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教學一直以來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幾十年的教學流變,教學方法花樣別出,而以“三要素”為代表的教學內容,仍是小說教學的主線。“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成為小說教學不可或缺的主干環(huán)節(jié)。教者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會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情節(jié)的構成、環(huán)境的作用等幾個核心問題,而最終會指向主題的歸納與分析。最近的一次小說教學課給我?guī)砹艘恍┥钊氲陌l(fā)現與思考,關乎“人物”,關乎“主題”,亦關乎其他……
《祝福》(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是魯迅先生的一篇代表作。起初,我沿襲著常規(guī)教學思路,進行備課。教學流程主要包含如下幾個問題:
1.刻畫祥林嫂形象的方式。
2.祥林嫂為什么會死亡?
3.自殺還是他殺?兇手是誰?
4.小說的主旨是什么?
第一問主要是對小說人物形象的描繪方法進行探究;第二問主要是想讓學生通過探究祥林嫂死亡原因,進而熟悉文本內容;第三問為后面主旨的歸納與概括埋下伏筆;第四問涉及小說主題內容。這是我的備教理由與設計思路。然而,在課堂中,學生涌現出的“動態(tài)”思維卻給我提供了對上述教學設計的一些重視的契機與思惑的可能。下面是課堂的一個片段:
師:你們覺得祥林嫂是被誰殺死的?(大家各抒己見。)
生1:我覺得是魯四嬸。
師:為什么呢?能談點理由嗎?
生1:因為祥林嫂后來被魯四嬸看不起,文中提到“‘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薄八袷鞘芰伺诶铀频目s手,臉色同時變成灰黑……”
師:剛剛這位同學提到了兩個非常好的詞語,一個是“后來”,一個是“看不起”。首先我們來關注一下“后來”。既然是“后來”,也就是說明,以前,魯四嬸不是這樣看“祥林嫂”的,對吧?(生1點頭,眾生亦然)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好端端的一個“祥林嫂”,被魯四嬸看不起呢?(眾生雜語。)
生2:應該是再嫁。
師:(點頭)不錯。確實是這樣,那么,再嫁被魯四嬸看不起,說明魯四嬸的觀念思想中,哪些東西比較濃厚?
生:封建禮教。
師:對了。所以,有一些教參資料上說,祥林嫂是被封建禮教殺害的,可以說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詞匯“看不起”,“看不起”是一個口語色彩較濃厚的詞匯,如果我們用一個書面語詞來替換概括,你們覺得哪個詞匯比較合適呢?
生3:偏見。
生4:歧視。
師:對了,偏見、歧視都可以。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小說中除了魯四嬸歧視祥林嫂,對她有偏見外,還有哪些人在歧視祥林嫂呢?
生:魯四老爺、柳媽……還有一些沒有姓名的群眾……
師:不錯。確實,除了像魯四老爺這樣有一定地位、權勢的人之外,像柳媽這樣的人,地位是比較低下的。所以,你們覺得,殺死祥林嫂的,還有誰——
生5:下層民眾。(眾生鼓掌。)
師:所以,這篇文章的主旨,應該是比較清晰了吧?請一位同學總結一下。
生6:這篇文章通過記敘祥林嫂悲劇的一生,對封建禮教的殘忍與民眾的麻木,進行了深刻地批判。
生7:老師,這里我有一個問題,文中除了寫了魯四老爺、魯四嬸、柳媽等人之外,開篇還提到了一個人物“我”,不知,魯迅先生設置“我”這樣一個形象,有何用意呢?(教室一片沉寂。)
上面片段,是以“沉寂”告終。當下主流的《祝?!方虒W設計中,幾乎沒有涉及到關于“我”的討論與研究。但職業(yè)的敏銳告訴我,魯迅先生用了大量的筆墨聚焦在“我”的身上,是不會毫無緣由的。又過幾日,筆者有幸翻閱到浙江慈溪中學孫文輝老師所撰的《從敘事心理看〈祝福〉的批判指向》一文,其中恰巧對“我”的形象進行了深刻的解讀與定位?,F摘錄部分語句:
“隨著‘我’的敘事心理的逐漸豐富化,小說原來單一的批判指向就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復雜化和曖昧化……又是一個‘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如果說第一個‘決計’只表明‘我’的排拒心態(tài),那么這一個‘決計’已經充分暴露了‘我’的焦慮感。從文本的敘述傾向看,這種焦慮感不僅來自‘我’與魯鎮(zhèn)的觀念沖突,更來自祥林嫂的問題給‘我’造成的精神壓力。也就是說,作為啟蒙知識分子的‘我’并不能解決群眾切身的精神問題,甚至只能落荒而逃,而這跟‘我’的啟蒙預設無疑構成了極大的反諷。于是,小說的批判鋒芒在指向封建腐朽文化象征的魯鎮(zhèn)的同時,也極富意味地指向了作為啟蒙知識分子的‘我’?!?/p>
顯然,細細品味上述語段,我們不難看出“我”的重大意義與價值。實際上,孫文輝老師全文的幾個核心詞“隔膜與焦慮”“惶恐與負疚”“安然與憂憤”,已然條理明晰地為我們勾勒出“我”的大致形象了。在后面的一節(jié)語文課中,筆者針對上次關乎“我”的課堂疑竇,給學生們布置了一個小作業(yè):“圍繞‘隔膜’‘惶恐’‘安然’等關鍵詞,在文中尋覓與‘我’有關的句子”。下面是那次作業(yè)的一些具體呈現:
隔膜:
(1)他比先前并沒有什么大改變,單是老了些。
(2)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
惶恐:
(1)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釘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2)我很吃驚,只得支梧著。
(3)我即刻膽怯起來了,便想全翻過先前的話來。
安然:
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zhèn)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顯然,通過對“我”的深度研探,《祝福》一文的旨歸便不再那么單一與膚淺。正如孫文輝老師所言:“在這里,我們更加明顯地看到,祥林嫂的故事已經被‘我’的故事所包圍,祥林嫂故事固有的禮教批判指向在‘我’的憂憤與彷徨情緒籠罩下變得不那么突出了。相反,‘我’對自己的啟蒙身份和啟蒙自身的質疑成了小說批判的焦點。這個批判指向的轉移,充分顯示了魯迅小說敘述的復雜性和魯迅思考的深刻性……由此,我們也很容易明白,魯迅為什么會把一個看似極其客觀的反禮教小說,放在以‘彷徨’為題的小說集里了?!庇纱硕鴣恚蹲8!吩谂蟹饨ǘY教的背后,實際上,還有對“啟蒙”的一種深度思索與彰示。只是,我們習慣于表層的宏大與明兀,而沒有調動智慧去認真品味背里的玄妙罷了。
課罷,我深深地感謝那位提出問題的學生。因為,疑問,特別是動態(tài)型的疑問,在語文課堂上,具有著無可替代的寶貴。同時,這也是促使我更深入地思索:小說教學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固然重要,然而,有時對“邊緣人物”的研探,或許更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發(fā)與生動的靈光。
這節(jié)課,關乎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主題”,似乎,細細品來,卻又遠遠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