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燕
(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幼兒園,江蘇 昆山 215300)
對于幼兒園而言,“園本教研”是一種教學研究制度,以解決幼兒園的實際問題為目的,以提高幼兒園教師的專業(yè)水平為研究宗旨,有效促進幼兒園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提高。同時,“園本教研”的定位是行動研究、現(xiàn)場研究與應用研究,注重行動過程與調(diào)研過程的有效結合,并引導教師在教學工作過程中進行自我反思。我園園本教研主要有:一課三研;同題開課;領域教研(骨干教師引領,青年教師行為跟進);練功課(1至3年青年教師每兩周一次的觀摩課,內(nèi)容選擇必須是主題計劃上的活動,每學期要求五大領域都兼顧到);模擬課(教師外出觀摩后組織的匯報課,根據(jù)觀摩到的精品課模仿著上,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尋找存在的原因)?;顒觾?nèi)容與課題研究內(nèi)容結合緊密,有效調(diào)動起教師對課題研究與教研活動的參與積極性,在提高“園本教研”互動時效性的同時,還有效減輕教師負擔,為年青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于“園本教研”活動的開展而言,首先要求教師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引入自我實踐、自我提升、自我創(chuàng)新及自我反思的內(nèi)在機制,真正從根本上優(yōu)化組織教學,有效促進年青教師在幼兒教育專業(yè)方向的綜合發(fā)展。具體而言,“園本教研”活動的意義在于以下方面。
對于正確的個體教育觀念而言,是指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教師在實踐與理論學習中對教學活動規(guī)律與學生的個體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表自身個體性看法,這些看法的存在將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教學行為。個人反思,教師間的互助,以及教育理論的正確引導是形成正確教育觀念的基礎,而在“園本教研”活動中恰能通過這三個方面完善個體教育觀念。對于“園本教研”活動的實質而言,是引導教師不斷完善與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育理論與個體教育觀念,從而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促進教師在專業(yè)方向的綜合發(fā)展。
對于教師的實踐性智慧而言,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所培養(yǎng)起的深度思考與敏銳感悟的綜合能力。在“園本教研”活動中,能引導年青教師將教育實踐理論化,并將所學的理論實踐化,從而熟練掌握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轉化。同時,通過理論與實踐的雙向構建,教師的實踐性智慧得到鞏固與提升。在“園本教研”活動過程中,教師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不斷反思,并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加以相應的改正與完善,從而將教師感性、表面的經(jīng)驗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實踐能力。因此,“園本教研”活動是實現(xiàn)教師實踐性智慧的有效途徑。
“園本教研”活動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核心活動,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應做出相應的知識準備。為此,對于幼兒園教師而言,首先應經(jīng)常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如定期學習幼兒教育的前沿理論知識等,并收集相應的前沿資料。其次,在相關教研專家的引導下,教師應學習并選擇適合自身發(fā)展需求的教育理論。教師學習適合自我的教育理論,并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方法,使個人內(nèi)在理論不斷拓展,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在“園本教研”活動中,教師的教學反思包括自我反思與集體反思,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自我反省與教學活動的反思。同時,“園本教研”活動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進行批判性與多角度的考察,從而引導教師對教學活動中的優(yōu)缺點進行深刻反思,有效強化對自身錯誤的信念與認知,從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2.1.1 建立完善的“園本教研”制度體系。
“園本教研”制度作為幼兒園制度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對提高幼兒教學質量,促進幼兒園建設的不斷完善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園建立了以下制度:一是研討活動制度。在此過程中由一位教師承擔研討觀摩課任務,其余教師進行共同研討。承擔研討觀摩課任務的教師應按照要求制定詳細的計劃,并提出“觀察視點”;而對于參加研討的教師而言,帶著“觀察視點”聽課,并作出有價值的記錄與分析,之后進行交流。二是教師培訓制度。每個教師每周都要參加不同級別的教研活動,以及繼續(xù)教育崗位培訓。此外,還建立了相應的聽評課與交流制度,并進行教研成果展示,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一種自覺與主動行為,為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研究型的幼兒教師隊伍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
