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鴻軍 申 怡 楊 杰/上海電機學院商學院
大數據時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熊鴻軍 申 怡 楊 杰/上海電機學院商學院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全面融入社會生活,信息爆炸已經積累到了一個開始引發(fā)變革的程度,預示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在大數據時代,信息增長的速度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快,也帶來了大學生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這一更具多元的學習方式將改變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激發(fā)大學生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愿望、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大數據時代;大學生;學習方式;變革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信息技術與通訊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運用互聯(lián)網改變企業(yè)經營、政府運作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步成為現(xiàn)實。然而如今有一種新的、并不明顯的技術趨向卻有著一樣巨大的變革能力,這就是“大數據”。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美國人舍恩伯格預言了2013年是大數據時代的元年,這也標志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已經進入了嶄新的時代。在這個充滿數據的時代下,大學生學習方式面臨著新的機遇和變革,因此研究大數據時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需要和前瞻意義。
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由滯后到先進、由服務小眾到服務全人類,各種信息已逐漸累積到了一個開始誘發(fā)變革的水平。世界流動著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更多的數據,而且數據增長的速度正飛快上升。根據調研顯示,2006年,個人用戶的數據剛剛進入 TB 時代,全球一共產生了新的數據約180EB;到2011年,全球所產生的數據就已達到1.8ZB,這就意味著地球上的每個人都產生了約200GB的數據。有市場研究機構預測:在未來的十年內,整個世界的數據總量將會再增長四十四倍,達到或超過35.2ZB(1ZB=10TB)。所以在這個數據總量不斷刷新紀錄的時代里,“大數據”這個概念便自然應運而生,并且?guī)缀醣粦玫剿嘘P于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領域中。也正因如此,這個世界發(fā)展的時代可以根據全球數據量的大小而分為:無數據時代、小數據時代和大數據時代。
如今“大數據”這個概念,已被人們視為如同水電煤一樣的日常生活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對于“大數據”的概念,無論你是否承認,它的確客觀的存在于那里,只是我們沒有深究而已?!按髷祿币矟撘颇挠绊懼覀儺敶髮W生對事物看法、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式?,F(xiàn)在我們懂得利用數據資料以及數據分析來使自己所表達的觀點更加有說服力,而如今世界上發(fā)生的每一件事都能用數字說話、用數據展示。所以,大數據時代正在使整個世界正變得越來越透明,聯(lián)系的越來越緊密。這也使得當代大學生能夠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具有更多元的學習方式,來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思維方式。
3.1 大數據時代的基本內涵
“大數據”直接表示的是靜態(tài)對象數據的收集,目前被稱為“大數據”,并不僅僅是大型數據、大規(guī)模數據集合本身,而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數據對象、數據技術和數據應用:
3.1.1 從對象視角分析,大數據是超越典型的數據庫軟件采集,存儲,數據的收集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數據集合。但是大數據不是指大量數據簡單、無意義的堆積,大量的數據并不一定會具有利用的意義和前景。因為無論是數據采集、分析或者存貯,數據對于我們而言最終的目標就是從大數據中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新”信息。所以必然要求這些大量數據之間存在著遠近、直接間接的關聯(lián)性,如此才具有價值去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因此“大數據”絕不等于“大規(guī)模數據”,二者的關鍵差別就是在于數據間是否具備著結構性和關聯(lián)性。
3.1.2 從技術視角分析,大數據技術是從不同的、多種多樣的各種數據中,快速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技術和集成。 “大數據”、 “大規(guī)模數據”、“海量數據”等類似概念相互之間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大數據”的內涵是包含著對數據對象處理的行為。為了完成這一點,從大量數據對象中高效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使數據“活”起來,我們需要使用一個靈活的、多學科綜合的分析方法。這就需要對各種技術、各種硬件和軟件的應用集成能力??梢?,大數據技術是使數據中包含的價值可以充分挖掘和展示的重要工具。
3.1.3 從應用視角分析,“大數據”是具體的數據采集,從海量數據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技術和行為的綜合應用。正由于與具體應用密切聯(lián)系,甚至是一對一的聯(lián)系,才“應用”已成為數據基本內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必須要明確的是,大數據分析處理的最終目標,是從繁雜龐大的數據集合中挖掘新的聯(lián)系,進而進行深度分析,獲得有利用價值的新信息。假如數據量非常巨大、復雜,但數據結構單一,反復性高,分析處理的需要也只是按照已有規(guī)則來進行數據分組歸類,依托已有的基本數據分析處理技術便已充足,這就不能被視為完全的“大數據”,而只是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的“大數據”。
3.2 大數據時代的發(fā)展特征
在已經過去幾個世紀,數據已經成為決策者們制定科學的決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種方法也延伸到了一些公司的決策過程中。但是在大數據時代之前,數據相對而言是匱乏的,我們切實可用的數據并不多。然而,在大數據時代,一切都非同以往,數據非常龐大,同時也主要表現(xiàn)為三大特性:“更多”,“更亂”和“相關性”。
3.2.1 數據的“更多”
“更多”指的是在任何我們需要數據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都能獲得比過去多得多的有效數據。在大數據時代,我們能夠利用海量的數據獲得十分細致的看法和觀點,這是傳統(tǒng)方式所不能做到的。打個簡單的比方,如何區(qū)分大數據時代和傳統(tǒng)數據時代,就像是區(qū)分分辨率為兩百萬像素的數碼照片和一下子提高到兩千萬像素那樣。后者文件雖大,但是它可以提供更多細節(jié)??梢允刮覀儾粩喾糯笙嗥辞宄⑿〉募毠?jié),而低像素的圖像在這些細節(jié)方面就會非常模糊。
