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luò)時代,世界其實也不平。例如父母和子女,在網(wǎng)上無法平。有一家媒體隨機(jī)采訪,“你是否加父母為微信好友,加為好友后你會不會拉黑”,結(jié)果60個樣本中,17位子女將父母加好友,14人將父母拉入黑名單。
60人中,只有3位父母真正成為子女的微信好友,比例僅為5%。加入好友而拉黑,不讓父母看到自己說了些什么,這是“禮貌性接納”,實質(zhì)還是拒絕。能看到子女朋友圈并經(jīng)?;拥闹挥?人,絕對的極個別。極個別,就是例外,就是不可復(fù)制,無須去研究“成功經(jīng)驗”了。
社交圈層就是人的社會皮膚,子女與父母各有自己的社交圈子,這是正常的事情。父母不會也不必對子女開放全部的社交圈子,子女也如是。微信朋友圈,就是朋友共享心情和經(jīng)歷的地方,父母大可不必進(jìn)入。
雖說父母可以像朋友一般交往,但朋友也是分類的,一個人與這一群朋友和那一群朋友分別交往,兩群朋友可能互不交叉。何況父母與子女的“朋友”,不過是貌似朋友而已。多數(shù)情況下,父母與子女的“朋友關(guān)系”,也就是父母真誠然而錯誤地認(rèn)為與子女成了朋友,或者僅僅用“我跟兒子是朋友”來表明自己的“新式家庭”。至于子女,大多也就禮貌性地認(rèn)可跟你朋友關(guān)系的存在吧!就像禮貌性地加上微信好友一樣,朋友還是父母,他們不會糊涂的。
“我多想成為我兒子的微信好友啊”,這是一些父母的心聲,但基本上不會有子女呼喚“多想成為父母的微信好友”。這不只體現(xiàn)了子女獨立性和父母不安感之間的不對等關(guān)系,還有現(xiàn)時代正加速朝向“后喻文化”發(fā)展、長輩越來越失去文化權(quán)威性的因素。在35歲等于“功能性老年”的時代,青年、子女變得更有文化引領(lǐng)性。
你為什么想成為兒子的微信好友?你是否想跟兒子的朋友一起熬夜、看球、喝酒、翹課,是否想跟兒子的朋友一起去求職、失敗、孟浪、青春感傷或荒唐,是否想跟兒子的朋友一起聊天、戀愛、想入非非,是否想跟兒子的朋友們坐在同一張咖啡桌上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話,是否想加入兒子所有的QQ群看他跟誰在暗送秋波、曖昧往來?這些你都不會,但為什么就希望成為兒子的微信好友?
父母與子女并非沒有交往的途徑。見面、電話、QQ聊天、電子郵件,無不可以,這樣一對一,沒有什么不好。但你不能希望加入子女的朋友圈,這不只是給子女不適應(yīng),而且讓子女的朋友們無法接受。大叔有大叔的圈子,大媽有大媽的圈子,沒有必要硬往年輕人的圈子里扎。雖然你好意無邊,但就是不行。這些不是因為子女“害怕受到束縛”,而是氣味不對,大家尷尬,你應(yīng)該打退堂鼓。父母不要太多介入子女的交往圈子,不要申請加入子女的微信好友,這應(yīng)該作為一個禮儀。如果子女邀請你成為微信好友,覺得這不影響他和他的朋友交往,可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