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10-0019-04
邢晏春,1944年5月生于蘇州,1962年隨父親——蘇州評彈名家邢瑞庭學藝,1963年開始從事蘇州評彈工作,歷任評彈演員、教師、蘇州市文藝創(chuàng)作中心主任,悉心從事蘇州評彈音韻、語言的研究。現(xiàn)為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蘇州評話、蘇州彈詞)傳承人。
加快發(fā)展職業(yè)教育,構建現(xiàn)代職教體系,定位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改革職教課程與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思想、有創(chuàng)新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職教人需要走進社會,走進行業(yè)企業(yè),與行業(yè)企業(yè)一線大師對話,向大師取經(jīng),謀求職業(yè)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緊密對接,謀求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眾多“民間工藝大師”、“民間文化大師”對如何培養(yǎng)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最有發(fā)言權。從這些大師們身上既可以看到一名普通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為專家型人才甚至大師所需要的一個不斷學習、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漫長過程,又可探尋到一些用以指導職業(yè)教育改革,促進無數(sh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的共性規(guī)律。
大師是如何煉成的呢?我們懷著對大師們成功人生的無限崇敬和好奇,期待走進他們的高尚心靈。根據(jù)課題組的安排,我們的訪談、研究對象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蘇州評彈大師邢晏春。雖然對蘇州評彈界鼎鼎有名的“邢雙檔”早有耳聞,但直接接觸還源于對邢晏春老師的約談。為了提前將訪談提綱發(fā)給邢晏春老師,我們請他把郵箱發(fā)給我們。由于年事已高,加上身體不太好,他錯將郵箱的密碼當做郵箱號發(fā)給了我們。到了深夜11點鐘發(fā)現(xiàn)發(fā)錯了,趕緊重新發(fā)信息致歉、修改。當時我們被邢晏春老師如此真誠、嚴謹?shù)木袼騽印?/p>
帶著這份感動,我們在9月23日那個微雨的初秋清晨,在桂香彌漫的蘇州環(huán)秀山莊與邢晏春進行了一次親切的交談。年過古稀的邢晏春老師雖已滿頭華發(fā),且因疾病纏身臉色略顯蒼白,但難掩其濃郁的書卷氣,尤其是談到蘇州評彈時他眼睛里閃爍的光芒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這位評彈赤子對蘇州評彈血脈交融的情感與愛戀,而這種情感貫穿于他一生的職業(yè)生涯。
一、“因挫而堅”的評彈演員
談起“入行”,邢晏春老師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那就是家學淵源,因為邢晏春老師的父親,時稱“開篇大王”的邢瑞庭和姐姐邢雯芝是20世紀30年代的“響檔”。受到父親和姐姐的熏陶,邢晏春從小就喜歡評彈,為父親深感光榮,希望能“成為像父親一樣的人”。然而,真正對邢晏春老師產(chǎn)生觸動、讓他立志要唱好評彈還源于一次偶然的事件。
1962年,面臨高中畢業(yè)的邢晏春因為受到全國許多大學關閉(“大躍進”期間不具備辦學條件而開設的大學)而導致大學生回高中重讀的沖擊,決定放棄考大學,與妹妹邢晏芝一起跟隨父親跑碼頭學說書。當時,父親在浙江省曲藝團,恰逢團里放假,一位平時與邢晏春要好的學員便約邢晏春一起到西湖游玩。那位學員與師父同住一個房間,師父放假要回蘇州,卻把鑰匙忘在了房間里。因為找不到徒弟,師父只能從門上面的氣窗爬進房間開門拿行李。師父很胖,爬氣窗很吃力,因此非常生氣,找團長告狀。團長狠狠地批評了那位學員,并命令學員:“不許跟邢晏春一起玩!”剛好此話被邢晏春在門口聽到,年少氣盛的邢晏春于是跑進去質問團長:“為什么不許他跟我一起玩?”團長的一句話深深地刺激了邢晏春:“因為你是社會青年!”
