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梅
(喀什電視臺新疆喀什844000)
淺談少數民族地區(qū)新聞外景主持人現(xiàn)場采訪的幾點技巧
何麗梅
(喀什電視臺新疆喀什844000)
本文作者結合長期在少數民族地區(qū)新聞外景主持采訪的工作經驗談了對新聞外景主持采訪的認識、少數民族地區(qū)主持人現(xiàn)場采訪技巧。電視采訪,是記者認識客觀事物、采集、發(fā)現(xiàn)、挖掘事實與信息的調查研究活動,也是電視報道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眾所周知,精彩的電視新聞外景主持人采訪能夠給觀眾留下智慧、機敏的印象;而蹩腳的電視主持人外景采訪則給人以無知、遲鈍的印象。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對從事新聞的工作者要求很高,要很好的把握采訪尺度,也要了解政策法規(guī)風土人情,更要懂得情感溝通以善示人,否則在基層采訪時會困難重重,難以出色地完成采訪任務。
外景主持人現(xiàn)場采訪新疆少數民族地區(qū)概況現(xiàn)場采訪技巧
廣播電視一直充當著黨和政府的喉舌,處在時代變革前沿的廣播電視媒體,已不僅僅是消息的載體,且已成為了直接影響和創(chuàng)造消費與生產的價值載體,是新型經濟中的前沿產業(yè)。電視現(xiàn)場新聞,是以最快速度傳播信息、報道新聞事件的一種新聞體裁,是目前電視新聞報道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一種報道方式,這也對出現(xiàn)場的外景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電視外景主持人現(xiàn)場采訪是“面對面”的溝通,是心靈的碰撞,思想的交鋒。電視采訪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電子采訪的新潮流,促動了即時進行的全球性信息傳播。采訪是新聞報道的基礎,而電視采訪還可以成為報道的表現(xiàn)手法,節(jié)目形態(tài)的突出特征;在報道方式中起到結構作用;構成特有的電視節(jié)目樣式。
在信息時代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現(xiàn)場新聞報道顯得特別重要,它對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主持人必須到現(xiàn)場去,面對攝像機捕捉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說明事實真相的畫面,使觀眾如臨其境。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采訪技巧是極為關鍵的一項專業(yè)技能。作為新疆新聞工作者,采訪技巧顯得尤為重要。新疆是個多民族地區(qū),少數民族人口達1 096.49萬人,聚居著47個民族,縣域是少數民族的主要活動場所。多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關注和重視新疆的民族區(qū)域體制改革、經濟發(fā)展和政治穩(wěn)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和措施。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之一。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承認和堅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這是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一貫政策。所謂尊重,就是承認民族平等,承認并尊重各民族在風俗習慣方面的自主權。民族風俗習慣是在民族生產生活需要的基礎上,由民族普遍流行的價值觀念決定的,通過民族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并長期傳承的行為心理和行為方式。它反映著民族的經濟生活、自然環(huán)境、歷史傳統(tǒng)、生產方式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點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民族問題中的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
長期以來,新疆新聞工作者在進行眾多新聞活動的過程中,始終把握和領會少數民族政策,堅持敏感的政治原則,運用高超的采訪技巧,獲得了很多寶貴的新聞線索與資料。因此,筆者認為要想在少數民族地區(qū)現(xiàn)場采訪取得成功,就必須熟練掌握國家、地方政府少數民族地區(qū)政策,鍛煉自身的現(xiàn)場采訪技巧,增加新聞采訪的成功率。
采訪,就是針對不同的人群通過某種交流方式獲取自身所需的新聞價值。這里面包含了三個要點:采訪對象、采訪方式、采訪目的。
