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10月26日,日本明治維新后曾四任首相、時任日本樞密院院長的伊藤博文,在中國哈爾濱遭槍擊身亡,槍聲震驚了世界。行刺者是韓國人,名叫安重根,時年30歲。
組成韓國愛國者“斷指同盟”
安重根出身朝鮮名門。他的青年時代,朝鮮被日本逐步蠶食、奴役。目睹家國淪喪,安重根遂投身朝鮮救國運動。彼時的朝鮮,已經(jīng)改名為“大韓帝國”,在日本侵略下國勢衰微。不甘屈辱的韓國愛國者,掀起了風(fēng)起云涌的韓國獨立救國運動,但在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打壓下,屢屢受挫。
1909年1月,安重根來到俄國的下里地區(qū),把曾在義兵隊伍中共事的11位戰(zhàn)友聚集到一起,組成了一個“斷指同盟”。
斷指,歷來是韓國仁人志士激烈的明志方式。12名韓國愛國者,將自己左手無名指的第一指節(jié)砍斷。他們將鮮血集中在一個碗中,安重根蘸著鮮血,在一面太極旗上,用漢字寫下“大韓獨立”4個大字。安重根在儀式結(jié)束后明確了自己的目標(biāo):“諸位等著瞧吧,不出3年,我一定叫伊藤博文這老賊死在我的槍下?!?/p>
當(dāng)時的伊藤博文正任韓國統(tǒng)監(jiān),相當(dāng)于西方列強設(shè)在殖民地的總督。也正是這個身份,讓伊藤成了韓國愛國者最為仇視的日本人。
就在1909年年初,伊藤“扈從”韓皇“行幸”。安重根秘密潛回韓國尋找行刺的機會。但因“器械未曾備齊,衛(wèi)兵也多”,安重根沒能動手。
哈爾濱的槍聲
沒過多久,伊藤卸任韓國統(tǒng)監(jiān),返回日本。安重根想去日本,但幾乎無法成行。獲知伊藤的哈爾濱之行后,安重根當(dāng)即決定前往中國舉事,他似乎是揣著一把手槍就上路了。
1909年10月22日晚,安重根到達哈爾濱。他在當(dāng)?shù)氐摹哆h(yuǎn)東報》上得知:“前韓國統(tǒng)監(jiān)伊藤博文將乘坐專列,于10月25日下午從寬城子(今長春)站出發(fā)前往哈爾濱?!边@條線路的正常運營時間是10小時40分,以此推算,伊藤到達哈爾濱的時間應(yīng)該是26日9時左右。
1909年10月26日早晨7時左右,安重根將手槍裝上7顆子彈,來到了哈爾濱火車站。為了迎接伊藤,俄國軍隊對進站的歐洲人和中國人要查看通行證,但是對日本僑民一律放行。由于韓國人和日本人在俄國士兵眼中無從分辨,安重根順利地進入了候車室。
9時左右,伊藤的專列緩緩駛?cè)?,月臺上開始?xì)g聲雷動,安重根此時來到了歡迎隊伍的第二排。當(dāng)伊藤走到安重根跟前,距他只有四五米時,最前排負(fù)責(zé)警戒的士兵舉槍敬禮。安重根從第二排跳了出來,從敬禮的士兵中間,瞄準(zhǔn)伊藤的要害處連發(fā)3槍。伊藤中槍倒地,安重根并無絕對把握確定此人就是伊藤,于是又對著“一群日本人中走在最前面的身材高大者”,再發(fā)3槍。
安重根后來射出的3槍,中彈者是日本駐哈爾濱總領(lǐng)事川上俊彥、伊藤隨行秘書森泰二郎和南滿鐵路理事田中清次。他們都無性命之虞。伊藤所中的3槍命中了左肺、左腰和腹部,隨行者們將他轉(zhuǎn)移到了臥鋪車廂搶救。因為內(nèi)臟大量出血,隨行的醫(yī)生已是回天乏術(shù)。
完成射擊之后,安重根扔掉手槍,慨然就縛。
臨刑前留下遺言
1909年10月26日晚間,俄國憲兵官員將安重根“引渡”到了日本駐哈爾濱領(lǐng)事館。
1910年2月7日,關(guān)東都督府地方法院刑事法庭公開審判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一案。在這個法庭上,審判官、檢察官、律師、旁聽者都是日本人。
日本政府竭力淡化刺殺的政治色彩,將其定性為兇殺案,宣判了安重根死刑。雖然給了5日的上訴權(quán),但安重根只說了對死刑判決不服的理由,并沒有上訴。他只對法庭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把刑期推遲一個多月”,以完成他的寫作計劃。在這段時間里,他寫就了自傳《安應(yīng)七歷史》。
1910年3月26日,安重根被押赴旅順監(jiān)獄的絞刑室執(zhí)行死刑,年僅31歲。
安重根臨刑前留下遺言,要求把自己的遺骨埋在哈爾濱公園旁,等祖國恢復(fù)主權(quán)后返葬故國。但日本并沒有按照常理把他的遺體交給其親屬,而是將其埋在監(jiān)獄后山,并消除了埋葬痕跡,具體地點至今成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