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明
在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下,出口加工業(yè)、建筑業(yè)、制造業(yè)等傳統用工比較集中的行業(yè),短期內面臨著訂單減少、出口受阻的問題,企業(yè)用工數量減少。同時,隨著市場的需求,企業(yè)加大技改力度,進行產業(yè)轉型升級,這就對求職者的技能要求進一步提高,企業(yè)為了降低用工成本,會選用專業(yè)對口的熟練工,這就給農民工的就業(yè)帶來了更多困難。
近年來,隨著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改革的深入,小城鎮(zhèn)建設有序推進,進城務工人員呈上升趨勢。然而,在不少勞動力用工市場,盡管招聘場面人潮洶涌,企業(yè)也提供較多的技術崗位,但真正達成用工協議的卻寥寥無幾。究其原因,一是部分農民工沒有經過專業(yè)技能培訓,缺少技術特長。二是“技”不對接,企業(yè)提供的崗位不少是新型的,沒有經過培訓的人難以勝任;部分求職者雖然在發(fā)達地區(qū)工作過,但他們擁有的技術暫時還沒有企業(yè)能提供崗位。
由此,要解決好農民工的就業(yè)問題,只有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使農民工掌握一種或多種技能,才能促進農民工更好地轉移。
一、目前農民工轉移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參加培訓的熱情。
目前不少外出務工人員都是通過親戚、朋友介紹的,流動性較大,外出打工沒有明確目標,不知該不該學、學什么、學了有什么用。另外,當前高校大學生就業(yè)難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的熱情,在部分人心中形成了“學而無用論”,因而對參加培訓失去信心?!岸嗟貌蝗绗F得,現得不如就得”的觀念深入人心,致使大多數農民工只注重眼前利益,對自身發(fā)展缺乏長遠考慮。很多人在推薦就業(yè)時最關心的是月工資,對企業(yè)管理、知名度、發(fā)展規(guī)劃漠不關心,更沒有考慮自己今后的發(fā)展,只關心工作強度,不注重工種的技術含量。
2.培訓安排不合理。
培訓課程的設置不符合農民工就業(yè)的實際需要,沒有與企業(yè)的實際需求對接,導致培訓后的學員不能立即走上工作崗位。雖然不少農民工有著參加培訓的愿望,但由于他們承擔著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即使有心參加培訓,也很難有時間堅持學習,從而達不到培訓期望的結果。
3.培訓設施不全,師資水平亟待提高。
不少學員最信賴“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方式,對課堂教學式培訓不信任也不適應。由于目前開設的培訓課程多以講授為主,缺少“手把手”的教學和邊學邊練,學?!半p師型”老師較缺乏,教師技術應用能力不高,甚至有些外出務工時間較長的學員的操作水平比授課教師還高,這就導致學員對能否學到一技之長產生懷疑和顧慮。
4.用工單位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農民工培訓問題上不愿有較多投資。
一些企業(yè)以農民工缺乏穩(wěn)定性為由,拒絕對其實施培訓,導致一些農民工雖打工數年,但在職業(yè)技能方面并無長進。一遇到企業(yè)結構調整或技術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出現一邊大批農民工進城找不到工作,一邊用工單位發(fā)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難題。
二、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全面提高農民工的技術能力
農民工培訓是我國今后教育的一個新增長點,國家正在構建農民工培訓體系,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逐步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學化、規(guī)范化,另一方面不斷探索農民工培訓的特色之路。如何改變當前農民工培訓的冷狀況,讓農民工培訓工作走上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是一個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課題。筆者根據工作實踐,特提出如下對策:
1.實行校企對接,疏通培訓出口。
(1)開展訂單培訓。
所謂訂單培訓,就是先拿“訂單”,再招學員,然后輸送給用人單位。“訂單”培訓堅持以需定訓,積極與企業(yè)“聯姻”,做到有的放矢,不搞“無米之炊”。按用工單位“訂單”進行的培訓,培訓的學員全部能得到就業(yè)安置,成了“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到了企業(yè)后能立即上崗操作,給企業(yè)減輕了培訓壓力。
(2)開展定向培訓。
所謂訂向培訓,就是按照城市勞務市場需求的崗位、數量和職業(yè)技能要求確定培訓方向和重點,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搞好“定向培訓”,要做到“有選擇培訓、有重點培訓、有目的培訓”、“有選擇輸出、有重點輸出、有目的輸出”。一方面要和政府有關部門、行業(yè)協會合作,舉辦針對行業(yè)特點的專業(yè)技能培訓,另一方面要與勞務人才市場合作,把培訓和向用人單位推薦農民工有機結合起來。
(3)實用化辦學。