從采訪對象來看,新聞采訪對象的范圍廣泛,往往包括社會不同的人群和階級。從政府官員到企業(yè)白領到平民百姓,都可能成為采訪的對象。針對這些不同知識水平和社會層次的人群,新聞采訪的難度可想而知。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根據不同的采訪對象,采用不同的采訪語言和技巧,適應被采訪對象的心理與接受能力。這就同時引出了采訪的第二個要點——采訪方式。正是由于采訪對象的不同,決定了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不同的采訪方式,靈活運用,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式。例如,當采訪一名小學生時,出境主持人可能就要采用誘導式的采訪形式,通過親切的問話消除小學生的陌生感與緊張感,拉進彼此間的距離,從而在近似于閑聊的問話中提取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而當采訪一名專家學者時,出境主持人就可能采用與之相反的嚴肅謹慎的提問方式。這是因為小學生與學者的知識水平決然不同,同時年齡身份也必然決定了采訪方式的相反。
再看第三個重點,采訪目的。采訪,無非是尋找新聞線索,尋找新聞的途徑,顯而易見,采訪的目的便是獲取新聞。那么,目的便決定行動的方向,既然是為了獲取有價值的新聞,采訪時就必須緊緊圍繞你所想要獲取的新聞這一中心來進行。不能漫無目的的隨便進行采訪,更不能毫無邏輯的進行提問。因此,我們必須判斷采訪對象,充分做好準備。采訪不僅僅只是現(xiàn)場的工作,在實際面對采訪對象之前,出境主持人往往需要進行更大量的準備工作。因為,只有充分了解采訪對象的個性、經歷,才能根據采訪對象的具體情況提出針對性強的有效問題,避免東打一槍西開一炮漫無目的碰運氣的情況出現(xiàn)。并且,熟識采訪對象的情況,在采訪中往往能博得采訪對象的好感,從而拉近彼此距離,增加采訪的成功率。因此,積極充分地做好采訪前的資料收集與其他采訪準備工作,是一次成功采訪必不可少的過程,也是重要的采訪技巧之一。
在進行采訪準備的同時,還要求出境主持人根據收集的采訪對象的資料,對采訪對象進行“肖像判斷”。所謂的“肖像判斷”,是指正確判斷采訪對象的身份、知識水平、生活背景等。白描出采訪對象的人物輪廓,使自身提早接觸采訪對象,便于采訪時選用恰當的采訪方式,使采訪得到成功。對不同身份的人,要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問題,也就是說,所提出的問題,要符合被采訪者的身份。比如:在一些教偏遠的農村地區(qū),面對那些不會說漢語的民族同志,溝通起來非常困難,我們就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請來懂漢語的人幫忙翻譯,因為不同地區(qū)語言習慣有所不同,當地的人做翻譯就能把意思傳達的更為準確,作為現(xiàn)場出境主持人,要非常有耐心的借以表情,手勢向被采訪者傳遞更多的信息,發(fā)掘他內心更深層的東西,有些甚至是你沒想到的而被采訪者說了出來。尤其在現(xiàn)場采訪報道典型人物時,要特別注意發(fā)問技巧,切不可以“審案式”的方式提問,特別要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習慣及一些風俗民情。
在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采制中,尤其是大型的活動現(xiàn)場,出境主持人的采訪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觀眾關注新聞的一個亮點。
電視現(xiàn)場采訪的目的主要是獲取事實,了解事件發(fā)展的前因后果,發(fā)掘事實真相,由此展開解釋和評述。因此我們要善于觀察和接近采訪對象。這是少數民族地區(qū)新聞工作者的必備技能和基本功,要使采訪對象樂于提供信息,從而獲取有價值的新聞,這就必須在采訪一開始就盡快縮小彼此的心理距離,讓對方把記者視為自己人,產生“認同效應”。
筆者在剛參加新聞工作時,因為生活習俗和語言的不同在日常采訪中很難和采訪對象達到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溝通。在總結經驗后,采訪中通過細微觀察,注重民俗民風,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現(xiàn)場出境采訪時即輕松又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例如:作者在采訪有關紡織女工在內地務工,學習新技術的專題新聞時,在紡織女工的家里,因多方原因出境時無法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和具有親和力的采訪畫面,通過細致觀察發(fā)現(xiàn)女工家里有一部電話,靈機一動,何不讓電話當橋梁?在哪期節(jié)目里作者用電話和遠在內地的紡織女工進行了連線采訪達到了很好的效果。而要做到在出境時自然親和,把更多的信息給受眾,就必須能夠通過自身的服飾打扮、儀態(tài)表情、行為舉止等方面和采訪中恰當的問題選擇,語氣語態(tài)向對方傳達友好親切的第一印象。比如,同貧困地區(qū)的農民接觸,如果出境主持人百般顧忌,說話居高臨下,對方必然毫無好感。如果主持人大方得體,對待農民親切熱情,對方自然愿意回答提問;同開放地區(qū)的上層人物接觸,如果出境主持人衣冠不整,舉止粗俗,也難免被人小看。同時,采訪時的氣氛是否和諧合作,也同樣對營造“認同效應”關系極大。因此,采訪開始前往往要有點“跑題”的談話。可以從采訪對象的生活、興趣愛好、專業(yè)特長等方面入手,提出幾個輕松又討巧的問題激發(fā)對方的回答興趣,從而通過幾分鐘的題外閑聊,拉進雙方距離,這樣,再進入正題就相當順利了。