當時社會上有三種人被人看不起:流氓阿飛、華僑和社會青年。所謂“社會青年”就是書念完了沒有工作,蹲在家里被人看不起的人。邢晏春非常氣惱,當“社會青年”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時世所迫。這一“事件”刺激邢晏春下定決心、堅定信念:一定要盡快學好評彈,找到愿意接納自己的團體。
帶著這份決心,邢晏春開始了沒日沒夜的“苦練”生涯: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吊嗓子,上午一個人練單檔書、“掌好舵”,下午和妹妹邢晏芝排雙檔書,吃了晚飯后聽夜場書,夜場聽完了回家整理腳本,把書場里聽的書補充進去(因為以前的老先生都沒有劇本,只有唱詞,說的東西全靠耳口相傳),經(jīng)常寫到凌晨一兩點鐘,每天睡不到幾個小時。這樣艱苦的“魔鬼式”練習讓父親都感到心疼,父親說:“別天不亮就去喊嗓子,你們睡到自然醒,嗓子自然會好的?!?/p>
這樣勤奮苦練一年后,邢晏春與妹妹邢晏芝開始找團體,半年后好不容易憑著自己的實力進入了常州市評彈團?;貞浧疬@段“入行”經(jīng)歷,邢晏春老師充滿感慨地說,“學藝之人必須經(jīng)受挫折,受了挫折才能堅定自己的意志,堅定了意志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p>
如果說邢晏春是因為經(jīng)歷“挫折”而“堅定”地決心成為一名評彈演員的話,那么他對蘇州評彈的“摯愛”則源于他因“堅持”而產(chǎn)生的感情。
二、“因堅而愛”的評彈教師
邢晏春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他喜愛書籍、詩詞、繪畫、表演、樂器、寫作等等。堅定了演員道路的邢晏春,憑著廣泛的興趣基礎和出色的寫作功底,對傳統(tǒng)書目《楊乃武》《販馬記》等進行了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性的改編與傳承,不僅繼承了其父“什錦開篇”的說唱功力,更展示了其非凡的創(chuàng)作才華;妹妹也逐步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晏芝調”,得到了廣大聽眾的認可。他們帶著蘇州評彈先后出訪了香港、臺灣、新加坡、加拿大、美國等地區(qū)與國家,“邢雙檔”在業(yè)界聲名鵲起、風靡一時。
然而,與一般藝人不同的是,邢晏春和邢晏芝都不愿滿足于一時的風光,榮譽帶給他們的是對蘇州評彈藝術更深的熱愛和更強烈的責任感。要把蘇州評彈傳承下去,僅憑兩個人的力量太微薄了,他們必須收徒、傳承。但是傳統(tǒng)的“師帶徒”有很多弊端,如師父不會傾囊相授,真正優(yōu)秀的書目無法傳承下去;門戶之見很重,徒弟只能學師父的書,不能學別人的書,非常狹隘。經(jīng)歷過“文革”,從歌劇、舞劇、話劇、戲劇等姊妹藝術中受益頗多的邢氏兄妹,秉承著父親“轉益多師是汝師”的教導,決心在傳承的道路上也進行一次創(chuàng)新,這些恰巧與蘇州評彈學校的辦學宗旨不謀而合。蘇州評彈學校于1962年在陳云同志的倡導下建立,目的就是培養(yǎng)專業(yè)的、綜合藝術素養(yǎng)較高的評彈演員。學校沒有門戶之分,講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博采眾長,各流派之間可相互切磋、防止藝病,是一個較好的演、研結合的場所,吸引著江浙滬的藝術家們到校講學,邢晏春的父親和姐姐就曾代表浙江省曲藝團在蘇州評彈學校執(zhí)教。
基于“邢雙檔”與蘇州評彈學校共同的需求,1985年,邢晏春和邢晏芝從常州市評彈團調入蘇州評彈學校任教,開始了他們的演、教、研相結合的第二個職業(yè)生涯。
邢晏春沒有上過師范學校,但他對教育,特別是職業(yè)教育有獨到的理解?!皩W徒制與學校教學不是對立的,”邢晏春如是說,“他們是一種發(fā)展的關系,學校正是從師帶徒發(fā)展而來的,二者的中心都是教學。當然,學校的教學內(nèi)容更全面。”
訪問者:“請您談談現(xiàn)代‘藝徒制’對職業(yè)教育有什么啟發(fā)?”
