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梅
(烏魯木齊市第八十八小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小學生吮手指、咬指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吳梅
(烏魯木齊市第八十八小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小學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跟缺乏微量元素鋅有關,除了缺鋅,心理健康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有些小學生血鋅值正常,就需要從心理學角度去考慮。作為家長和教師,我們應該持著關心、愛護、尊重、理解的心態(tài)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改掉吮手指、咬指甲的不良習慣。
小學生吮手指咬指甲心理健康
兒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正如小樹苗一般吸收陽光雨露,茁壯成長。學校衛(wèi)生保健工作就是要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于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環(huán)境,宣傳保健知識,防控傳染病及常見病,檢測學生健康狀況,培養(yǎng)良好衛(wèi)生習慣,建立健康行為,促進中小學生健康發(fā)展。
那么,怎樣才算健康呢?隨著醫(yī)學模式由生物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化,健康的內涵也隨之擴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軀體疾病,還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及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就是說將人的軀體與心理以及社會環(huán)境視為一個相互作用的統(tǒng)一整體來評價。身心健康才有利于孩子成長是無可非議的。而今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家長及教育家、心理學者及社會的關注。
在與小學生接觸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指甲甲板短縮、周邊不整齊、甲床光澤差,指甲周邊皮膚發(fā)白,經詢問證實日常生活中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在所授課的班級中,有學生在上課時將手指放在口中吸吮和咬指甲。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行為的呢?而這種行為與心理健康是否有關聯(lián)呢?
在嬰兒期,寶寶吸吮手指頭是很常見的。其實,吸吮反射是嬰兒與生俱來的本能。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吸吮在滿足嬰兒生理需要的同時,還可以緩解饑餓感,減輕不安、焦慮、緊張、煩躁等不良情緒,具有鎮(zhèn)靜減壓的作用,從而獲得心理快感。在3歲以后,寶寶因為認知能力、活動能力的增強及活動范圍的擴大,生活變得豐富而有趣,神奇的世界等著他們去探索,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自然消失。
又是什么原因讓部分孩子沒有放棄這種行為,甚至有些孩子將這種行為延續(xù)到成人呢?
1.從生理角度去看:跟缺乏微量元素鋅有關。鋅是微量元素的一種,在人體內的含量以及每天所需攝入量都很少,人體正常含鋅量為2克~3克。絕大部分組織中都有極微量的鋅分布,其中肝臟、肌肉和骨骼中含量較高。鋅是體內數(shù)十種酶的主要成分。鋅還與大腦發(fā)育和智力有關。鋅還有促進淋巴細胞增殖和活動能力的作用,對維持上皮和黏膜組織正常、防御細菌、病毒侵入、促進傷口愈合、減少痤瘡等皮膚病變及校正味覺失靈等均有妙用。
鋅在人體含量很少,但是鋅缺乏時全身各系統(tǒng)都會受到不良影響。其中鋅元素缺乏會導致異食癖,出現(xiàn)行為問題如吃墻皮、吮手指咬指甲等。
除了缺鋅,小學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是否與心理健康有關聯(lián)呢?帶著這一問題筆者對20位(7歲~10歲)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的小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與學生溝通交流,我發(fā)現(xiàn)除了缺鋅,心理健康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有些小學生血鋅值正常,就要從心理學角度去考慮了。通過調查問卷研究,與學生溝通、家長交流發(fā)現(xiàn),這20位有吮手指咬指甲行為的小學生中心理需要未得到滿足的11人,占總人數(shù)的55%;適應能力相對較弱的1人,占總人數(shù)的5%;家庭關系緊張不和的5人,占總人數(shù)25%;孤傲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的2人,占總人數(shù)的10%,其他綜合因素的1人,占總人數(shù)的5%。
2.小學生吮手指、咬指甲行為與心理健康具有關聯(lián)性。(1)心理需要未得到滿足。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不同的層次,從生理需要(空氣、食物、水等)到安全的需要(回避危險和恐懼等)到歸屬和愛的需要(社交、歸屬、愛等)到尊重的需要(成就、權力、名譽)到人的最高層次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理想、抱負、價值)。
馬斯洛還提出不同年齡階段需要的主題是不同的。在2、3歲到10歲這個階段,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呈現(xiàn)漸強上升的趨勢。在這一特殊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心理活動也逐漸復雜豐富。尤其在寶寶2、3歲時與其缺乏肌膚相親(如:撫摸、皮膚接觸等肢體溝通)或很少陪寶寶說話、玩耍、游戲,或父母工作較忙無暇顧及小孩,或由老人照顧看管孩子,親子感情相對匱乏、不濃厚,沒有建立牢固的良好的親子關系,容易導致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本應消失的吮手指咬指甲便會延續(xù)下來。
在調查案例中,有7人2歲~5歲這個階段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權照料管理;有4人雖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工作較忙根本沒有時間與孩子游戲玩耍,照顧看管孩子的任務主要落在了老人和保姆身上。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中的歸屬和愛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便慢慢形成習慣。
(2)適應能力相對較弱。如環(huán)境的改變,新環(huán)境的適應和心理調試能力較弱。調查案例中,強強(化名)因父母工作調動從阿克蘇轉入八十八小二年級,筆者在上健康課時發(fā)現(xiàn)該生有吮手指的行為,向班主任了解:該生內向,不能積極主動的舉手回答問題,說話聲音小,與同學關系不是很親近。與該生家長溝通得知:孩子以前無吮手指的習慣。分析孩子的吮手指行為可能與進入新環(huán)境心理調試能力較弱有關。
