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鷹
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說過:“教學的最大挑戰(zhàn)是它的不可預知性?!北M管我們在每節(jié)課前都作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然而不同的內(nèi)容,不同的教學時間,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都可能會出現(xiàn)意外的聲音。這種“節(jié)外生枝”,給課堂帶來的結(jié)果往往具有兩極性——尷尬或精彩。只要我們正視和善待這種“節(jié)外生枝”,及時捕捉和利用其中所蘊涵的有價值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因人因勢地去作靈活及時的應變處理,就能化意外為資源,化尷尬為精彩,讓課堂呈現(xiàn)出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的神采。
一、正確看待,理性分析
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生學習方式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chǔ),以合作學習為途徑,以探究學習為目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豐富性、多變性和生成性。于是,課堂上個性化的聲音便屢見不鮮:非同尋常,一鳴驚人者有之;離奇古怪,匪夷所思者有之;旁逸斜出,南轅北轍者也有之……學生回答一旦超出教師的教學預設,而教師此時對此又缺乏足夠的準備時,我們該怎么做?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肯定不行;一句模式化的“我們課后再交流”固然是一種策略,但這種搪塞和敷衍的教學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師必須根據(jù)教學中的這些不確定因素,立足發(fā)展,放眼全體,或“放大”或“縮小”,或“擱置”或“延遲”,以智慧來啟迪智慧,以“生成”來應對“生成”。
二、耐心傾聽,尊重鼓勵
著名教師于永正曾經(jīng)說過:“語文的課堂不僅僅生成知識,更是一個生成智慧、點化生命的課堂”。為人師者,要善于關(guān)注孩子的關(guān)注,驚奇孩子的驚奇,思考孩子的思考。那些異議者的發(fā)言,可能是不完善、不完整、不流暢、不正確,甚至是不可思議的,當面對課堂中出現(xiàn)的“意外”時,教師應耐心地傾聽,在傾聽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觀點的創(chuàng)新、理解的偏差、困惑的焦點、批評的價值。課堂是允許犯錯誤的地方,教師的認真傾聽是對學生的尊重,充滿著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萌芽和求異思維的呵護,鼓勵中飽含著對學生所犯錯誤的寬容。
三、審時度勢,因勢利導
在學生的課堂活動中,可能會出現(xiàn)偏離教學主線的“擦邊球”,甚至是遠離教學主線的“任意球”,那么,教師應當審時度勢,冷靜應對,及時捕捉思維的亮點,相機采擷瞬間的頓悟,因勢利導認識的偏差,靈活處理始料的不及。面對少數(shù)人的聲音,即便遇到意外的比較棘手的“非預設生成”,切勿搪塞和敷衍,而應采用一些靈活而有價值的應對策略:學生的回答出乎教師意料之外,卻給教師以教學的靈感,于是,教師以此為切入口,順著新的教學思路推進教學,這叫順水推舟;學生提出的問題暫時還難以解釋清楚,教師對此缺乏足夠的準備時,可以運用一個緩兵之計;老師順勢將問題拋給學生,這叫“以逸待勞”,看能否利用學生的智慧擺脫困境。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調(diào)整和變動。”因此,課堂要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教師必須把握好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各種信息作為活的教育資源,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去扶植她,栽培她或者找準契機,大膽地去調(diào)整自己預定的教學設計,讓這一次次的“意外“成為點亮課堂的神奇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