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李玉霞
山西省運城同德醫(yī)院,山西運城 044000
地特胰島素聯(lián)合口服藥物治療初診2型糖尿病療效觀察
楊俊 李玉霞
山西省運城同德醫(yī)院,山西運城 044000
目的觀察地特胰島素聯(lián)合口服藥物對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方法入選2013年1月—2014年1月門診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治療組患者采用地特胰島素聯(lián)合口服藥物控制血糖,對照組采用中效胰島素聯(lián)合口服藥物控制血糖,觀察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體重及低血糖的發(fā)生率。結果治療后空服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治療組有明顯下降,且低血糖發(fā)生率低,體重無增加。結論2型糖尿病使用地特胰島素聯(lián)合口服降糖藥物治療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2型糖尿?。豢诜堤撬?;地特胰島素;中效胰島素
隨著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和工業(yè)化進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老齡化進程的加速,使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趨勢,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的另一個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糖尿病不僅給患病個體帶來了肉體和精神上的損害并導致壽命的縮短,還給個人和國家?guī)砹顺林氐慕?jīng)濟負擔。而糖尿病的并發(fā)癥是危害患者健康的主要元兇。目前有相關研究指出,高血糖和血糖波動是導致糖尿病并發(fā)癥的關鍵因素,并且其影響已經(jīng)超過了血糖絕對水平對糖尿病并發(fā)癥的作用。因此,控制2型糖尿病血糖波動情況,使其保持在合適范圍內(nèi),是臨床治療糖尿病的主要任務之一。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早期血糖控制存在“代謝記憶效應”。所以如何能在早期用簡單、依從性較好的方法控制血糖達標是我們臨床治療的重點,同時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為觀察地特胰島素聯(lián)合口服藥物對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該研究2013年1月—2014年1月間在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應用長效胰島素聯(lián)合口服降糖藥物治療對控制血糖、延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門診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其診斷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年齡28~69歲,空腹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9.0%[1]。BMI≥25。隨機分為治療組,男性56例,女性44例;對照組男性52例,女性48例,兩組在年齡、BMI、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方面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
1.2 方法
治療組每晚22∶00皮下注射地特胰島素,對照組每晚22∶00皮下注射中效胰島素(NPH),起始劑量為0.2 U/kg·d[2],密切監(jiān)測血糖,根據(jù)空腹血糖調(diào)整睡前胰島素用量;3 d后調(diào)整胰島素劑量2~4 U,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兩組同時配合瑞格列奈加鹽酸二甲雙胍口服,治療期間每2~3 d監(jiān)測FBG及PBG,根據(jù)三餐后2 h血糖調(diào)整口服藥物劑量。分別觀察兩周時FBG、PBG變化及3個月時HbA1c變化。兩組均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4.4~8.0 mmol/L。血糖達標后連續(xù)3 d測低血糖發(fā)生情況,需記錄低血糖發(fā)生的時間、誘因、癥狀、持續(xù)時間及緩解方式。明確低血糖定義:血糖≤3.9 mmol/L,其中≤2.8 mmol/L為嚴重低血糖。監(jiān)測治療2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治療3個月時HbA1c值、體重增加情況,觀察治療后停用口服藥物人數(shù)。(P>0.05)。
從表1中可以看出兩組治療2周后FBG、PBG均可達標。治療后3個月時HbA1c均有明顯下降。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后的各項指標值
治療組中有6例發(fā)生輕微低血糖反應,夜間低血糖1例,進食后癥狀很快緩解,而對照組中有26例發(fā)生低血糖反應,低血糖發(fā)生率26%,比卜石、邢小燕等報道的NPH組的低血糖發(fā)生率35.7%稍低[3],其中有14例發(fā)生夜間低血糖,重度低血糖8例,需給予靜脈點滴2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后癥狀緩解[4]。
治療組中口服藥量逐漸減少,其中有36例完全停用口服藥物,每日只皮下注射地特胰島素1次,全天血糖控制達標。而對照組有7例停用口服藥物,每晚22∶00皮下注射NPH1次,全天血糖達標。
治療組BMI無明顯變化,而對照BMI增加明顯。
目前,研究表明在早期進行嚴格的血糖控制可以減少或延緩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長期以來我們對早期糖尿病的控制以口服降糖藥物為主,并且只有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或應激時才應用胰島素治療。然而有研究指出,在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傳統(tǒng)治療中常先用口服藥物治療,療效不佳。而且近來的研究表明早期使用胰島素強化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胰島B細胞功能。