在教學培訓過程中,緊密聯系市場需求,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不脫離教材,始終本著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因人施教、通俗易懂的原則。擺脫程式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少講空洞的理論,少占用工作時間,多從實踐著手教學,多開展一些短平快的培訓項目,使農民工培訓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2.積極鼓勵引導,整合培訓資源。
培訓是一個動態(tài)進程,鼓勵引導是推動培訓的重要杠桿。它有利于統一認識和提高認識水平,有利于贏得社會各界更高程度的重視和支持,還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宣傳培訓政策,使廣大農民工獲取信息、轉變觀念,認識到參加技能培訓的重要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熱情地參與”,變“要他學”為“他要學”。
(1)整合教師資源,提升師資水平。
培訓學校按照專兼結合、以兼為主的原則,優(yōu)化教師結構,建設一支既有廣泛開放性又相對穩(wěn)定的高水平培訓者隊伍。首先是充分發(fā)揮各校骨干教師的作用,通過“傳、幫、帶”指導青年教師成長。其次是借用校外培訓資源,將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請進校門,進行指導性培訓。
(2)整合教材資源,提高培訓質量。
優(yōu)秀、適用的培訓教材是提高培訓質量的重要條件。開發(fā)培訓課程、組織編寫培訓教材,是傳播正確教育觀念、先進技術的載體。首先,建立教材選用制度,組織專家和優(yōu)秀專業(yè)教師對培訓教材進行審定,有計劃地精選一些實用性培訓教材;其次,根據培訓任務的需要,積極開展教材研究,編寫和開發(fā)校本培訓教材,形成獨具學校培訓特色的教材體系。
(3)資源整合陣地資源,做到學訓結合。
培訓陣地是學校為學員提供實踐教學、保證學員掌握職業(yè)技能的基本場所,是教學與生產相結合的重要訓練載體,使學員走向企業(yè)的預備崗位。培訓學校按照“開放、聯合、共享、協作”的原則,建立起自我運作、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運行機制。注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在保證學員實訓的基礎上,承擔部分生產任務,開展生產性實訓,承擔企業(yè)生產經營、技術改造、創(chuàng)新及推廣等任務。逐步將實訓基地建設成為集開展應用項目研究、高新技術推廣、生產技術服務、科技咨詢和產品開發(fā)等服務于一體的企業(yè)職工培訓基地、農民培訓基地、市民培訓基地、產學研結合基地、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
3.聯系崗位實際,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
(1)落實因人施教,實行層次化辦學。
針對不同培訓對象實施“因人施教”策略。對于知識文化水平稍高的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難度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術工種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系統培訓。對于知識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數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有一定技術難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術工種和規(guī)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統培訓,使農民工由純體力型向體力技能型轉變。對于少數知識文化水平偏低、沒有穩(wěn)定收入的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難度不大、要求較低、容易操作的技術工種培訓。
(2)創(chuàng)新“四送”培訓,實行多樣化辦學。
對農民工的培訓應當根據農民工的工作特點,采用集中授課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可以把課堂開設在工地、車間,開展送培到村(組)、送培到廠(工地)、送培到居、送培到校的活動。在開課時間上,可采取脫產和業(yè)余相結合,節(jié)假日、休息日、八小時之外,只要有需要就開班開課。學制上可以采取系統培訓和一技一能的短訓或超短訓班結合的形式,使培訓成果一點一點積累。在教學手段上,采取傳統教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使農民工在業(yè)余時間能進行自主學習。在教學效果上做到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使農民工真正學到用得上的知識技能。
總之,農民工培訓工作意義重大,關乎社會的穩(wěn)定、進步和發(fā)展。農民工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不僅僅是培訓本身,更需全社會對農民工的真正關注,需要對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有更真實的了解。對農民工的培訓不能僅限于政府和企業(yè),還應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全社會形成合力構建農民工培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