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從古至今都不僅僅是“吃飯問題”?!拔骞取弊鳛橹袊说闹魇骋呀?jīng)由來已久。從古代以來,人們都以“社稷”二字來代表國家。這二者當中的“社”字為土神,而“稷”就直接與食品相關。
那么,古人是如何保障食品安全的呢?古代食品保鮮和儲存技術不發(fā)達,大多數(shù)蔬菜、水果、鮮貨受到時令和地域的限制,流通不廣泛,利潤也有限,因此利用食品投機牟利的案件較少。
盡管如此,考慮到食品安全關系重大,國家仍然做出特別規(guī)定?!抖Y記》記載了周代對食品交易的規(guī)定,這大概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關于食品市場管理的記錄:“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鬻于市?!薄安粫r”是指未成熟,可見是為了防止引起不良后果,禁止未成熟的作物進入市場。為了杜絕因牟利而濫殺禽獸魚鱉,國家還規(guī)定,不在狩獵季節(jié)和狩獵范圍的禽獸魚鱉也不得在市場上出售。
到了唐代,國家杜絕有毒有害食品流通。根據(jù)《唐律疏議》,某種食物變質,已經(jīng)讓人受害,食品的所有者必須立即銷毀食品,否則要被仗打90下;不銷毀有害食品,送人或繼續(xù)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要被判處徒刑一年;如果這種食品致人死亡,食品所有者則要被判處絞刑。別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了本應被銷毀但未被銷毀的有害食品而造成死亡,食品所有者也要按過失殺人來處罰。
南宋經(jīng)濟繁榮,臨安有各種食品市場和行會:米市、肉市、菜市、鮮魚行、魚行、南豬行、北豬行、蟹行、青果團、柑子團、鱉團。一些投機分子仍常常使用“雞塞沙,鵝羊吹氣,魚肉注水”之類的伎倆牟取利潤。為了加強管理,宋代官府讓各類商人組成行會,商鋪、手工業(yè)和其他服務性行業(yè)的相關人員必須加入行會,并按行業(yè)登記在冊,否則不能從事該行業(yè)的經(jīng)營。商品的質量由各個行會把關,行會首領負責評定商品的成色和價格,充當本行會成員的擔保人。
除行會把關之外,法律也繼承了唐律的規(guī)定,對腐敗變質食品的銷售者給予嚴懲。但是,行會的監(jiān)管職能不全面,如小商販通常不加入行會,官府和行會對他們的控制有限。
民國時期管理食品安全的理念在當時也較為先進。民國時期因為推翻了帝制,而傳統(tǒng)文化中好的一面正在與外來文化相互磨合,漸漸呈現(xiàn)融合之勢,相互吸收與借鑒。自1928年之后,是所謂民國的“黃金十年”,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體制建立一日千里。最近媒體從成都挖掘出一份挺“古老”的文件,1932年頒布的《成都市公安局取締飲食店規(guī)則》,這份80年前頒布的文件包括從業(yè)人員不得罹患某些疾病而上崗,以及對于殿堂、飲水、溝渠方面的清潔要求,而且那時就規(guī)定不許使用色素之類的添加劑。要不是言辭饒有古風,估計直接拿到現(xiàn)在來應用的話,也并不遜色目前的管理條例。
(摘自云南教育出版社《大國食安》 編著:胡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