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代不斷在進步,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在提高,伴隨人們越來越提升的精神層次享受,我國社會的博物館展覽的公益事業(yè)出現(xiàn)了巨大的成長空間和進步意義。本文就針對我國目前文物在陳列展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在此提出對陳列展覽有益的管理措施,以此促進我國文化事業(yè)更加良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文物;陳列;展覽;存在問題;管理措施;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5-00-01
前言
文物是對歷史的記載,因為不能夠再重復的被制造出來,所以顯得尤為珍貴,也因為文物關乎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所以對人類具有極高的紀念價值和促進發(fā)展的意義。通過文物的展覽,能夠讓人們更好的了解歷史并且陶怡情操,但是在陳列展覽的過程中有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就針對文物在陳列展覽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對文物管理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夠有效的保護文物,使其在展覽的過程中不受損壞,讓人們在參觀文物的過程中更好的了解歷史,提升對現(xiàn)代生活的認知,促進社會進步發(fā)展。
一、文物陳列管理意義
文物是社會文明發(fā)展中遺留下來的不可復制的證明,是人們挖掘和了解歷史文明的重要依據(jù),這些文物都曾經(jīng)見證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是人類世界文明開始的記憶。文物的發(fā)現(xiàn),能夠有利于歷史學家挖掘和研究歷史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革,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通過對歷史社會的認識和了解,有利于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避免重復歷史上存在的問題。讓人們在了解過去生存環(huán)境以及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們精神層面的認知。所以,對文物的陳列和管理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妥善的管理方式能夠有效的避免對文物資源的破壞,在長久的時間中保證了人們對歷史的認知和了解,幫助了社會文明不斷進步,是建設社會文明的重大舉措。
二、文物陳列展覽中存在的問題
(一)盲目追求社會反響和經(jīng)濟效益。當前,有一小部分博物館,盲目追求社會反響和社會效應,選擇長途運輸并不符合博物館自身初期的構建目的的文物進行展覽,這樣的方式讓文物在轉運的過程中承擔了巨大的風險,而且不符合博物館構建理念的展覽,很容易導致人們對文物本身失去興趣,進而出現(xiàn)文物被擱置的情形,讓管理人員無心管理,導致文物保存不善[1]。
(二)文物在陳列環(huán)境中受到破壞。文物在陳列展覽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化學損傷,這些損傷源于陳列環(huán)境的外力刺激,比如說有環(huán)境對文物的氧化情況,還有環(huán)境中的溫度、濕度對文物在陳列過程中出現(xiàn)的損傷,光照刺激對文物的損傷等等。首先,文物展覽的環(huán)境必須要處理好溫度和濕度的控制,對于書籍、紙張類的文物,不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會造成巨大的傷害,會導致文物出現(xiàn)過早的老化,書籍和紙張會出現(xiàn)變形、褶皺等情況,書寫在書籍或者是紙張上面的文字也會出現(xiàn)模糊和消失的情況。而對于一些特殊的材質,比如唐山皮影,是用驢皮制作的,如果溫度和濕度沒有控制好,會使皮影卷曲走形,使文物受傷害;其次就是光線的破壞,主要是紫外線的光線會改變文物的色彩結構,會迫使文物的本身絢麗的色彩都消失不見,影響了原本文物的審美價值;最為嚴重的就是氧化的破壞,這項對文物的損傷是非常難以監(jiān)管的,只要有空氣接觸的地方就會出現(xiàn)氧化的侵害,當文物受到氧化侵害后,會導致文物永久性的消失,比如敦煌壁畫在長期的氧化過程中受到的氧化傷害,已經(jīng)不能修復。
(三)缺失對文物保護理念。長期以來,我國就面臨著對文物保護理念缺失的問題,人們對文物保護以及管理意識不強,導致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比如在陶瓷文物展出的過程中,人們大聲喧嘩和跑跳,都會導致陶瓷制品內部受到劇烈的震動,從而形成裂痕,長此以往就會形成大面積的損傷還破壞。管理人員對陶瓷制品等的管理疏忽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損傷的形成,沒有防范和預防文物破壞的意識存在,就是對文物損傷留下后患。
(四)文物陳列場地空間設計。為了保證文物在陳列展覽的過程中減少損耗和破壞,需要對文物陳列的場地和空間進行科學的設計和規(guī)劃。首先要設計一條流暢、寬敞的參觀通道,觀眾可以通過設計好的參觀路徑進行參觀,避免反復流轉過程中人員的擁堵對文物造成破壞。還要為文物設計具有保護作用的展示臺、展示柜等輔助展示工具,能夠減少人員在參觀中對文物的破壞,還能減少空氣、光線等物質對文物的損壞。
三、文物陳列展覽的管理措施
對于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工作,要進行嚴格的制度擬定和理念培養(yǎng),還要對管理人員進行正規(guī)的培訓。首先,要求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樹立文物保護意識,理解博物館對文物的展覽是為了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為了幫助人們了解歷史,弘揚歷史,樹立正確的辦展理念;其次,就是對博物館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文物管理的專業(yè)知識培訓,讓工作人員了解如何正確的進行文物的保護和處理,盡可能地排除對文物造成損害的因素。最后是對文物保護理念的傳播,一般的博物館管理人員沒有非常完整的文物管理知識體系,對于他們保護文物的理念培養(yǎng)十分重要,要求管理人員充分融合自身對文物的熱愛情感,在進行文物管理的時候深刻的體會保護和管理文物所需要的客觀環(huán)境。文物的提取過程中要注意庫房和展示廳的光線差異、溫度差異,以及濕度差異等等,要保證展覽文物實際展廳的要求能夠與存儲文物的空間要求相一致,保證在提取的過程中由專業(yè)的人員進行操作,避免直接接觸文物,對文物造成傷害。在運輸?shù)那捌?,要進行對文物的良好包裝,保證不能復制的文物可以在沒有腐蝕、污染和損傷的情況下進行運輸,要隔離空氣、水源、光源等等自然損傷物質,保證運輸?shù)倪^程不破壞文物本身,不能夠破壞文物的色彩,做好防盜的措施,為運輸車輛安裝防盜密碼鎖等設施,還要對運輸?shù)膶I(yè)人員進行審核和考察,要求運輸人員不會監(jiān)守自盜。提取和運輸?shù)倪^程要極度小心,保證文物的安全和藝術賞析價值。
四、結論
綜上所述,人們對文物展覽的喜愛主要是體現(xiàn)出對歷史的關注,在關注歷史和學習歷史經(jīng)驗的同時提升自我發(fā)展意識,所以文物的展覽對人類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在我國社會文明和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對文物展覽等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要越來越重視。只有保護好文物,管理好文物展覽,才能提高我國國民的精神文化素養(yǎng),為實現(xiàn)又好又快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胡柏林.堅持以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形式開創(chuàng)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新局面——以北京自然博物館為例[J].博物館研究,2014,02:55-60.
[2]盛海.敦煌藝術展示的文化塑形思考——有關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的展覽設計與制作[J].敦煌研究,2007,06:66-70.
[3]陳成軍.關于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工作的思考——以2008—2009年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原創(chuàng)性臨時展覽為例[J].中國博物館,2013,0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