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亭
隨著酷暑的到來,中暑現(xiàn)象將會越來越多。中暑在中醫(yī)上亦稱“發(fā)痧”,認為是由于患者體質(zhì)虛弱加之勞累過度,導(dǎo)致元氣虧虛,暑熱之邪乘虛而入所致。治療中暑,刮痧可救急。
判斷患者是否有“痧”,可將右手中指彎曲,在患者胸部皮膚上劃一下,如有明顯的紫紅色隆起的劃痕,就說明有“痧”。通過刮痧能將暑濕之邪及時祛除,起到解表清暑、寧心開竅之功效。此法無論在臨床還是在民間均有使用,且療效頗佳。
具體操作如下:
1.刮痧場所應(yīng)陰涼而又非當風(fēng)之處。
2.暴露待刮痧的皮膚,刮板與皮膚成90°或45°角進行刮拭。最好的刮板當首選邊緣光滑的水牛角板,其次可選用嫩竹板、瓷器片、瓷碗邊、硬幣、銅錢、玻璃棍,甚至鋼筆尾段(總以光滑為宜)等,都可做工具,代替手指在體表上進行推動刮治。但無論用哪一種借代物都必須蘸上香油或其他潤滑劑,也可使用滑石粉或水,其目的都是為皮膚免遭損傷。
3.刮痧可選擇以下部位:頸部、背部、胸部、上肢、下肢均由上往下刮,胸部由內(nèi)往外刮。
4.每個部位一般刮3~5分鐘,以出痧(紫紅色的痧痕)為度,最多不超過10分鐘,不可強求出痧。刮拭完一部位,再刮另一部位。再次刮痧須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準。
5.出痧后最好喝1杯溫開水(最好為淡糖鹽水),并休息15~20分鐘,同時30分鐘內(nèi)忌洗涼水澡。
要注意的是,健康人不要輕易刮痧,一些體質(zhì)差、年齡大的人不宜刮痧,怕承受不了刺激;皮膚病患者刮痧容易引起皮疹、皮炎等;心衰患者也不宜刮痧。同時,刮痧還需要根據(jù)病情來定刮痧力度的輕重。
(摘自《中國中醫(y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