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林江
摘 要:作為國畫藝術的核心精神——水墨趣味,是學生不可回避的學習內容。那么如何讓學生體驗、表現(xiàn)水墨趣味,使學生國畫的水墨情趣更濃些呢?試圖從水墨趣味在國畫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如何引領學生探尋、表現(xiàn)水墨趣味,闡述個人之言。
關鍵詞:少兒;水墨畫;趣味
國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國畫藝術的核心精神——水墨趣味,則是學生不可不體驗的。那么,如何引領學生體驗、創(chuàng)造水墨之趣呢?
一、何為水墨趣味
作為一種國粹,水墨畫有其獨特的審美趣味:墨汁在清水里自由地滲透,變形,由密變稀,由深變淺,形成了變幻莫測的形象,你可以看到,有的像威猛的獅子抬頭張望,有的像快樂的孔雀翩翩起舞,有的像翻卷的云霧層巒疊嶂,有的像浩瀚大海掀起層層波浪……這是一種自然美的趣味,這種水墨趣味蘊藏著中國文人的萬千情愫。
二、貴在水墨趣味
中國歷代文人畫家都講求筆墨情趣。元代畫家倪瓚云:“余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云林畫論》)國畫作品中的物象多不合情理,畫家所追求的只是物象之外水墨意蘊所能表達的東西而已。
“美術教育往往通過感性的東西,讓學生領悟深層的審美思想、審美形態(tài)和審美內容?!保ā睹佬g教育概論》)由此可見,水墨畫作為一種美術教育,不能不讓學生感受諸如線條韻律、材質、色彩、形體等直觀趣味?!读x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美術教育要讓學生認識形、色與機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材的效果?!?/p>
傳統(tǒng)國畫教學注重臨摹,一遍一遍地刻板對臨,往往忽略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學生產生厭惡的情緒。如果用富有情感和趣味性的教學,引領學生體驗水墨的趣味,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水墨畫中發(fā)展個性,那么,自然能讓學生產生興趣。
三、探尋水墨趣味
鑒于上述因由,我在自己的國畫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一)感知水墨之趣
1.故事里的水墨之趣——挑動水墨遐想
水墨趣味是一種為多數(shù)人所認同的文化,這種文化有時可以用故事呈現(xiàn)出其文化內涵。古代的“畫龍點睛”“妙筆生花”都寄托了這種文化觀——落筆成形、隨物賦形。因此,有時一個故事就可以挑動起學生對水墨韻味的無限遐想。
2.游戲中的水墨之趣——激起水墨漣漪
學生愛做游戲,那么就讓學生在水墨游戲中感受水墨趣味。我做了一番試驗:在學生剛剛接觸水墨畫時,不提要求,讓他們做水墨游戲,觀察、感受濃淡不同的墨在宣紙上的變化。學生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了墨在宣紙上奇異的變化,在不斷變幻的畫面中,他們覺得水墨畫真有趣。
3.名畫中的水墨之趣——領略水墨盛宴
教學中給學生來場視覺盛宴,讓當代花鳥畫大家的作品和學生走得更近,比如,吳冠中、張桂銘的作品,學生會感覺很親切,老爺爺畫得那樣有童趣。他們的大筆大墨所呈現(xiàn)出的“氣勢”“神韻”,也是學生需要感受的。
(二)玩轉水墨之趣
玩是兒童的天性,他們敢于嘗試,我們可以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巧妙地利用,使之玩出水墨趣味來。
1.濺墨游戲
“濺墨游戲”,即拿著蘸滿墨色的筆濺在宣紙上,然后讓學生做發(fā)散性的想象練習。學生的想法千奇百怪,卻都能和畫面聯(lián)系上,讓我驚嘆不已。水墨韻味使學生展現(xiàn)出自己最天真、最自然的一面。
2.印墨游戲
水與墨在宣紙上會出現(xiàn)千變萬化的潤化效果,同樣,墨色與水在某些板材上亦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新奇效果。那么這種技法能不能“拿來主義”一下呢?在教水墨山水時,我讓學生先把山畫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再用生宣去印,效果甚為有趣,學生也很感興趣。
(三)舞動水墨之趣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形、色、機理和空間等美術語言,以描繪的方式,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記錄與表現(xiàn)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因此,培養(yǎng)學生敢于嘗試用毛筆、宣紙開展趣味造型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1.深入生活,大膽表現(xiàn)
“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嘗試一些水墨技巧,大膽表現(xiàn)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畫“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進行教學,先用濃墨(或色)畫各種不同的線描的畫,然后用淡墨或水,點在畫的中間,利用水的張力以及宣紙的特征,使畫產生漂亮的肌理效果。在這個玩的過程中,學生也感受到了水分的多少對畫面產生的效果的作用。
2.變換工具,自由發(fā)揮
在教學中,我覺得在工具、材料上應不拘一格,允許學生用多種多樣的材料,這使學生比較容易體會各種意料不到的水墨趣味。例如,畫《我的朋友》,在表現(xiàn)不同材質的衣服時,材料的運用甚為突出。
總之,水墨趣味是少兒國畫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我們應引導學生放松、大膽地表達感受,多些新鮮的墨趣,少些程式的標準,讓他們直抒胸臆,這樣,我們這古老的水墨藝術才能繼續(xù)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287-298.
[2]翁震宇.美術教學概論[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9:72.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