在采訪活動中,主持人能否始終保持主導地位,使采訪活動按照預期的方向發(fā)展,這是采訪成敗的關鍵。要保持主導地位,第一要善于運用語言提問引導,善于提問。訪問藝術要解決的基本問題,首先是使訪問對象樂于開口說話,其次是使之能說清楚事情的真相和說出事情的要害。整個訪問活動,都是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進行的,提問是問與答,這對矛盾的主要方面起著導向的作用。訪問活動朝哪個方向發(fā)展,能否取得成功,都取決于主持人如何提出問題,問題問得如何。前者顧名思義,對主持人選擇準備的問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準備的問題必須前后連貫,富有邏輯,且緊扣主題,有利于挖掘所需的新聞價值。而后者雖然不如前者那樣直截了當,但卻有著前者不可比擬的暗示、感染、激勵、驅動的作用,它往往會形成一種十分重要的心理力量。在不自覺間引導采訪對象進入主持人設定的問答邏輯中,避免采訪對象不著邊際的胡亂回答。例如,當談話偏離采訪要求時,現(xiàn)場主持人可以通過自身的非語言符號,譬如淡化專致的神情、移開凝視的目光、放下正在紀錄的筆等等,適當提醒和暗示對方。這樣使對方有所領會時,再通過語言轉移話題,就會顯得較為自然,對方在心理上也容易跟上。第二還必須善于運用種種非語言的手段。
采訪前要做好準備工作:一種是經常性準備工作,一種是臨時性準備式作。經常性準備工作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理論政策上的準備。要到少數民族地區(qū)采訪,就要熟悉黨的民族政策及當地的風俗習慣等等。例如:2003年巴楚-伽師大地震后,有記者到受災地區(qū)采訪,看到災民的情況很不好,就把隨身帶來的食物分給災民,不曾想災民沒有接受反而和他們疏遠了距離。這就說明平時沒有仔細的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安涣私庹撸稍L報道往往缺少針對性。輕則不痛不癢,重則鬧笑話甚至出大錯?!背鼍持鞒秩似綍r要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地方政策不斷學習、領會,才不致在采訪活動中迷失方向。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等少數民族,因其經濟生活類型的不同,風俗習慣也不盡相同。維吾爾族以農業(yè)為主,哈薩克族以牧業(yè)為主。這種準備要靠經常的學習和積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二是資料上的準備。你是搞哪一方面的現(xiàn)場報道,就要有哪一方面的資料積累。這樣,一旦有了新聞線索,就能夠迅速判斷這一線索的新聞價值如何,有了資料積累,還可避免報道失實。臨時性準備工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確實報道目的;二是設計報道方案,包括選擇采訪對象、確定采訪方式、方法,擬定向采訪對象提出的問題等等;三是做好一些技術性的準備工作。如幫助攝像記者檢查攝像器材、外接話筒、尤其不要忘了帶話筒的防風罩。準備工作做得好,可以提高采訪效率。
總之,成功的外景主持人會為節(jié)目錦上添花,并成為整個節(jié)目的“靈魂”。其中所要用到的一些技巧,是要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摸索才能掌握的。只有善于總結,勤于積累,根據不同情況靈活應用各種現(xiàn)場出境的主持技巧,才能出色完成采訪任務?,F(xiàn)場主持人出境是主持人置身事件性新聞的現(xiàn)場環(huán)境中,伴隨事態(tài)的發(fā)展進程同步進行,邊觀察、邊敘述、邊提問、邊傾聽的采訪方式。在現(xiàn)場出境采訪中,主持人的表情與觀眾的感受是同步的,情緒隨著事件現(xiàn)場的時空變化而起伏跌蕩。主持人的言行舉止操縱和影響著觀眾,調動著觀眾的情緒。
作為節(jié)目的“靈魂”,現(xiàn)場出境主持人應精神飽滿、內心保持倚馬可待的狀態(tài),沉著地應付采訪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變化。主持人在采訪全過程中,如果保持飽滿的情緒、專注的神情、全身心投入的態(tài)度,便有利于調動采訪對象的積極心理,使其始終保持昂揚的談話興致。當談話對路時,不論主持人是否同意對方的具體觀點,都應通過會意地點頭、適當的“嗯嗯”應答聲、或在筆記本上摘要而記的行動,給對方以肯定和鼓勵。如果對方在不經意中吐露了某種隱私或對自身不利的情況,主持人應該保持若無其事的神態(tài),以免對方感到后悔、尷尬而影響后續(xù)的談話。
主持人現(xiàn)場采訪是人與人交流的過程,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再多的技巧也比不上新聞工作者自身的真誠與熱情所能帶來的成功效果。面對采訪者,只有主持人本身抱有正確真誠的態(tài)度,才能感染對方,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訪。在今后的新聞工作中,希望新聞工作者一定要牢記這一點,并隨著現(xiàn)場采訪次數的增多,實際經驗的豐富,結合實際情況,總結出更多,更豐富的采訪技巧。
[1]丹尼斯·麥奎爾.受眾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黃煒.新聞采訪寫作.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3]束迪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教程.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4]葉子,趙淑萍.電視采訪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5]葉子.電視新聞節(jié)目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