邢晏春:“蘇州評彈學校應該有‘現(xiàn)代藝徒制’的色彩,要比傳統(tǒng)的‘師帶徒’規(guī)模更大、傳承更要創(chuàng)新,這也正是學校的優(yōu)勢,但是職業(yè)學校應該考慮市場的需求量,不能片面追求規(guī)模的擴大,而應在保證市場需求量的前提下重點提升教學質量?!?/p>
如何提升教學質量?邢晏春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實踐。首先,教師要注重“研究”?!澳闶莻€好演員,但不一定是個好老師”,邢晏春說,“你要告訴學生其然,還必須告訴其所以然?!眲偟皆u彈學校任教時,他虛心地從聽課、助教層層做起,逐漸積累經(jīng)驗;他特別注意理論研究,這對評彈演員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他曾親自到浙江余杭考察楊乃武與小白菜的遺跡,去北京故宮博物院查看楊乃武案的原始資料。他還編撰了大量校本教材,從音像錄制到編印腳本,他把大量的時間都放在了研究上?!坝醒芯?,才能在講臺上講得有底氣”,邢晏春說。在授課的同時,他仍然堅持演出?!拔疫x擇在人生的黃金時期而不是退休后到學校任教,對學生的好處就是我能給他們帶來最有時代感和時效感的市場信息。讓學生知道,現(xiàn)在的評彈有什么特點,該怎么發(fā)展。”其次,要激發(fā)學生的專業(yè)興趣?!皩W生不喜歡,再好的老師也沒用,”邢晏春說,“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多聽書、聽好書、聽趣書?!本褪钦f,先激發(fā)學生的專業(yè)興趣,然后再讓學生通過演出等專業(yè)實踐來鞏固、提升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才會樂于鉆研,主動學習,取得成績。
鑒于此,時任蘇州評彈學校教務處處長的邢晏春和蘇州評彈學校副校長的邢晏芝在周沛然校長的鼎力支持下大膽進行了教學改革,實現(xiàn)了兩項創(chuàng)新。一是開辦了全真式實驗演出團。模擬專業(yè)團體的運轉模式,設置了演員、編導、舞臺監(jiān)督、服裝道具管理、化妝、音響等多種實踐崗位,為學生提供全真式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表演力、創(chuàng)造力和組織力。由邢晏春創(chuàng)作、邢晏芝指導或帶領學生演繹的作品均獲得了驕人的成績。如《搬家樂》《百樣機》《迎親曲》《蘇州小娘唔》《姑蘇十二娘》《村里老太學電腦》《天下第一磚》等先后榮獲“文華獎”“牡丹獎”“蘆花獎”,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jié)金、銀、銅獎,蘇州市“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評彈表演唱《江南好風光》參加了世博會開幕式文藝表演,《蘇州美》登上了文化部主辦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二是以他們?nèi)脒x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蘇州評彈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契機,在五年級開辦“傳承班”,以專門培養(yǎng)研究型人才、傳承經(jīng)典流派和經(jīng)典書目為目標,先后傳承了經(jīng)典長篇《珍珠塔》《描金鳳》《玉蜻蜓》等。大批精英人才從傳承班走出,孫可等學生在校時已獲得全國評彈青年演員電視大賽新人獎,畢業(yè)后很快獲得國家級、省級評彈專業(yè)比賽優(yōu)秀獎項。傳承班的開設在全國藝術教育中屬于首創(chuàng),這種創(chuàng)新性特色辦學經(jīng)驗,引起了中央文化部的重視,被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列為試點,總結經(jīng)驗,向全國推廣。
在邢晏春“師研生鉆”的教學理念指導下,蘇州評彈學校先后培養(yǎng)出了以江蘇省曲協(xié)主席、蘇州評彈學?,F(xiàn)任副校長盛小云、施斌、吳靜、王池良等為代表的大批優(yōu)秀評彈演員。學校畢業(yè)生為江浙滬95%的評彈演員來源,使蘇州評彈學校成為名副其實的“評彈藝術的搖籃”(金庸題)。
