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玲
《清塘荷韻》選自蘇教版《語文讀本》必修二,作者季羨林是著名國學大師,還是文學家、佛學家、史學家。因季羨林對我國古典散文的熟稔、對散文藝術性的重視以及對“真情”的強調(diào),使其散文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本文選自其同名散文集《清塘荷韻》。文章表面上是寫景狀物的散文,以荷的生長過程為線索,描寫荷花從無到有、從弱小到繁茂的生長過程;實際上,作者融入了自己對生命的深刻感悟,并在文章字句間滲透出淡淡的禪意。這正是本文教學的難點。而學生的人生閱歷有限,對生命的感悟不深刻。那么,該如何讓學生能體味到文中的禪意,提升對生命的認識?
抓古典意象,明佛學淵源
首先從荷的佛學淵源說起。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荷花又名蓮花,蓮與佛教的關系十分密切,可以說“蓮”就是“佛”的象征。這里可以找到多種印證。比如: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大雄寶殿的蓮花寶座之上;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余的菩薩,或手執(zhí)蓮花,或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幾乎有佛的地方大都有荷花相伴。正因為荷與佛教的特殊淵源,佛教還將許多美好圣潔的事物以蓮花作比喻,以蓮花為代表。
通過對荷這個意象的理解,讓學生初步了解荷與佛的關系,在品讀文章時就能有意識地感悟《清塘荷韻》里富有禪意的生命啟示。
抓文中語句,悟句中禪意
《清塘荷韻》一文中“池花對影落”的寓意深刻又很難理解。為此,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該詩句“池花對影落”的品讀,從殘荷之姿感受文本中滲透的禪意。池花,是指水中凋零的蓮花。落花輕輕接觸水面,鏡中月、水中花,想象中的畫面寧靜而優(yōu)美;而凋零向來給人殘敗、衰頹的感覺。中國古代詩詞有很多描寫落花的詞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古代文人大多見落花而傷懷,大多因情移所致,從落花想到自己,從而發(fā)出“人世苦短”的慨嘆。
可為什么季羨林筆下荷花的凋零之姿,沒有殘敗、衰頹的影子?這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同樣面對逝去,荷花顯現(xiàn)出什么樣的姿態(tài)?”他的凋零之姿是平靜、從容而灑脫的。由盛而衰是不可逆的自然規(guī)律。歐陽修的《秋聲賦》云:“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焙苫ǖ蛄阋卜献匀灰?guī)律,但“蓮”是生命的強者,又是生命的智者,他的平靜、從容而灑脫的凋零之姿,啟迪人們參悟生命:“面對生命的凋零,人們該用平靜淡泊的態(tài)度來面對;如果對生命的消逝都能看透,還有什么能使人煩惱呢?”
季羨林能做到不以荷花凋零為悲,與他的人生境界分不開。他的“三辭桂冠”就是很好的明證。季羨林被國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對此,他在《病榻雜記》中力辭這三頂桂冠:“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彼€常把陶淵明的四句詩當作自己的座右銘:“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奔玖w林說:“我早就認識到,永遠變動,永不停息,是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要求不變是荒唐的。萬物方生方死,是至理名言……”經(jīng)歷十年浩劫的季羨林,歷經(jīng)世事滄桑,并沒有被生活打倒,反而參透了陶淵明的詩的境界。耄耋之年的季羨林最終參透生命的真諦:人不是為欲望而活,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不能就此放棄,要有淡然之心追尋生命的意義。
季羨林的這種人生境界是我們難以企及的。但是,本文開出了一劑富有禪意的良方,可教學生以此應對生活的種種煩擾。
從荷花情結品禪意人生
學生很容易找出荷與季羨林的聯(lián)系,被歷史學家周一良先生命名的“季荷”就體現(xiàn)了季羨林的荷花情結。學生從文本中讀透“池花對影落”一句,對“季荷”的理解是有益的。命名“季荷”寓意豐富,荷實際是季羨林生命的表征。荷生長的歷程是季羨林人生歷程的寫照,從荷花開放之姿看到生命的熱烈,由凋零之姿想到生命的消逝。
天地萬物都有其生存的空間和驚人頑強的內(nèi)力,萬物頑強而美麗的風姿裝點了五彩繽紛的世界。生得熱烈,逝得淡然。荷花的生長歷程,對照佛家理論,就代表了生死輪回。佛教主張:從生到死,構成生命存在的一個過程,誰也逃不脫;沒有什么可以恒久。一切世界念念相續(xù),循環(huán)往復,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既然交相更迭是自然界的法則,那么,人生就要清靜淡泊、超然豁達。佛教有“花開見佛性”之說,這里的花即指蓮花,也就是蓮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蓮的心境,就出現(xiàn)了佛性。
季羨林學生、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認為,用“純粹與平淡”評價自己的恩師最為合適。他說:“作為一個從各種運動中走過來的知識分子,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保持了人生的清白坦蕩。該守望的、該堅持的,季先生一樣也沒有放棄?!闭^境由心生,就像一首意境高遠的禪詩寫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季羨林和他的《清塘荷韻》給人們的展現(xiàn)了他的禪意人生,給人們以生命的啟示。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