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摘 要:針對水庫溢洪道除險加固設計展開了探討,結合具體的工程實例,詳細闡述和分析了溢洪道的除險加固設計,以期能為相關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水庫;溢洪道;除險加固;設計
中圖分類號:TV6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22-0086-02
所謂“溢洪道”是用于宣泄規(guī)劃庫容不能容納的洪水,保證壩體安全的開敞式或帶有胸腔進水口的溢流泄水建筑物。溢洪道雖然一般不經常工作,但卻是水庫樞紐中的重要建筑物,所以,一定要重視溢洪道的除險加固設計?;诖?,本文主要探討了水庫溢洪道除險加固設計,相信對有關工作有一定的幫助。
1 工程概況
水庫始建于1964-12,流域面積達到3.58 km,1965-06竣工,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養(yǎng)殖等綜合利用的?。ㄒ唬┬退畮臁K畮鞓屑~工程由大壩、開敞式溢洪道、灌溉放水系統(tǒng)和渠系等四部分組成。水庫校核洪水位為118.00 m,相應最大下泄流量55.25 m3/s;設計洪水位為117.70 m,相應最大下泄流量35.10 m3/s;正常蓄水位為116.85 m,死水位101.55 m。
2 溢洪道存在的問題
由于水庫年久失修,溢洪道堰體漿砌石、面層砼質量差,面層砼開裂,局部脫落出現(xiàn)孔洞,堰基巖體為強風化長石石英砂巖,具中等一強透水性,存在嚴重的堰基滲漏問題,且襯砌砼底板大面積剝蝕、隆起、開裂、松動,任其發(fā)展將會失去襯砌保護的功能,影響溢洪道的泄洪能力。溢洪道左側邊坡陡峭近于直立,坡面巖體風化破碎,有坍塌掉塊。溢洪道邊墻抗傾覆性不能滿足相關規(guī)范的要求,溢洪道無消力池,無出水渠,歸河問題無法解決。一旦泄洪,將會沖毀農田,甚至危及大壩的安全。
3 溢洪道除險加固設計
3.1 設計洪水復核
水庫所在流域無實測流量資料,也無出、入庫流量觀測資料,屬無水文資料地區(qū),同時,在該流域附近也沒有合適的水文站資料可以移用。因此,此次水庫除險加固設計洪水應根據設計暴雨推求,集水面積小于30 km2的流域一般采用推理公式
法推求設計洪水。洪水調節(jié)計算采用輔助曲線法(半圖解法),求得各頻率下洪水調節(jié)的計算成果。
經調洪計算,由此求得水庫P=3.33%的設計洪水位為117.70 m,相應庫容1.51×106 m3;P=0.33%的校核洪水位為118.00 m,水庫總庫容為1.57×106 m3。
3.2 下泄流量復核
溢洪道進口為三圓弧實用堰,弧長23.00 m,堰體10 m后接1個矩形的薄壁堰,堰寬11.00 m,堰后接長6.00 m、縱坡1/4、進口寬11.00 m、出口寬7.00 m的一級泄槽;其后接長為46 m的二級泄槽,縱坡1/70、出口寬5.5 m。其泄流能力按實用堰流理論計算:
3.3 加固設計
3.3.1 堰體設計
由于原溢洪道進口為三圓弧實用堰,所以,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溢洪道平面布置維持原布置格局。比較各方案后,溢洪道進口采用三圓弧實用堰,堰面形狀采用WES曲線,后接1∶0.7的直線段、反弧段。
堰體進口寬23.00 m,圓弧半徑分別為R1=4.83 m,R2=13.41,夾角α1=80°、α2=34.75°.WES堰曲線方程為x15=2y,上游面采用橢圓曲線,曲線方程為x2/0.32+(0.17-y)2/0.172=1.溢流堰堰頂高程為116.85 m,堰基高程為114.40 m,反弧半徑為0.50 m,反弧段最低點高程為115.20 m;溢流堰底寬2.50 m、高2.45 m。堰體采用C25鋼筋砼,并設置2條伸縮縫,縫內采用止水銅片止水。
堰后接10.50 m長平坡過渡段,出口寬11.00 m,底板采用0.2 m厚的C20鋼筋砼襯砌,邊墻采用C15砼重力式擋土墻襯砌,進口堰兩端設C15砼截水墻,避免水流沿土壩與邊墻、岸坡與邊墻之間的滲漏。截水墻寬0.50 m、深2.00 m;邊墻擋土墻高3.30 m、底板厚0.50 m、頂寬0.30 m、底寬1.30 m。
3.3.2 邊墻設計
3.3.2.1 校核洪水位時水面線計算