UKPDS(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后續(xù)10年的隨訪結果發(fā)現(xiàn),血糖控制存在“代謝記憶效應”:即早期強化治療及對血糖的嚴格控制,能夠使患者長久獲益,這種益處甚至在停止強化治療若干年以后仍有體現(xiàn)。基于此,對初診糖尿病患者和進行嚴格的而有效的血糖控制以獲得一個良好的“代謝記憶效應”將成為臨床治療糖尿病的主要任務之一。然而,患者在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及口服藥物治療的同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低血糖癥狀,因而制約了執(zhí)行胰島素治療、強化血糖控制達標,影響了治療效果。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治療達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低血糖的發(fā)生是臨床治療的關鍵。因此在對初診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我們要避免患者體重增加以及出現(xiàn)低血糖,從而降低患者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以往,我們對于新發(fā)現(xiàn)的空腹血糖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采用睡前中效胰島素(NPH)配合口服藥物控制血糖,雖然也能控制血糖,但不能有效模擬24 h基礎胰島素的分泌,而且因其有作用峰值,大劑量時易發(fā)生夜間或凌晨低血糖,注射時間不靈活,胰島素局部吸收變異性大,患者仍需要用較大劑量的口服藥物來控制血糖等原因使患者不能長期堅持此方案。為了方便患者,增加患者的依從性,我們采用長效胰島素地特胰島素聯(lián)合口服降糖藥物來控制血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地特胰島素是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它是在人胰島素B30的位置上去掉蘇氨酸,并通過?;饔迷贐29的位置附加了一個14碳脂肪酸(十四烷酸,也叫肉豆蔻酸)。脂肪酸讓地特胰島素分子比人胰島素更親脂,增加它的自我聚合能力,同時也使其具有與血液及組織間液白蛋白結合的屬性,從而延長其作用時間,作用能維持24 h,能模擬非糖尿病個體生理性基礎胰島素分泌?;A胰島素的使用可使夜間B細胞得到充分休息,可以補充白天基礎胰島素的水平,使其對白天餐后血糖的反應得到恢復,從而使三餐后2 h血糖更易達標。
該研究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在很好控制空腹血糖的同時也平穩(wěn)降低了餐后血糖,低血糖發(fā)生率低,與NPH相比,地特胰島素可使24 h低血糖發(fā)生風險下降,使夜間低血糖發(fā)生顯著下降。患者可將原用的口服藥物用量大大減少,甚至停用,從而減輕經(jīng)濟負擔,一天一次靈活掌握注射時間,患者依從性好,而且治療組中無明顯體重增加,對照組體重增加明顯。在臨床工作中,這是一種方便、簡單、依從性較好的控制血糖盡快達標的治療方案,值得推廣。
[1]2012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胰島素促泌劑應用的專家共識.
[2]楊文英.胰島素治療臨床實踐中的經(jīng)驗和教訓[J].國外醫(yī)學:內(nèi)分泌分冊,2003,23(3)∶168-171.
[3]卜石,邢小燕,王娜,等.長效胰島素聯(lián)合口服降糖藥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與安全性,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04,4(7):464-467.
[4]2012中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專家共識.
表2 兩組治療前后24 h心肌缺血次數(shù),24 h室性早搏次數(shù)、CRP、血脂水平的變化(±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24 h心肌缺血次數(shù),24 h室性早搏次數(shù)、CRP、血脂水平的變化(±s)
組別24 h心肌缺血(次)24 h室性早搏(次)CRP(mg/L)TG(mmol/L)TC(mmol/L)對照組治療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0±1.1 1.9±1.3 2.1±1.2 0.7±0.5 50.2±8.5 50.3±7.9 51.4±7.9 31.1±6.7 6.2±1.4 6.0±1.3 6.3±0.9 4.4±0.6 2.3±0.6 2.2±0.7 2.3±0.5 2.0±0.4 5.3±0.4 5.1±0.6 5.2±0.6 4.4±0.5 HDL-C(mmol/L)LDL-C(mmol/L) 3.1±0.5 3.0±0.6 3.2±0.4 2.7±0.3 1.4±0.6 1.5±0.4 1.4±0.8 1.6±0.7
吡格列酮是一種口服的胰島素增敏劑,屬于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可以起到調(diào)節(jié)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抗氧化、抗炎性細胞因子的作用。吡格列酮能夠對糖尿病和冠心病同時發(fā)生作用的因素是因為吡格列酮能夠作用于過氧化物酶體增殖活化受體γ(PPAR-γ),直接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弱胰島素抵抗。通過激活過氧化物酶體增殖活化受體還能夠起到保護心臟的作用,減輕心肌細胞的凋亡,并改善心肌功能。吡格列酮可明顯降低CRP,起到降低炎性反應、控制血脂紊亂,進而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糾正室性心律失常[3]。吡格列酮可明顯降低PAI-1和P-選擇素水平,說明其改善胰島素抵抗以及由其引起的高胰島素血癥,并能夠抗炎、增加斑塊穩(wěn)定性,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減少心血管事件。該研究中,加用吡格列酮的治療組,其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吡格列酮是能夠同時對糖尿病和冠心病產(chǎn)生作用的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在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時加入該藥物可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淑貞,盧秀蘭,歐麗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與血小板參數(shù)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6):60-61,63.
[2]楊璐,宋美情,張秋玲.等.吡格列酮、二甲雙胍對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4、脂聯(lián)素水平的影響比較[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4(3):309.
[3]鐘雷,叢濤,蘇德淳.低劑量吡格列酮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支架內(nèi)再狹窄的影響[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4(8):677.
(收稿日期:2014-12-09)
R587.1
A
1672-4062(2015)03(b)-0015-02
2014-12-11)
楊俊(1969-),女,山西運城人,本科,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內(nèi)分泌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