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清
【摘要】當前我國的初中教育繼續(xù)全面推廣新課程改革,初中教育一直是在課堂內實施的,初中教育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使得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不高,語文的教學也是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也存在著效率不高的問題。老師只是在課堂上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的語文學習也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沒有興趣,課堂效率不高。本文通過分析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對初中語文有效教學方法進行他就,力求從根本上提高初中語文課堂的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 ?有效教學 ?方法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02-01
一、初中語文老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
初中語文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積極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語文的知識面特別廣,語文的學習需要進行廣泛的閱讀,因此,老師需要不斷的充實自己,擴大自己的知識量,將自己現有的知識串成一個網絡體系,在講授知識的時候,按照知識結構向學生講解,條例清晰,學生也便于學習,提高了課堂效率。只有老師在不斷的學習和總結中,把繁雜的知識進行梳理,化繁為簡,才能在有限的課堂上把知識全面且有條理的傳遞給學生,達到高效率的課堂學習。
例如在講授《海燕》一文時,老師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只是在課堂上起著引導的作用,老師針對課文向學生提出問題,且提出的問題是由淺入深,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
(一)首先老師先讓學生對作者和作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將課程導入。老師先讓學生對課文的注釋進行了解,然后對注釋中的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自行解答。學生通過注釋了解到海燕是一種鳥類,《海燕》的原名叫《海燕之歌》。老師又對問題進行拓展,提問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是什么,學生通過查閱注釋給出了答案。老師又近一步提問作者的寫作背景,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注釋給出了答案。
(二)學生對課文的基礎知識有了建構后,老師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行朗讀課文,找出生僻的字詞,提出問題,老師再將問題加以補充。在學生進行朗讀的時候,老師起到了引導的作用,老師讓學生把不認識的字詞用比標注出來,還有學生在朗讀課文時認為哪些字詞是要重點掌握的,標注出來。在同學們朗讀完畢后,老師進行提問,讓學生說出課文學習的難點。
(三)在學生對《海燕》這篇課文的基礎知識和寫作背景都了解的前提下,老師主動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的精讀,對課文的形象進行分析。老師又通過設置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帶著問題精讀課文。老師讓學生分析海燕的形象,以及塑造海燕形象的方法。學生在精讀課文的過程中,老師不忘引導學生要養(yǎng)成邊讀邊記的好習慣,提高學習的效率。學生通過精讀給出了答案,海燕的形象是勇敢、樂觀的,作者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體現出海燕的品質。
二、老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開展豐富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問題的設置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在課程的講授時可以采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通過音樂和視頻使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集中,老師要避免填鴨式的灌輸,使教學手段多元化,避免教學手段的單一。
例如在學習《冰心詩四首》時,老師可以組織班級分組,然后進行朗讀比賽,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學生便可以帶著自己的情感進行學習。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文時,學生可以自行的進行話劇的排練,學生自己參與到話劇的表演中,這樣,學生可以直接體驗到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在把握課文主題的基礎上,讓學生描寫四季的美景,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老師在課文的講授中,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理論與時間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而且還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發(fā)揮學習的自主性,培養(yǎng)語文的人性化、生活化學習
現在,國家、學校、教育部門都在積極推進新課改背景下語文的教學,但是,核心還是體現在學生身上,因此,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積極與老師進行互動。老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實現語文學習的生活化。
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時,學生可以分成小組,以小組的形式講述自己童年時代的樂園,這樣,在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會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學生在學習《孔乙己》這篇課文時,因為科舉制度距離我們的年代比較久遠,因此,老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在情境中進行教學,讓學生對科舉制度的弊端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從而更能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內涵,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學生在學習《白楊禮贊》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在公園中仰視高聳而筆直的白楊樹,使學生對白楊樹的高聳發(fā)出感嘆,在進行課文的學習時便能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四、老師在語文課堂上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
探索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的體驗和時間,自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閱讀,讓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注重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在思維的發(fā)散和整合中,形成知識體系,從而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三峽》一文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在掌握課文的基礎之上,讓學生對外延問題進行探討,如三峽是一個什么樣的工程,這一工程的建成對我國有什么作用,建設三峽工程對當地的環(huán)境有何影響等等問題進行探討,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掌握課文的基礎上擴大知識面,鍛煉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也能使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五、結語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老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開展豐富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引導學生發(fā)揮學習的自主性,培養(yǎng)語文的人性化、生活化學習,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改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施航飛. 初中語文教學質量低下的原因探究[J]. 才智,2010,14:
130-132.
[2]初中語文教學質量低下的原因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3:120-168.
[3]朱清華.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分析[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11:44-46.
[4]楊素云.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分析[J].學周刊,2013,02:19.
[5]梅萬才. 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和理念的更新和轉變探究[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1,1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