根據《溢洪道設計規(guī)范》(SL253—2000),溢洪道泄槽水面線采取能量方程計算。用分段求和法計算,以斷面0+000為起始斷面,根據已知的流量和水深h1,假設相鄰斷面0+006的水深為h2,依據能量方程ΔL=ΔEs/(i-J),求得第Ⅰ流段的長度為ΔL1,以斷面0+006處的水深作為第Ⅱ流段的長度△L2,逐段計算,即可求得明渠段、泄槽段的水面線。再考慮摻氣影響和安全超高,可算出需要的邊墻高度。
3.3.2.2 邊墻高度計算
3.3.2.3 邊坡處理設計
溢洪道左側邊坡近于直立,坡面巖體風化破碎,見有坍塌掉塊,并且未襯護,易塌方,影響泄洪安全?,F(xiàn)對溢洪道左側邊坡進行削坡處理,將邊墻以上溢洪道邊坡削至1∶0.75,邊墻采用C15砼重力式擋土墻襯砌。
3.3.3 消力池設計
該工程溢洪道為底流消能。消力池為等寬矩形斷面,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消能防沖建筑物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設計流量為28.0 m3/s。新建消力池采用C20鋼筋砼結構,池凈寬5.50 m,依據《水閘設計規(guī)范》(SL265—2001)計算。消力池的池深為20.00 m,池長為20.00 m。
3.3.4 出水渠設計
該工程的出水渠分為兩段,均為陡坡矩形渠道,底寬為5.50 m。第一段長為15.00 m,進口高程103.70 m,出口高程102.0 m,縱坡為1/9;第二段長為28 m,進口高程102.00 m,出121高程100.00 m,縱坡為1/14,底板采用厚度為0.15 m的C15鋼筋砼襯砌。邊墻采用重力式擋土墻,墻高2.00 m,底板C15砼厚0.30 m、寬1.50 m,頂寬0.50 m,采用0.10 m的C15砼壓頂,襯砌長73.00 m。擋土墻墻身設φ50排水孔,其間距為5.00 m,后直接接原河床。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溢洪道是水庫樞紐中的重要建筑物,除險加固水庫溢洪道工程可以解決水庫運行安全的隱患。因此,要合理加固方案設計,并要具備有效的施工技術,以做好水庫溢洪道除險加固的工作,為確保水庫發(fā)揮最大效益、保障當?shù)氐姆篮榘踩徒洕l(fā)展起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曉梅,苗青,張忠輝,等.大洪山水庫除險加固溢洪道設計[J].水利水電工程設計,2003(03).
[2]毛家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溢洪道設計研究[J].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09(16).
〔編輯:白潔〕
摘 要:針對水庫溢洪道除險加固設計展開了探討,結合具體的工程實例,詳細闡述和分析了溢洪道的除險加固設計,以期能為相關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水庫;溢洪道;除險加固;設計
中圖分類號:TV6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22-0086-02
所謂“溢洪道”是用于宣泄規(guī)劃庫容不能容納的洪水,保證壩體安全的開敞式或帶有胸腔進水口的溢流泄水建筑物。溢洪道雖然一般不經常工作,但卻是水庫樞紐中的重要建筑物,所以,一定要重視溢洪道的除險加固設計?;诖耍疚闹饕接懥怂畮煲绾榈莱U加固設計,相信對有關工作有一定的幫助。
1 工程概況
水庫始建于1964-12,流域面積達到3.58 km,1965-06竣工,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養(yǎng)殖等綜合利用的?。ㄒ唬┬退畮?。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開敞式溢洪道、灌溉放水系統(tǒng)和渠系等四部分組成。水庫校核洪水位為118.00 m,相應最大下泄流量55.25 m3/s;設計洪水位為117.70 m,相應最大下泄流量35.10 m3/s;正常蓄水位為116.85 m,死水位101.55 m。
2 溢洪道存在的問題