2.1.2 構建起以園長為核心的共同參與教研活動網(wǎng)絡。
每次活動的開展都會有園長、骨干教師與青年教師的參加,教研活動模式為:開展研討課的教師制訂計劃——參與者圍繞“觀察視點”聽課并詳細記錄——研討活動,由聽課教師進行集體反思、分析。在此過程中,園長以“教師”的身份參與“園本教研”活動之中,為研討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方向性指導,以使研討活動在民主、寬松的氛圍中開展。
2.2.1 借助游戲,促進教師快樂學習。
在我園的“園本教研”活動中,為了轉變教師參與研討活動的情緒,調(diào)動教師的參與積極性,從而使教師處于最佳學習狀態(tài),將與研討有關的主題引入游戲,引導教師進行自我測試,使教師在加深自我認識的同時,明確認識到幼兒發(fā)展的多樣性。同時,在“園本教研”活動中,以教師合作的形式開展游戲,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定勢,使教師多角度地看待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園本教研”活動的有效性。
2.2.2 參與式培訓,強化教師的主動研訓
“園本教研”活動的開展應將重心放在幼兒教育教學實踐上,并按照新《綱要》的傳達精神與幼兒園自身條件,以教師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探尋出最佳的教育策略。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應尊重每一位教師的個人體驗與建議,營造民主、愉快的活動氛圍,教師不再是處于被動地位的接受者,而轉變成了參與者、主持者,順利實現(xiàn)“園本教研”活動目標。而對于一些研討活動,內(nèi)容的選擇主要來自于教師較困惑的問題,從而使研討活動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與針對性。對于年青教師而言,對于問題的看法不只鎖定在問題的表面,而使通過問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幼兒的學習動機、心理狀態(tài)等因素進行分析,使教學觀念得到完善。
新《綱要》的順利實施需要借助“園本教研”活動這一載體。隨著新《綱要》的不斷實施,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與其存在的落差越來越明顯,并隨之出現(xiàn)一系列的問題,從而成了制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瓶頸。由此看來,應將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與提高教師綜合專業(yè)素養(yǎng)相聯(lián)系起來,促進《綱要》的順利實施。針對這一問題,應在“園本教研”活動中應強化課題研究。我園的做法是: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梳理,聚焦關鍵問題與熱點問題,并形成主打課題,以課題研究的形式聘請專業(yè)舉辦講座,進行教育方式指導等。
在“園本教研”活動的具體開展過程中,應堅持以教師為本的原則,時刻關注教師的自身需求,以在激發(fā)教師參與熱情的同時,提高教研活動的有效性。為達到這一目的,就應從拓寬教研問題的渠道入手,滿足教師的多層面發(fā)展需求,以豐富的教研內(nèi)容為教師營造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我園圍繞幼兒園園本特色,還開展了“特色化”教研活動,擺脫了對傳統(tǒng)思考教研的束縛,讓教師跳出教研思考教研,如巧手剪紙、創(chuàng)意撕紙、閱讀剪紙等,從而豐富教師生活,陶冶情操?!疤厣苯萄谢顒拥囊霝榻處煚I造了愉悅的教研氛圍,同時通過教師互動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師的參與興趣,使團隊凝聚力得到了增強。
對于“園本教研”活動的實踐反思而言,主要是指著眼于教師的實際教育活動來對教師的個體行為進行分析、反思,主要以課程設計、文字記錄、教育筆記等形式進行。對于實踐反思而言,并非普通的回顧,而是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的探索、思考與分析,以引導教師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習慣,更懂得如何觀察幼兒,同時還能使教師明白如何審視自己于提前設定好的目標是否滿足幼兒的發(fā)展需求,并根據(jù)幼兒的發(fā)展需求,對教學目標、教學計劃等做出相應調(diào)整與完善,為促使幼兒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園本教研”活動是推行新《綱要》的有效途徑,切實滿足現(xiàn)階段幼兒教學工作的發(fā)展需求,同時也是彰顯幼兒辦學特色的重要策略。為此,在今后的幼兒辦學過程中,應注重“園本教研”活動的開展,立足園本,充分利用各項教育資源,選擇相應的研討內(nèi)容與方式,切實促進幼兒園年青教師的專業(yè)綜合發(fā)展。
[1]鄭瓊.完善制度,加強學習,提高園本教研的有效性[J].學前教育研究,2009(4).
[2]高晨妍.在課題研究中提高園本教研的實效[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11,29(2).
[3]裘啟玲.有效開展園本教研的策略與思考[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