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的社會發(fā)展速度很快,信息傳播也很快,網絡新聞的傳播速度遠遠超出了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的傳播速度。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新聞更具有競爭力、更能吸引讀者,這就要求新聞編輯人員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要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與編輯能力,提高自身素質,以利于新聞的傳播。該文對于如何提高新聞編輯的創(chuàng)新與編輯提力,做一些簡單的研究。
關鍵詞:新聞編輯;創(chuàng)新能力;編輯能力;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5-00-01
現如今,網絡媒體十分發(fā)達,新聞傳播速度加快,人們的知識技能逐漸提高,品味逐漸提升,從而對于新聞內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樣的變化,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zhàn),而且,隨著經濟與知識的快速發(fā)展,新聞媒體也越來越多,電視臺、廣播臺、網站等的快速發(fā)展,不同媒體間的競爭與影響,都帶動著新聞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這樣的形勢下,新聞編輯越來越成熟,并被讀者或群眾所認可。盡管如此,新聞編輯依然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需要不斷的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的發(fā)展自己的才華,具備更強的責任心。同時,新聞編輯工作盡管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從事此工作的人員不斷的努力,進一步完善該職業(yè)。在該文中,筆者認為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將成為新聞媒體發(fā)展的源動力,必須對新聞編輯內容不斷的完善,才能適應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網絡新聞的發(fā)展之快,使得對新聞編輯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編輯技能的提升,也會使新聞傳播更快,改變原有的新聞傳播途徑,網絡新聞編輯更具有前瞻性思維。
一、實現創(chuàng)新的途徑
(一)角色轉變。隨著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新聞傳播渠道也增多,網絡新聞、電視新聞、廣播新聞、報紙新聞等各種新聞模式層出不窮,傳播途徑各有不同,哪種傳播途徑報導的新聞容易被民眾所接受,人們更喜歡哪些新聞,這些都成為新聞編輯工作者要考慮的問題。其實,新聞傳播途徑在一定程度上是影響著人們觀看的喜好,但新聞傳播的內容是人們更為關注的。這對于新聞編輯者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新聞編輯者不但要快速獲取新聞信息,還要及時梳理與分類,在進行信息把關時,還要將信息分類,將很多的信息進行梳理、編輯,引導、幫助讀者理解新聞的意圖,從多角度分析報道,要改變過去的單一的思想觀念,使讀者從多方面理解新聞意圖與內涵。除了以上談到的新聞工作者的觀念要轉變,對于受眾者的觀念也有了變化。傳統的報刊紙質媒體缺乏信息反饋機制,人們看了新聞后,若有意見,只是聊天的時候說說,不會反饋到媒體,使其進一步跟蹤。但是網絡媒體出現后,人們能夠通過跟貼、信息等一系列方式對新聞內容進行回復與反饋。這對新聞的內容有了新的考驗。新聞編輯工作者需要尊重受眾的觀念,努力把握讀者關注的話題進行報道,這樣,使得新聞傳播更有效,新聞內容受到更多的關注,這樣新聞點才會得以增值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比如,一篇“社論”,一位領導人重要講話,一些典型經驗,報紙將其擺在頭條無可非議,而電視則不然。電視新聞編輯在確立時段新聞“頭條”時,至少要把握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所謂“最引人注目”,對電視來說,就是“最新的、來自事件現場的報道”。
(二)樹立品牌意識。隨著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各種電臺、網絡平臺種類繁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眾多媒體中脫穎而出,品牌就顯得尤其重要了。樹立品牌觀念,塑造品牌,使品牌深入人心,在此品牌下發(fā)展的各項新聞都會走進人心。
(三)新聞編輯人員的素質提高。①具有較強的政治素養(yǎng):新聞常常報道的都是時事政治新聞,因此,新聞編輯人員必須具備很強的政治素質。要善于觀察當前形勢,勤于思考,把握不同形勢下的關鍵點。②要有廣博的學識:從大眾傳播環(huán)境的網絡化變化、數字化管理和跨媒體聯合傳播等新趨勢看。新聞編輯除了具備傳統媒體新聞編輯該具備的采寫編評各種能力外,更應該具有多媒體傳播能力和勝任跨媒體聯合傳播競爭的復合能力。③具有良好的信息判斷和處理能力:社會發(fā)展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斷涌現,新觀念層出不窮,社會信息量驟增,在各種復雜因素的作用下,世界變得更加變幻莫測。這就要求電視新聞編輯除了應具備新聞專業(yè)知識外,還要有較強的敏感性、較深的洞察力、較新穎的思路、較寬泛的知識面,這樣才能制作編輯出有深度、有層次、有思路的優(yōu)質的新聞節(jié)目。
(四)引入新技術,拓展業(yè)務能力。從技術角度而言,新聞編輯軟件更新換代較快,與高科技時代具有較強的同步性,因而新版《新聞編輯》在其排版軟件及發(fā)展趨勢上做了充分的更新替換。例如,該書在報紙版面的電子編輯一節(jié),將第一版中的電子編輯軟件方正4.0更新為方正5.0版,此外還將“圖片的數字化編輯”單列一章,并將編輯軟件更新為PhotoshopCS3。盡管如此,我們并不認為該書是一本技術手冊,尤其不以提供電腦技術系統和媒體相關軟件使用培訓為目標。相反,該書重點在于強調不同種類的工具和軟件對新聞判斷、編輯方針、編輯倫理、版面設計以及編輯理念等方面的影響。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以為,新版《新聞編輯》的出版,不僅是我國新聞編輯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和理論收獲,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全球化時代的新聞編輯研究的新趨勢――如何進一步提升編輯研究理論性,適應編輯工作多媒體化、國際化的新潮流,這應是當前新聞研究者和實踐者共同努力的一個方向。
二、新時期新聞編輯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編輯能力
新聞編輯決定著新聞內容,新聞媒體的增多,新聞受眾人群要求的提高,使得新聞編輯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新聞編輯工作不能局限于一個點進行問題的分析,而需要以點帶面,將分析的內容擴大,需要改變固有的思維,進行創(chuàng)新,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和讀者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新聞創(chuàng)新工作要有的放矢,根據新聞的內容進行適當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的內容要與新聞的內容相互關聯。新聞編輯的創(chuàng)新與新聞編輯自身的基本素質密切關聯。所以,新聞編輯工作者必須不斷努力,提高編輯能力,同時,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
新聞編輯工作過程中,還需要考慮作者的寫作意圖與讀者的思想反饋。編輯與作者要多溝通,通過溝通了解作者的意圖,捕捉有用的信息,從而根據作者意圖對新聞進行適當的編輯與更改。要認識到,作者始終是新聞創(chuàng)造的主導者,編輯工作是以作者的辛苦勞動為前提的,不可以代替作者的工作。與此同時,對于讀者的反饋也要及時了解,時刻關注讀者的思想動態(tài)與反饋意見,根據讀者的要求適當調整編輯出版的內容,按照這種方式不斷的循環(huán)發(fā)展,使得編輯工作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