由于水庫年久失修,溢洪道堰體漿砌石、面層砼質量差,面層砼開裂,局部脫落出現(xiàn)孔洞,堰基巖體為強風化長石石英砂巖,具中等一強透水性,存在嚴重的堰基滲漏問題,且襯砌砼底板大面積剝蝕、隆起、開裂、松動,任其發(fā)展將會失去襯砌保護的功能,影響溢洪道的泄洪能力。溢洪道左側邊坡陡峭近于直立,坡面巖體風化破碎,有坍塌掉塊。溢洪道邊墻抗傾覆性不能滿足相關規(guī)范的要求,溢洪道無消力池,無出水渠,歸河問題無法解決。一旦泄洪,將會沖毀農田,甚至危及大壩的安全。
3 溢洪道除險加固設計
3.1 設計洪水復核
水庫所在流域無實測流量資料,也無出、入庫流量觀測資料,屬無水文資料地區(qū),同時,在該流域附近也沒有合適的水文站資料可以移用。因此,此次水庫除險加固設計洪水應根據設計暴雨推求,集水面積小于30 km2的流域一般采用推理公式
法推求設計洪水。洪水調節(jié)計算采用輔助曲線法(半圖解法),求得各頻率下洪水調節(jié)的計算成果。
經調洪計算,由此求得水庫P=3.33%的設計洪水位為117.70 m,相應庫容1.51×106 m3;P=0.33%的校核洪水位為118.00 m,水庫總庫容為1.57×106 m3。
3.2 下泄流量復核
溢洪道進口為三圓弧實用堰,弧長23.00 m,堰體10 m后接1個矩形的薄壁堰,堰寬11.00 m,堰后接長6.00 m、縱坡1/4、進口寬11.00 m、出口寬7.00 m的一級泄槽;其后接長為46 m的二級泄槽,縱坡1/70、出口寬5.5 m。其泄流能力按實用堰流理論計算:
3.3 加固設計
3.3.1 堰體設計
由于原溢洪道進口為三圓弧實用堰,所以,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溢洪道平面布置維持原布置格局。比較各方案后,溢洪道進口采用三圓弧實用堰,堰面形狀采用WES曲線,后接1∶0.7的直線段、反弧段。
堰體進口寬23.00 m,圓弧半徑分別為R1=4.83 m,R2=13.41,夾角α1=80°、α2=34.75°.WES堰曲線方程為x15=2y,上游面采用橢圓曲線,曲線方程為x2/0.32+(0.17-y)2/0.172=1.溢流堰堰頂高程為116.85 m,堰基高程為114.40 m,反弧半徑為0.50 m,反弧段最低點高程為115.20 m;溢流堰底寬2.50 m、高2.45 m。堰體采用C25鋼筋砼,并設置2條伸縮縫,縫內采用止水銅片止水。
堰后接10.50 m長平坡過渡段,出口寬11.00 m,底板采用0.2 m厚的C20鋼筋砼襯砌,邊墻采用C15砼重力式擋土墻襯砌,進口堰兩端設C15砼截水墻,避免水流沿土壩與邊墻、岸坡與邊墻之間的滲漏。截水墻寬0.50 m、深2.00 m;邊墻擋土墻高3.30 m、底板厚0.50 m、頂寬0.30 m、底寬1.30 m。
3.3.2 邊墻設計
3.3.2.1 校核洪水位時水面線計算
根據《溢洪道設計規(guī)范》(SL253—2000),溢洪道泄槽水面線采取能量方程計算。用分段求和法計算,以斷面0+000為起始斷面,根據已知的流量和水深h1,假設相鄰斷面0+006的水深為h2,依據能量方程ΔL=ΔEs/(i-J),求得第Ⅰ流段的長度為ΔL1,以斷面0+006處的水深作為第Ⅱ流段的長度△L2,逐段計算,即可求得明渠段、泄槽段的水面線。再考慮摻氣影響和安全超高,可算出需要的邊墻高度。
3.3.2.2 邊墻高度計算
3.3.2.3 邊坡處理設計
溢洪道左側邊坡近于直立,坡面巖體風化破碎,見有坍塌掉塊,并且未襯護,易塌方,影響泄洪安全?,F(xiàn)對溢洪道左側邊坡進行削坡處理,將邊墻以上溢洪道邊坡削至1∶0.75,邊墻采用C15砼重力式擋土墻襯砌。
3.3.3 消力池設計
該工程溢洪道為底流消能。消力池為等寬矩形斷面,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消能防沖建筑物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設計流量為28.0 m3/s。新建消力池采用C20鋼筋砼結構,池凈寬5.50 m,依據《水閘設計規(guī)范》(SL265—2001)計算。消力池的池深為20.00 m,池長為20.00 m。
3.3.4 出水渠設計
