiàn)象,解決問題一個新的方法,甚至是學生對科學概念的一個相異構想,或者一個教學嘗試的失敗,都會成為我新的發(fā)現(xiàn).
這是一種獲得自由的快樂和幸福.我常常會受到種種教學問題的困惑和折磨,教學研究能使我擺脫問題的困擾,心靈獲得自由和解放.
這是一種獲得成長的快樂和幸福.正如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升高一樣,每個教師都希望在專業(yè)上獲得成長,教學研究能使我清晰地感受到專業(yè)上的成長和蛻變.
這是一種獲得尊嚴的快樂和幸福.正如法國思想家帕斯卡所說的,“……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沒有思想的軀體無異于行尸走肉,人云亦云者無異于被綁架的人質.教學研究讓我具有自由、獨立的思想,從而使我獲得尊嚴.
圖1
這是一種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快樂和幸福.根據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如圖1),人類生活從低到高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等五大需求.當我想像每年有上百萬的學生在讀著我寫的教材,當我看到眾多教師屏氣凝神地聽我的講課,當我知道教師們因受我的影響而發(fā)生積極的改變時,我感到自己的勞動價值實現(xiàn)了最大化.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能夠獲得成功.要想問我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我從自己經歷中獲得如下的體會.
(1)主動參與.不要等待別人來推動你,上帝不會主動給你太多的機會,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
(2)善待機會.要珍惜機會,盡自己所能.要把機遇當作挑戰(zhàn),把挑戰(zhàn)當作機遇.
(3)志存高遠.對成功的愿望要遠遠高于對失敗的恐懼.給自己設定的目標要比自己認為可能達到的略高一點.
(4)淡化功利.專注于事情本身,功利過強反而走不遠.相信只要是用心做的,總會有用.
(5)善于積累.要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及時記錄教學生活中點點滴滴有價值的東西,最能打動別人的是你自己的東西.
(6)堅持不懈.不要淺嘗輒止,不要半途而廢.
(7)嚴格要求.給自己設的門檻要高于別人給你設的門檻.只有舍得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獲得比別人更出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