3.2.2 數據的“更亂”
“更亂”指的是對于少量的數據,我們可以確保每個數據點的采集是非常準確。相反,大量的數據往往是凌亂和不平衡的質量。然而,在大數據時代,這種雜亂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我們往往只需要一個大方向,而不是試圖理解的現(xiàn)象中的所有小細節(jié)。我們不是想放棄絕對的精確性,而是放棄對精度的苛求,微觀層面精度的降低,目的是要在宏觀層面上獲取更敏銳的洞察力。
3.2.3 數據的“相關性”
數據的“更多”、“更亂”相互結合,產生了數據的第三個特征——“相關性”,這也是“大數據”帶給我們的根本性轉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能夠由因果關系轉向相關關系。到目前為止整個人類歷史上,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尋找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探索“為什么”。在大數據時代,在許多情況下,可以僅僅尋找到“是什么”,而不必完全理解“為什么”。
大數據的分析可以使教師發(fā)現(xiàn)教科書中的哪一塊內容是對學生們而言教授效果最好的,也可以了解到效果不好的那部分?,F(xiàn)在,大量教師只能依據自身的教學經驗來判斷學生是否在理解課程時出現(xiàn)疑問。但在大數據時代,教師的教學方式便會發(fā)生質的變化,例如數據顯示出書籍的某些頁數被翻過很多遍,那這幾頁即是學生所關注的教學重點,據此教師可以調整教學內容。這將從根本上改變教學的方式。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所能接觸到的數據量也變得非常龐大,知識獲得的途徑往往決定著學習方式。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課堂的理論教學,這種課堂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仍然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但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知識無論在數量、質量或在形式都是不一樣的,僅僅依靠課堂學習收獲知識已遠遠不夠,這使大學生學習方式能夠發(fā)生巨大的變革。
4.1 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的變革
大學生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是課堂學習,被灌輸進各種知識。這種方式的特征就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根據教學大綱來進行課堂教學。“被迫”、“受限”是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征。而大數據時代下,新興的互聯(lián)網世界能夠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自由意識的樂園,隨著眾多網絡課堂的興起,各所國內外高校優(yōu)質資源的網絡共享,使我們能在日常學習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汲取到更多高校的精華,感受不同大師的人格魅力和淵博理論,從而豐富自己的思路,拓寬自己的見識。
4.2 由“共性”向“個性”的學習方式變革
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是共同學習,每個學生的學習內容和過程都是被教師規(guī)定好的,對每個學生是一樣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一樣的學習環(huán)境和目標,無法切實的做到因材施教,學生只是被動的適應和接受。而在大數據時代下,學習方式應該是五彩斑斕、多種多樣的。學生完全能夠根據自身實際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時間等條件來靈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方法。這種方式有利于使學生的養(yǎng)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特質,以此激發(fā)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其個性發(fā)展。
4.3 從“封閉課堂”到“多元網絡”的變革
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局限于課堂上,師生面對面有限的溝通交流導致了交流對象和范圍都較小。網絡學習可以更好的擴充、彌補師生交流的局限性,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學生能夠通過網絡向自己的老師答疑解惑,甚至更能夠向世界各地的學生或優(yōu)秀教師提出問題和請求指導。這樣使學生從單獨個體的封閉式學習模式和認識中走出來,參與到與他人的交互協(xié)作式學習中,在過程中獲得群體動力的支持,才能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4.4 由“繼承性學習”向“創(chuàng)新性學習”的變革
在傳統(tǒng)的學習中,大學生主要是以接受知識為主,只知道發(fā)生什么以及怎樣發(fā)生,很少考慮將會怎樣。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繼承和掌握知識的本質,在封閉的課堂內難以迸發(fā)創(chuàng)意的火花。而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將會更具有開放性、多元性,形成多維的可能性空間,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選擇途徑,從空間和時間上解放學生,在不同觀點和思想的碰撞中使學生得以受到啟發(fā),使人的思維得到開拓,從中演化出充滿創(chuàng)意的欲望和能力。
“大數據”時代帶來的巨大價值為我們當代大學生提供了在更多、更廣的平臺上接觸更豐富的數據資料,來擴展我們的見識,拓寬我們的視野。大學生完全可以結合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在多維的網絡平臺上吸收各類數據的精華,以滿足自己對知識、對學習的渴望?!按髷祿钡呐畈l(fā)展也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大勢所趨,在新形勢下,我們還需要積極轉變已有的思維方式,努力具備嘗試新事物和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愿望,以實證事實和數據資料作為我們學習、研究的依據。如此我們當代大學生才能尋找出更有效、更符合時代發(fā)展特征的學習方式,最終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更有競爭力。
[1]郭順清,蘇順開.現(xiàn)代學習理論與技術[M].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7,(3).
[2]高芹.數字化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方式[J].考試周刊,2008,(6).
[3] 鄔賀銓.大數據時代的機遇和挑戰(zhàn)[J].求是,2012,(12).
[4]馬建國,姜巍.大數據的概念、特征及其應用[J].國防科技,2013,(4).
熊鴻軍(1978-),男,湖南岳陽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為:戰(zhàn)略決策與管理控制。
申怡(1990-),女,湖南邵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
楊杰(1993-),男,上海市人,本科生。
本文得到上海電機學院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13XKJC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