該工程的出水渠分為兩段,均為陡坡矩形渠道,底寬為5.50 m。第一段長為15.00 m,進口高程103.70 m,出口高程102.0 m,縱坡為1/9;第二段長為28 m,進口高程102.00 m,出121高程100.00 m,縱坡為1/14,底板采用厚度為0.15 m的C15鋼筋砼襯砌。邊墻采用重力式擋土墻,墻高2.00 m,底板C15砼厚0.30 m、寬1.50 m,頂寬0.50 m,采用0.10 m的C15砼壓頂,襯砌長73.00 m。擋土墻墻身設φ50排水孔,其間距為5.00 m,后直接接原河床。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溢洪道是水庫樞紐中的重要建筑物,除險加固水庫溢洪道工程可以解決水庫運行安全的隱患。因此,要合理加固方案設計,并要具備有效的施工技術,以做好水庫溢洪道除險加固的工作,為確保水庫發(fā)揮最大效益、保障當?shù)氐姆篮榘踩徒洕l(fā)展起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曉梅,苗青,張忠輝,等.大洪山水庫除險加固溢洪道設計[J].水利水電工程設計,2003(03).
[2]毛家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溢洪道設計研究[J].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09(16).
〔編輯:白潔〕
摘 要:針對水庫溢洪道除險加固設計展開了探討,結合具體的工程實例,詳細闡述和分析了溢洪道的除險加固設計,以期能為相關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水庫;溢洪道;除險加固;設計
中圖分類號:TV6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22-0086-02
所謂“溢洪道”是用于宣泄規(guī)劃庫容不能容納的洪水,保證壩體安全的開敞式或帶有胸腔進水口的溢流泄水建筑物。溢洪道雖然一般不經常工作,但卻是水庫樞紐中的重要建筑物,所以,一定要重視溢洪道的除險加固設計?;诖?,本文主要探討了水庫溢洪道除險加固設計,相信對有關工作有一定的幫助。
1 工程概況
水庫始建于1964-12,流域面積達到3.58 km,1965-06竣工,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養(yǎng)殖等綜合利用的?。ㄒ唬┬退畮?。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開敞式溢洪道、灌溉放水系統(tǒng)和渠系等四部分組成。水庫校核洪水位為118.00 m,相應最大下泄流量55.25 m3/s;設計洪水位為117.70 m,相應最大下泄流量35.10 m3/s;正常蓄水位為116.85 m,死水位101.55 m。
2 溢洪道存在的問題
由于水庫年久失修,溢洪道堰體漿砌石、面層砼質量差,面層砼開裂,局部脫落出現(xiàn)孔洞,堰基巖體為強風化長石石英砂巖,具中等一強透水性,存在嚴重的堰基滲漏問題,且襯砌砼底板大面積剝蝕、隆起、開裂、松動,任其發(fā)展將會失去襯砌保護的功能,影響溢洪道的泄洪能力。溢洪道左側邊坡陡峭近于直立,坡面巖體風化破碎,有坍塌掉塊。溢洪道邊墻抗傾覆性不能滿足相關規(guī)范的要求,溢洪道無消力池,無出水渠,歸河問題無法解決。一旦泄洪,將會沖毀農田,甚至危及大壩的安全。
3 溢洪道除險加固設計
3.1 設計洪水復核
水庫所在流域無實測流量資料,也無出、入庫流量觀測資料,屬無水文資料地區(qū),同時,在該流域附近也沒有合適的水文站資料可以移用。因此,此次水庫除險加固設計洪水應根據設計暴雨推求,集水面積小于30 km2的流域一般采用推理公式
法推求設計洪水。洪水調節(jié)計算采用輔助曲線法(半圖解法),求得各頻率下洪水調節(jié)的計算成果。
經調洪計算,由此求得水庫P=3.33%的設計洪水位為117.70 m,相應庫容1.51×106 m3;P=0.33%的校核洪水位為118.00 m,水庫總庫容為1.57×106 m3。
3.2 下泄流量復核
溢洪道進口為三圓弧實用堰,弧長23.00 m,堰體10 m后接1個矩形的薄壁堰,堰寬11.00 m,堰后接長6.00 m、縱坡1/4、進口寬11.00 m、出口寬7.00 m的一級泄槽;其后接長為46 m的二級泄槽,縱坡1/70、出口寬5.5 m。其泄流能力按實用堰流理論計算:
