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晨FANG Chen
(淮陰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淮安 223003)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223003,China)
“本科生導師制”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最早發(fā)源于牛津大學,是牛津大學多少年來引以驕傲的制度,也是本科生導師制教育成功的典范[1]。自從上世紀30 年代,我國也引入本科生導師制,是在借鑒英國高校導師制而形成的,當時的理念是為了啟迪學生思想、陶鑄學生人格、增進師生關系,著重解決“教法呆板,重知識灌輸輕思想啟發(fā),師生關系生疏,重技術之授輕人格陶冶”等問題[2]。建國后,學分制和本科生導師制被學年制取代,導師制主要應用于研究生教育中;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上世紀90 年代初,我國高等教育由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軌,其中一些高校實行了學分制、彈性學制等方面的改革,對本科生實施選課制[3];自1999 年開始高校擴招,學生的基礎和個性差異越來越大,教書育人的任務越來越重,在此背景下,許多高校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的目標、過程與結果,實施了系列教育教學及管理的改革;另外,近年許多高校實行了本科生大類招生、大類培養(yǎng)等舉措。諸如此類,需要幫助學生審視專業(yè)、學會學習與研究、學會做人與做事,本科生導師制又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因而,實施本科生導師制,貫穿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yǎng)理念,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是實施高等教育“質(zhì)量工程”、“卓越計劃”等的有效途徑。本文側重于對地方本科院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意義、設想與對策進行探析。
目前,我國本科院校中地方本科院校占有絕對多數(shù),地方本科院校之所以具有地方性,由其辦學定位所確定,立足地方,服務區(qū)域,輻射全國,所處區(qū)域以及校情決定著學校的辦學思路、培養(yǎng)人才的規(guī)格、實施培養(yǎng)的手段與途徑,以能力為本位培養(yǎng)應用型專門人才,服務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以下結合地方本科院校的特點,從不同角度審視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意義與必要性。
“導學”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整體的生源質(zhì)量明顯不如重點高校,在按分論等的高考錄取新生中,地方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部分學生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生源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關聯(lián)著“有導”與“無導”的利弊及取舍。學生走進高校步入“獨立”,需要精心刻劃大學生涯,高校的教育教學模式和管理方式不同于高中時老師的盯學、父母的管教,并且多數(shù)高校目前實行了學分制、選課制,學生如何在本科階段的歷程中,明確目標“起好步”、堅忍不拔“途中跑”、學用結合“沖好刺”,需要全過程分階段、多方位多渠道對學生進行指導與引導。對于低年級學生,首先需要解決在大學期間學什么、怎樣學的問題?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構建個人的課程體系,系統(tǒng)地、富有邏輯地進行自己的學業(yè),以便形成所學專業(yè)完整的知識體系與能力結構。對于二、三年級學生需要培養(yǎng)學習韌性、優(yōu)秀品質(zhì)和科學精神,在課程學習、能力培養(yǎng)體系中,推進自主學習,每門科目各有特點,運用合適的學習方法與手段達到應有的收益。對于高年級學生,需要引導開展研究、學用結合,實現(xiàn)大學生活與未來發(fā)展的有機結合與鏈接。諸如此類,學生需要更多的個體化輔導,需要教師對學生“導學”,為學分制等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導向”的需要。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結構與現(xiàn)實,更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強化上進心,樹立遠大目標與志向。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學生在第二、三學期出現(xiàn)目標分化的趨勢明顯,部分學生在這段“途中跑”中出現(xiàn)“叉道”,引發(fā)新問題,衍生出部分“問題學生”。因而,教師需要通過學業(yè)指導,言傳身教,關懷學生的思想進步,立德樹人,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成才目標,端正專業(yè)思想和學習態(tài)度,促進知識、能力、素質(zhì)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使培養(yǎng)的人才規(guī)格適于社會需要。再者,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定位為教學型學校,在追求規(guī)模與效益統(tǒng)一的前提下,教師的儲備量往往顯得不足,生師比不夠理想,上大課、大班排課等已不是新鮮的事情,如此將造就師生交流少、互動覆蓋率低,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yǎng)的前提條件欠缺。在這種情況下,推行導師制,能夠有效彌補這一缺失,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個別溝通,便于及時解決學生的個性化問題,也使得育人工作的潛在力量得以發(fā)揮與利用,實現(xiàn)全員育人。
