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琵琶是中國傳統(tǒng)樂器之一,其極具辨識度的音色,使其在眾多樂器中永葆魅力,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深受廣大的喜愛人民的喜愛,有其獨特的地位。古往今來,吟詠琵琶的詩詞俯拾即是,琵琶曲目也多如牛毛,這與琵琶本身蘊含的人文精神密不可分。本文首先簡單闡述了琵琶音樂中的審美特征,然后從琵琶音樂中的歷史文化情結、對人的關注以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等方面探討琵琶音樂中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琵琶音樂 文化 和諧 人文精神
一、琵琶音樂中的審美特征
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歷史文化中,自古就有“雅樂”和“俗樂”之分,雅樂就是指以文人士大夫等知識階層為代表,講究“清微淡遠”的音樂風格,追求“中和之美”;而俗樂指的是以普通勞動群眾為代表,追求音樂的質樸,直抒胸臆。琵琶音樂不僅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愛,也受到廣大庶民百姓的歡迎,真正做到雅俗共賞。
(一)追求質樸之美的俗樂的審美特征
琵琶音樂具有俗樂的特征,主要是因為琵琶音樂本身離不開民間音樂以及民間藝人。民間音樂是由于琵琶常常為民歌、歌舞、說唱、戲曲等伴奏,因此,琵琶的很多曲目來源于民間聲樂的曲牌。如《思春》、《鳳求凰》等。當然,也有很多曲目在充分發(fā)揮琵琶的音韻特色之后,逐漸演變成為琵琶曲。比如《昭君出塞》、《蝶戀花》等。民間音樂為琵琶音樂提供了很多素材,同時民間藝人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我們比較熟知的有曹東扶、白鳳巖等。他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追求“質樸之美”的審美特征,在琵琶音樂的結構、節(jié)奏旋律、音調等方面都力求簡單樸素。
(二)追求中和之美的雅樂的審美特征
琵琶音樂中包含的雅樂的審美特征,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人常常用“琴棋書畫”的方式自我熏陶,自我完善。其中,琵琶就是琴的一種。文人對琵琶音樂所起到的突出貢獻就是對傳統(tǒng)的琵琶曲譜的整理和傳抄,并進行適當創(chuàng)作使琵琶琴譜能夠流傳下來?,F(xiàn)在能看到的大多是清代的抄寫譜,比較著名的有《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zhèn)鳌贰ⅰ稐钫x琵琶譜》等。文人一般都愛好高雅,在對樂曲進行加工改編的時候往往都在內容、標題甚至樂曲上進行改動,使其更古典優(yōu)雅。如李芳園將《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改名為《潯陽琵琶》,且把每段都附上文雅的小標題,也把旋律改得更嫻靜幽雅。
二、琵琶音樂中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含義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具體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的高度重視,其核心是以人文本,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
(二)琵琶音樂中的人文精神
琵琶音樂中所體現(xiàn)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有深厚的歷史情結、關注人的情感以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等三個方面。
首先講到琵琶音樂中的歷史文化情結??v觀琵琶音樂曲目,就可以看出很多曲目都是根據(jù)歷史史實改編創(chuàng)作的,十分具有史學價值。比較有名的就是以楚漢相爭為題材的琵琶曲——《十面埋伏》。這兩首琵琶曲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項羽和劉邦垓下之戰(zhàn)的場景。《十面埋伏》主要描寫的是劉邦聽取韓信的建議,使用“十面埋伏”的手法,與項羽在垓下決戰(zhàn),并取得勝利。整個琵琶曲包括列營、點將、排陣、走隊、埋伏、九里山大戰(zhàn)、項王敗陣、烏江自刎、得勝回營等主要段落。明朝的王猷定在《四照堂集·湯琵琶傳》里這樣寫到:“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愿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揉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睆耐蹰喽ǖ拿鑼懼锌梢钥闯觯@段十面埋伏通過琵琶曲的運用,再現(xiàn)當時楚漢之爭的激烈程度,讓人們能在這首琵琶曲中有比較深切的感受。
然后講琵琶音樂中體現(xiàn)出的對人物情感的關注。以《塞上曲》為例。塞上曲是表現(xiàn)昭君出塞的琵琶音樂,是由思春、昭君怨、棄顏回、傍妝臺、訴怨等五個部分組成,集中表現(xiàn)昭君背負國家使命遠嫁他鄉(xiāng),對家鄉(xiāng)哀切的思念。整個曲子哀切婉轉,將昭君不與人說的思鄉(xiāng)之情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通過進一步的體會,我們也可以看出整個曲子除了營造出一種哀怨的情緒之外,還有時而開朗、時而抑郁的感情基調,哀怨中不乏激憤的感情,憂傷中也有對國家的思念。這樣就為我們,實實在在地表現(xiàn)了王昭君的心理活動,塑造了一個飽滿的王昭君的形象。
最后講到琵琶音樂中所體現(xiàn)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琵琶音樂中,關于和、歌頌自然美景的曲目舉不勝數(shù),如《海青拿天鵝》、《月兒高》、《陽春白雪》、《夕陽簫鼓》等。《月兒高》是一首比較著名的傳統(tǒng)的琵琶問文曲。這首曲子有十二個段落,分別是海濤冰輪、江樓望月、海嶠躊躇、銀蟾吐彩、風露滿天、素鵝旖旎、皓魄當空、瓊樓一片、銀河橫渡、玉宇千層、蟾光炯炯和玉兔西沉。這首曲子用柔婉的曲調描繪了月亮東升西落過程中大自然光與影的轉變,明與暗的交替,還有很多自然景物的恬靜與優(yōu)雅,還把人們的思緒帶到月亮上,仿佛能看到廣寒宮玉兔搗藥的場景。整個曲子節(jié)奏舒緩,抒情性極強,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的喜愛,對祖國的熱愛?!蛾柎喊籽肥歉鶕?jù)《鞠士林琵琶譜》中的某些樂曲整理改編而成的,全曲包括春景陽和、錦園小憩、遍地開花、獨占鰲頭、一輪明月等段落,其曲調活潑歡快,通過流暢的旋律以及精湛的演奏技巧,演奏出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朝氣蓬勃的場景,讓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旺盛的生命力,抒發(fā)對自然的喜愛,對生活的熱愛?!睹坊ú佟芬彩菍懽匀痪拔锏拿ㄟ^梅花不畏嚴寒,傲雪開放的描繪,贊美了梅花高尚純潔的情操,表達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曲有五個部分,釀雪爭春、臨風妍笑、點水流香、連珠破萼和萬花競放。第一部分,以舒緩的節(jié)奏為主,描繪了梅花傲雪。第二段,節(jié)奏由慢轉快,描寫梅花迎風綻放的樣子,仿佛在對著風兒微笑,表達了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第三部分,節(jié)奏保持較快,旋律更加輕快,描寫春天來臨,冰雪消融,人們心情變得舒暢。第四部分,旋律更加輕松活潑,表達人們面對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大自然由衷的欣喜。最后一部分,通過描寫萬花競放的景色,表達人們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秦瑞瑩.論琵琶音樂的文化意境[J].音樂天地,2013,(12).
[2]王雅.琵琶彈挑之我見[J].藝術科技,2013,(06).
[3]龔瑛.和而不同,不同而和——從琵琶演奏看江南絲竹的“中和之美”[J].音樂創(chuàng)作,2014,(01).
[4]中央音樂學院民族系編.民族樂器傳統(tǒng)獨奏選集——琵琶專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