3.3 加固設計
3.3.1 堰體設計
由于原溢洪道進口為三圓弧實用堰,所以,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溢洪道平面布置維持原布置格局。比較各方案后,溢洪道進口采用三圓弧實用堰,堰面形狀采用WES曲線,后接1∶0.7的直線段、反弧段。
堰體進口寬23.00 m,圓弧半徑分別為R1=4.83 m,R2=13.41,夾角α1=80°、α2=34.75°.WES堰曲線方程為x15=2y,上游面采用橢圓曲線,曲線方程為x2/0.32+(0.17-y)2/0.172=1.溢流堰堰頂高程為116.85 m,堰基高程為114.40 m,反弧半徑為0.50 m,反弧段最低點高程為115.20 m;溢流堰底寬2.50 m、高2.45 m。堰體采用C25鋼筋砼,并設置2條伸縮縫,縫內采用止水銅片止水。
堰后接10.50 m長平坡過渡段,出口寬11.00 m,底板采用0.2 m厚的C20鋼筋砼襯砌,邊墻采用C15砼重力式擋土墻襯砌,進口堰兩端設C15砼截水墻,避免水流沿土壩與邊墻、岸坡與邊墻之間的滲漏。截水墻寬0.50 m、深2.00 m;邊墻擋土墻高3.30 m、底板厚0.50 m、頂寬0.30 m、底寬1.30 m。
3.3.2 邊墻設計
3.3.2.1 校核洪水位時水面線計算
根據《溢洪道設計規(guī)范》(SL253—2000),溢洪道泄槽水面線采取能量方程計算。用分段求和法計算,以斷面0+000為起始斷面,根據已知的流量和水深h1,假設相鄰斷面0+006的水深為h2,依據能量方程ΔL=ΔEs/(i-J),求得第Ⅰ流段的長度為ΔL1,以斷面0+006處的水深作為第Ⅱ流段的長度△L2,逐段計算,即可求得明渠段、泄槽段的水面線。再考慮摻氣影響和安全超高,可算出需要的邊墻高度。
3.3.2.2 邊墻高度計算
3.3.2.3 邊坡處理設計
溢洪道左側邊坡近于直立,坡面巖體風化破碎,見有坍塌掉塊,并且未襯護,易塌方,影響泄洪安全。現(xiàn)對溢洪道左側邊坡進行削坡處理,將邊墻以上溢洪道邊坡削至1∶0.75,邊墻采用C15砼重力式擋土墻襯砌。
3.3.3 消力池設計
該工程溢洪道為底流消能。消力池為等寬矩形斷面,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消能防沖建筑物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設計流量為28.0 m3/s。新建消力池采用C20鋼筋砼結構,池凈寬5.50 m,依據《水閘設計規(guī)范》(SL265—2001)計算。消力池的池深為20.00 m,池長為20.00 m。
3.3.4 出水渠設計
該工程的出水渠分為兩段,均為陡坡矩形渠道,底寬為5.50 m。第一段長為15.00 m,進口高程103.70 m,出口高程102.0 m,縱坡為1/9;第二段長為28 m,進口高程102.00 m,出121高程100.00 m,縱坡為1/14,底板采用厚度為0.15 m的C15鋼筋砼襯砌。邊墻采用重力式擋土墻,墻高2.00 m,底板C15砼厚0.30 m、寬1.50 m,頂寬0.50 m,采用0.10 m的C15砼壓頂,襯砌長73.00 m。擋土墻墻身設φ50排水孔,其間距為5.00 m,后直接接原河床。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溢洪道是水庫樞紐中的重要建筑物,除險加固水庫溢洪道工程可以解決水庫運行安全的隱患。因此,要合理加固方案設計,并要具備有效的施工技術,以做好水庫溢洪道除險加固的工作,為確保水庫發(fā)揮最大效益、保障當?shù)氐姆篮榘踩徒洕l(fā)展起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曉梅,苗青,張忠輝,等.大洪山水庫除險加固溢洪道設計[J].水利水電工程設計,2003(03).
[2]毛家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溢洪道設計研究[J].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09(16).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