從幼年對蘇州評彈的懵懂之情,到成為演員后的自豪之感,再到為人師而深研后的執(zhí)著之愛,邢晏春用他真誠的赤子之情成功地詮釋了“雙師型”教師和“學者型”演員的典范。在他的一生中,有兩件事他始終不曾放棄,那就是表演和研究。
三、“因愛而癡”的研究者
還是在蘇州評彈學校任教期間,邢晏春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隨著蘇州開放程度的擴大,由不少外地人構成的“新蘇州人”的數(shù)量逐漸超過了蘇州本地人,而蘇州評彈學校的招生對象中的新蘇州人也越來越多,他們說的蘇州話完全就是“洋涇浜”。再加上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不少蘇州本地人也說不出純正的蘇州話了,常常夾雜著一些普通話甚至外語。這讓身為“蘇州話正音”教師的邢晏春非常擔心,他擔心蘇州話因此而變味甚至消失,他更擔心這將會影響到蘇州評彈藝術的傳承發(fā)展。于是他萌生了編寫一本蘇州話語音詞典的想法,既是對原汁原味蘇州特色語言和詞匯的記錄,也給孩子們學蘇州話提供參考。由此,他開始了一段長達15年的坎坷歷程。
首先是注音方法的選擇。最初他選擇了傳統(tǒng)的反切法,即用兩個字來注另一個字的音,被切字的聲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韻母、聲調跟反切下字相同。但這種方法必須以能用蘇州話很標準地讀出反切字為前提,否則被切字的讀音不可能是蘇州語音。如“州”字,知歐切,用上海話就切成了蘇州話的“鉆”,顯然這種方法對外地人來說行不通。接著他又試著借用漢語拼音方案的聲母、韻母、聲調符號為蘇州話注音,但由于普通話的聲母、韻母、聲調遠遠少于蘇州話,無法表達出蘇州話的變調與轉腔,這種方法又告失敗。正當他苦思冥想不得其法時,他看到了李榮先生主編的以國際音標注音的《蘇州話方言詞典》,既容易學習,又能表達出蘇州話的腔調特色,唯一的困難是高中畢業(yè)的他對國際音標知之不多。于是,他開始潛心學習國際音標,并試著用國際音標編撰了《吳語正音聲母視讀》《吳語正音韻母視讀》等校本教材,在教授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讓邢晏春非常振奮,于是他堅定了以國際音標標注他的蘇州話詞典的想法,身邊常備一個本子,學校、書場、菜場、茶館、聚會等各個場所,隨時隨地想到、聽到就記錄,甚至半夜夢見一個字,他也會馬上翻身起床記錄下來,每天晚上再把這些字謄寫到稿紙上去。10余年時間過去,他的書稿已堆滿了半個房間。于是他又計劃著找出版社將這些書稿出版成書。但是,當時的出版社都還沒有國際拼音的排版軟件,雖然時任蘇州評彈學校校長的周沛然發(fā)動學校師生一起幫忙用電腦輸入文稿,但同樣因為以貼圖的方式粘貼的國際音標不符合出版社的排版要求而被拒之門外。此時,藝人的堅韌、師者的執(zhí)著再次鼓舞邢晏春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多方奔走,經(jīng)過與出版社的多次協(xié)商,2014年8月13日,《邢晏春蘇州話語音詞典》在蘇州市圖書館舉行首發(fā)儀式。歷時15年、經(jīng)過6次修改、6次校對,近140萬字的《邢晏春蘇州話語音詞典》終于大功告成。
訪問者:“請您談談,面對這些挫折時您是怎么堅持下來的?”
邢晏春:“癡迷了,所以我沒有挫折感,我也沒有遭遇高原現(xiàn)象。”
一個“癡”字,道出了他對蘇州評彈的摯愛和蘇州文化的深厚情感。邢晏春的一生雖然經(jīng)歷了藝人、教師、研究者的職業(yè)角色轉變,但他始終沒有離開過評彈:從藝時他能夠創(chuàng)新傳承評彈,從教時他能夠鉆研發(fā)展評彈,被借調到蘇州市文藝創(chuàng)作中心時他更是專心創(chuàng)作評彈。正如陳云老首長題贈他的那首李白詩“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薄u彈早已如影隨形地融入了邢晏春的靈魂,跳躍在他的叮咚弦索上,永恒在他不老的藝術青春里。從這位評彈大師身上,我們發(fā)現(xiàn)了“堅韌”“熱愛”“執(zhí)著”對成就人才、對文化傳承、對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這也正是值得我們每一位職教人學習的品質。
(責任編輯: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