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書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而且方式方法之間互相聯(lián)系,各有特色,教師要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因此采取有效方法來進行“讀”的訓練,提高“讀”的能力,筆者從三個方面對語文教學中“讀”的訓練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讀的訓練 語文教學 提高 鼓勵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9-0102-01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笨梢娮x書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巨大的作用,讀書不僅是學生認識字的重要途徑,更是學生理解字、詞、句、篇的深刻內涵的有效手段,通過讀可以提高聽、說、寫的能力,也可以通過讀對字、詞、句的理解產生質疑,在質疑中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從而提高語文學習質量。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讀”的訓練呢?筆者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一 指導學生把握讀書的技巧和規(guī)律,提高讀書的能力
讀書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一般歸納為:朗讀、默讀、泛讀、領讀、自由讀、分角色讀等,這幾種讀書方式互相聯(lián)系,又各有側重、各有特色。教師在教學中因文而定、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握讀書的技巧和規(guī)律,對低年級學生要引導他們根據(jù)不同的標點符號,讀出不同的停頓時間和語氣。同時根據(jù)所讀的內容,指導學生認識陳述句、感嘆句、疑問句,讓他們掌握不同語氣的讀法。對高年級學生引導他們在鞏固朗讀語氣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指導學生讀出重音,讀出不同角色的語調和語速,學會邊默讀、邊思考、邊理解的能力,充分了解詞與句、句語句、句與段、段與段、段與篇之間的聯(lián)系,學會掌握內容和中心思想的方法。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要給學生范讀,然后再讓學生仿讀,在反復朗讀中,引導學生掌握讀書的技巧和規(guī)律,讓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內容的深刻內涵,提高讀書的效果。
二 在授課中要盡量讓學生多讀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從中可知讀的作用如此重要。因此老師要讓學生多讀課文,只有多讀,才能增強記憶,才能把知識轉化為技能。語文不讓學生多讀,就像數(shù)學不講例題一樣,學生無法潛移默化地掌握,因此語文教師在授課中安排一定時間讓學生讀課文、讀范文,盡量讓學生多讀,在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情感,悟出讀書技能。因為知識可以通過傳播而獲得,但技能的掌握卻不能單靠傳授,而主要靠平時的訓練,讀屬于技能的范疇,所以讀的能力只有在訓練中才能提高,像小孩學走路一樣,反復地進行訓練,孩子才能掌握走路的姿勢和平衡方法。
凡是教材上的課文都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讀出思想,感悟思想內容,使書面上靜態(tài)的語言活起來,使學生頭腦中形成思維動態(tài)表象,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為自己的表述和寫作積極素材,積累多了,語言表達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說話時就會順口、流利,在寫作文時才能下筆成文,寫出的文章才會有聲有色。凡是教材上要求背誦的段落或語句,應該要求學生熟讀成誦、爛熟于心,并要求按時完成,凡是在教材上要求復述的語文內容,應按一定的要求進行定時復述,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轉化為技能的機會。在讀書的活動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積極寬松的活躍課堂氛圍,真誠地鼓勵和表揚學生,鼓勵每個學生暢所欲言,讓每個學生品味導讀、仿讀、自讀的甘甜。當然,對那些“想領悟而領悟不到,雖經(jīng)研究而研究不出結論來”的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做必要的指導,要加以補充,誘導他們總結歸納,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要用平等的態(tài)度和親切的微笑去真誠地點撥或誘發(fā)學生,喚起學生強烈的讀書興趣,激起從“要我讀到我要讀”的強烈愿望。
三 鼓勵學生抓住課余時間主動讀
美國哲學家培根有這樣一句名言,“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边@句話把書對人的影響力、對人的心靈塑造說得既深刻又形象,從而可知對一個正在形成思想、品格、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生來說,讀書的作用極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轉變思想,從內心深處由要我讀轉變?yōu)槲乙e極地讀,從我要讀轉變?yōu)槲蚁矚g讀,從我喜歡讀轉變?yōu)槲乙谜_的方法讀,從我會讀轉變?yōu)槲夷茏x懂書。課余讀書是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語文課外活動,是課內閱讀教學的延伸、拓寬和深化,因此教師除了憑借教材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訓學生讀書的能力外,還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主動地對課內知識進行復讀、對課外書籍進行大量閱讀。同時,教師還要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引導學生把課內學到的讀書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多動腦思考問題,多動筆摘錄有關字、詞和佳句,勤動手查字典和詞典,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字、豐富詞匯、掌握名言名句,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