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文化大革命最后的那一年上的小學,由于學校校舍緊張,我們班級的教室是學校一個破舊的倉庫,是用垡頭子壘的,采光透氣性都非常好,墻上有的大窟窿幾乎能鉆進一個孩子,抬頭還能看見些許藍天?,F(xiàn)在想來,那間教室要是按現(xiàn)在的危房等級劃分標準,絕對能算得上是“Z”級危房了。夏天咋都好說,為了冬天防寒,每年秋天,老師就領(lǐng)著我們這群毛孩子和泥,由于缺少工具(其實就是有工具我們也不怎么會用),大家就用手抹墻。經(jīng)過一整天的忙活,教室里里外外的墻壁上布滿了我們大大小小的手指印。
冬天一到,教室中間搭一個大磚爐子,沒有煙囪,就把爐筒子直接從窗戶上穿出去,燒的是生產(chǎn)隊給送來的苞米瓤子,由于苞米瓤子不禁燒,需要一個人每隔三五分鐘就往爐子里添一大土籃子,這個人被我們尊稱為“爐倌”。即便這樣,教室里仍然是冷得如同冰窖一般,泥土地上老早就裂開一道道大口子,就像我們開裂的腳后跟。那時候的我們穿得少,每人基本上就是棉襖棉褲,外面沒有外套,里面沒有內(nèi)衣。在這樣的屋子里,坐著一動不動地安心聽一節(jié)課是基本堅持不住的。尤其是腳最不爭氣,一會兒就凍得疼痛難忍,貓咬一般。老師往往每講十幾分鐘,就對我們大喊一聲“跺腳”,我們就拼命的跺起腳來,聲音大得震下了房梁上的灰塵,和地上被跺起的灰塵形成了一片濃濃的灰陣,嗆得我們咳嗽、打噴嚏不止。幾分鐘后,腳開始有了暖意,跺腳聲也漸漸停止,但咳嗽和打噴嚏的聲音還是此起彼伏好一陣子。課間十分鐘最是熱鬧,為了暖和,男同學最常做的游戲就是“擠油”,找一個朝向太陽的墻根,隨便靠著墻站成一排,兩邊向中間使勁地擠,想盡辦法把靠近中間的人擠出去,占據(jù)他的位置,被擠出去的人就跑到邊上,再使勁往中間擠,把中間的人再擠出來,如此循環(huán)往復,擠個不停,身上也漸漸暖和。當然為了玩這一游戲付出的代價是叫泥墻磨破了本來就不怎么禁穿的棉襖,由此引來大人們的責罵,我們自己也常為此而懊惱不已,但一玩起來就忘記了一切。和男同學玩的游戲比起來,女同學常做的游戲就文雅了許多:兩個人一伙,面對面站好,用腳跳起來有節(jié)奏地踢對方的腳,邊踢邊跟著節(jié)奏唱:“小皮球,用腳踢,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現(xiàn)在想來,很有踢踏舞的味道。即便是這樣,我們的雙腳也不能逃脫得凍瘡的命運,大半個腳掌腫得像熟透了的西紅柿,一到開春,更是癢得鉆心,任你再剛強也忍受不了,這時的腳掌腫得更加紅亮了,自己的鞋根本就穿不上,只好穿著父母的鞋去上學。就是在這樣艱苦的學習環(huán)境里,同學們依然很努力地學習著。每個人都有著一個最樸素的心理:那就是如果不努力學習,都對不起自己遭的這份罪。我們那一屆學生考出了好幾位大學生,就是沒有考上大學的也都有一技之長,成了當?shù)仨懏敭數(shù)闹赂粠ь^人。
三十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的學生都能坐在寬敞明亮溫暖的教室里學習,穿著各式各樣的羽絨服、皮夾克,里面穿著各種名牌的保暖內(nèi)衣,腳上穿著保暖棉鞋,再也不需要用“跺腳”“擠油”來取暖了。我也有幸成為他們的老師,為了教育他們珍惜這么好的學習條件,努力學習,我在一次班會上講起了我上學時的情景:“親愛的同學們啊,請你們聽一聽你們的父輩們上學時的故事!你們只有用心去理解,體會這些故事,才會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