“導心”的需要??v觀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甚至到研究生的教育歷程,在整個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作者認為唯獨大學階段的師生關系生疏程度比較明顯,我們說“管”與“教”是建立情感的措施,“導”與“幫”更是情感建立的橋梁,師生情感是后續(xù)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或因素,為使導師制行動有效,打破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呈現(xiàn)“知心朋友”關系,建立師生之間互相學習、平等開放式交流的氛圍。教師在學業(yè)上給學生指導的過程,可以觀察與分析學生的成長,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身心健康,在成長過程中,少走彎路,實現(xiàn)對學生“導心”的功能,填補學生專職思政工作覆蓋或未能涉及的薄弱地帶。
本科生導師制的目標定位應立足于既教書又育人,其主要作用應該是“導學、導向、導心”[2,3]。以下就地方院校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提出設想與對策。
圍繞本科生導師制的目標定位和功能定位,特別是要結合地方院校的校院實情,精心設計本科生導師制的運行機制與實施方案,出臺相關政策與制度加以保障,明確責權利,界定導師主體導什么、如何導、效果與評價等條款的具體要求。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①師資資源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體現(xiàn)在生師比較大、教師水平不一、責任心與熱忱度有別、指導效果差異等。②在學生管理工作的模式上,有的高校實行的是專職年級輔導員制或全員輔導員制,有的是專職輔導員加兼職班主任的雙軌制等,專職管理人員偏少,兼職班主任由于教學科研壓力、年輕經(jīng)驗不足等難能全面顧及。③師生對導師制的認知度、認同度缺失等等。針對如上問題,在組織實施形式及需要解決問題中,作者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為解決師資資源匱乏和生師比較大的矛盾,建議實行年級導師制或班級導師制。根據(jù)教師職稱、年齡、性別、專業(yè)特長等成立數(shù)個導師組,對于專職年級輔導員制,輔導員全面管理學生,導師的職責是給予學生學業(yè)指導。如若推行年級導師制,可以打破自然班級將年級學生分為若干協(xié)同小組,在導師組與協(xié)同小組之間“雙向選擇”確定輔導對象,對于同一年級學生出現(xiàn)共性學習問題時可以采用集體輔導方式,對于個性化問題則將采取單獨輔導與指導,為了使學生從多位導師處受益,協(xié)同小組與導師組可以不一一對應;此外,組成年級導師組時,其主體最好是擔任該年級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這樣更有針對性和情感基礎,效果會更好。如若推行班級導師制,班主任全面管理學生,另外配備導師組負責學生學業(yè)指導,將班級劃分為幾個小組,以小組作為指導活動的單元,這一方式更有利于個性化指導,每位學生與教師有更多的交流機會與時間。
第二,要建立課外指導與規(guī)定指導的約束機制。課外指導具有隨時、適時與分散的特征,規(guī)定指導是定時集中指導,可以個性化,也可群體化,確保指導時間,例如,可以安排在教師每周的集中學習之后,或者學生集體活動、班會、社團等活動之后的時間。
第三,在本科生導師制組織架構下,學院或?qū)W系應有專門管理體系,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導師組之間的工作、導師的培訓工作、經(jīng)驗交流工作,推廣成功做法,研討“疑難雜癥”的解決途徑,使本科生導師制更有實效。
第四,要增大宣傳與導引力度,增強全員參與意識,提高對本科生導師制的認知度、認同度。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不能片面認為導師制是額外增加教師或?qū)W生的負擔與壓力,其中調(diào)動雙邊的參與熱情是至關重要的。在導師制的平臺上,在實施與學生面對面?zhèn)€別交流或指導中,教師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的同時,也不斷地促進教師的知識拓展、業(yè)務更新、能力提高,實現(xiàn)教學相長。
[1]李國倉.應然與實然的距離:牛津大學導師制在我國的發(fā)展與困境[J].中國高教研究,2013(8).
[2]李曉陽.我國本科生導師制:“減負”與轉型[J].江蘇高教,2009(1).
[3]劉恩元.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運行機制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