(3)家庭關系緊張不和。父母脾氣暴躁;看管人嚴厲訓斥;緊張和缺乏安全感等壓力會促使孩子通過吮手指咬指甲排遣壓力。調查案例中,圓圓(化名)9歲,小學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脾氣急躁,愛好舞蹈,既往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父母感情較好、關系融洽,但教育孩子的理念不一致,教育方式不同,慈父嚴母,一人袒護一人嚴管。其母脾氣急躁,圓圓學習上出現(xiàn)問題或練習舞蹈不到位時,就會嚴厲訓斥。因圓圓有吮手指咬指甲還啃鉛筆的行為,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yī)院檢測血鋅,醫(yī)院化驗血鋅結果正常。圓圓吮手指咬指甲考慮與壓力大、緊張有一定的關系。
(4)孤傲孤僻,以自我為中心。較少接觸新鮮事物或以與同齡孩子的群體性活動融入較慢。通過吮手指咬指甲對抗孤單寂寞打發(fā)時間。調查案例中,樂樂(化名)因有先天性心臟病,不能參加劇烈的體育運動,因疾病的原因父母盡可能地減少樂樂參加集體活動的機會,該生指甲甲板短縮、周邊不整齊、甲床光澤差,指甲周邊皮膚發(fā)白,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調查分析該行為與心理因素有關。
(5)其他原因。還有其他綜合性的因素或模仿也可導致小學生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
小學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對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哪些危害呢?吮手指咬指甲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不衛(wèi)生,病從口入容易引起腹瀉、寄生蟲等病。其次,手指皮膚干裂脫皮,從而出現(xiàn)手指感染腫脹。再次,影響出牙,時間長了可引起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小學生滿足于吮手指咬指甲不愿參加其他活動,久而久之會引起各種心理問題,如焦慮、自卑、抑郁等。
1.檢測孩子是否缺乏微量元素??赏ㄟ^血液檢測查血鋅值,若血鋅值低于正常,要適當補鋅,或多吃海鮮產品如牡蠣,豬肝、蛋黃、魚類、花生也含有豐富的鋅。通過藥物補充或食補的方式改善體內缺鋅的狀態(tài)。
2.避免過度強化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小學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在改變孩子的這種行為時,不可操之過急。定期為孩子修剪指甲,當發(fā)現(xiàn)孩子的吮手指咬指甲行為時,有些家長和老師會大聲訓斥,嚴肅的表情,嚴厲的批評,大人的大驚小怪可能對孩子形成負強化。
3.營造寬松溫馨的家庭氣氛。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切忌粗暴、嘲笑、爭吵、譏諷、大罵、恐嚇等,應該學會以身作則,學會理解與尊重,學會自控,學會有效溝通。美國家庭教育書籍《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之所以成為十大暢銷書之一,原因在于它給了家長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讓家長俯下身傾聽孩子的想法,指引家長切身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通過“如何說?”“怎么聽?”的技巧,幫助家長和孩子建立起一個能夠快樂交流的平臺,與孩子達成有效的交流溝通,讓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身心健康發(fā)展。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課堂,作為家長有責任上好第一堂課。不要低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個體的心理發(fā)育過程中,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個關鍵性的階段。父母應多陪陪孩子,通過擁抱、撫摸以及和藹的態(tài)度,滿足孩子歸屬和愛的需要,將語言化為行動,情感上的支持和行為上的幫助、關懷、體貼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平等、民主、溫暖、舒適、和諧、穩(wěn)定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活潑發(fā)展。
4.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yǎng)豐富的業(yè)余愛好,積極參與小伙伴的活動。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調控情緒。對于消極情緒,學會自我排遣疏導。當遇到不如意時,應通過適當?shù)姆绞桨l(fā)泄出來,如訴說、哭泣、書寫等。
5.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作用。教師言行對小學生的影響很大,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教師的期望和鼓勵,有利于小學生樹立自信心,改掉不良習慣。
于丹曾經說過,與孩子交流,他們重視的是你與他們溝通的態(tài)度而非內容。同一件事情,你的態(tài)度不同,結果也不一樣。如果教師的態(tài)度是強硬的,訓斥的,不平等的,那么你與學生的溝通是無效的,學生表面上“嗯”和“對”,其實內心另有主意。用真誠、溫柔、接納、尊重、關心的態(tài)度與學生交流,在交流中不要直接告訴學生對與錯,因為提建議的效果不好,引導學生自我感悟: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止一個,還有其他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我可以改變些什么。
6.使用替代法。在小學生有吮手指咬指甲的欲望時,可使用替代法,如吃餅干,棒棒糖等來替代不良行為。還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終止孩子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如玩魔方、滾珠、彈力球等,或訓練雙手協(xié)調的動手游戲,讓手指“忙碌”起來。
小學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還有哪些?小學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為與性別有怎樣的關聯(lián)?怎樣才能有效實施小學生吮手指、咬指甲行為的心理干預方法呢?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在不斷提升自我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tǒng)化的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去一一解決,最終達到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目標。
作為家長和教師,我們應該持著關心、愛護、尊重、理解的心態(tài)與孩子溝通,伸出我們的手,大手牽小手,傳遞愛與幫助的信息,陪伴孩子改掉吮手指、咬指甲的不良習慣,走向充滿希望和美好的明天。
[1]貝品聯(lián).學校衛(wèi)生工作指南.上海:上??萍技夹g出版社. 2000,1.
[2]洪煒.醫(yī)學心理學.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6,3.
[3]李維青.心理健康與自我調適.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