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東
【摘????? 要】? 課堂是探究性學習的主陣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這兩個工作是課堂探究學習的重中之重,這一陣地戰(zhàn)打好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探究性學習就都能搞得很有成效。
探究性學習不是單單開設一門課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它應滲透、融入到各科教學中去,既可在課內進行,也可在課外活動中進行,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本文就課堂教學淺談語文探究式學習的實施,其中著重談探究式學習的特征及語文探究式學習的課堂實施。
教育部頒發(fā)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中明確指出:改革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鼓勵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一、探究式學習的特征
(一)自主性
探究性學習的核心是自主性。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根本上說,應該是一個對知識技能不斷探索的過程,這其中起調節(jié)作用的就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探究性學習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關系。在這種新的關系中,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的知識體系傳遞給學生,而要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二)過程性
與接受式教學重視學習的結果不同,探究性學習更重視學習的過程,更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個人體驗以及對信息資料的整理與綜合,它強調從“做中學”,力圖通過學生“做”的主動探究過程來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研發(fā)式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采取研究的態(tài)度”?,F(xiàn)代發(fā)現(xiàn)學習公認的倡導者,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的過程,要求學生利用所給定的材料,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去接受知識,而要親自去發(fā)現(xiàn)問題的規(guī)律和結論,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
(四)全員性
探究性學習活動是全員參與。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學習潛能,這種潛能為他們進行不同層次的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性,而探究性學習又使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fā)獲得了良好的機會。
二、語文探究式學習的課堂實施
探究式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總結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有時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其實施流程可以概括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自主探究——交流共賞——點評升華。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以下兩個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課堂教學中的角色轉變
探究式學習對教師是一種全新挑戰(zhàn),使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探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求知途中富有經驗的組織者,學生的求知伙伴。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較,在教師角色、學生地位、師生關系方面有本質的不同。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并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不是將學生的探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fā)思路、補充知識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chuàng)新。
(二)課堂教學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在探究式學習中,“問題”被視為其核心要素,探究式學習也因此被稱為“問題導向式”學習,所以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至關重要。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1. 教師精心備課,設計“主問題”
即永保教學設計上的創(chuàng)造欲望,力求設計一個或幾個能夠“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一問能抵許多問的“主問題”來引動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引發(fā)學生的課堂討論,實現(xiàn)學生的高效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
所謂“主問題”,是相對于課堂教學中那些零碎、膚淺的學生活動時間短暫的應答式提問而言的,它是指對課文閱讀能起主導作用,起支撐作用,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析、創(chuàng)造的重要的提問和問題,把這樣的提問或問題交給學生之后,能使它們在閱讀和討論中讓思維的觸角深入到每一個自然段,每一個關鍵的句子和詞語,所以“主問題”就是閱讀教學中立意高遠的、有質量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閃光點、結合點、牽引機和黏和劑,在教學中體現(xiàn)著“一線串珠”的作用,具有“一問能抵許多問”的藝術效果。
2.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1)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讓其“敢問”
“不思故有感,不求故無得,不問故莫知。”(程頤)教師要特別鼓勵學生“敢問”的精神,悉心愛護他們主動發(fā)問的積極性,評議得當,要激勵、喚醒、鼓舞他們的質疑意識,要給學生“問”的機會,要營造一個讓學生“敢問”的輕松和諧的民主氣氛,尤其要樹立學生的挑戰(zhàn)意識,使其不言從、不唯上、不唯書、不唯師、不唯實,大膽質疑,從而使課堂上出現(xiàn)觀點的交鋒,智慧的碰撞,進而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
(2)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善問”
“疑而能問,能得知識之半,”(培根)“善問”是會學的關鍵和更高一層的境界,教師要注重教給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技能,引導他們提出高質量的問題,經過持之以恒的長期訓練,學生就會具備一雙能發(fā)現(xiàn)的“眼睛”??蓮娜缦聨追矫嬉龑В?/p>
①從“課眼”處發(fā)現(xiàn),它包括:課文中的片段,如由《死海不死》中的傳說去探索“死海不死”的原因。題目,如詩歌《未選擇的路》,本文寫的是作者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選擇及選擇的心態(tài),為何題目命名為《未選擇的路》?文章線索,如《荔枝蜜》,其線索是“厭、愛、贊、愛”,表現(xiàn)這變化的詞語和句子有哪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由此聯(lián)想到什么?文章的伏筆、懸念處,如《驛路梨花》,在幾處懸念設疑,漸入文章的深處,關鍵的句子,如《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句話的作用和含義是什么?
②在課文的重點和難點處“發(fā)現(xiàn)”。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性格有哪些特征,作者對他的態(tài)度如何?這兩個問題無論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或小說的文體特點來說都體現(xiàn)文章的重、難點。
③從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和比較上“發(fā)現(xiàn)問題”:如學生讀《夜走靈官峽》,知道了要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來安排材料,確定詳寫、略寫,在《分馬》一文中,就可以《夜走靈官峽》的經驗,發(fā)現(xiàn)該文是通過什么事情來反映問題的,人物的性格是通過哪些材料表現(xiàn)的,同時還可同《夜走靈官峽》進行比較,兩篇文章有哪些不同?從中生成新問題。
④從文章的學習目標、預習提示、自讀提示,課后練習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用求證式提問或懷疑式提問。如學習目標中提出,學習本文“絲絲入扣”或“對比手法”的運用,提出怎么“絲絲入扣”,從哪些方面進行了對比等。
⑤引導學生求異去發(fā)現(xiàn)問題,如《愚公移山》,愚公是移山,還是應該搬家?!侗怡o見蔡桓公》,扁鵲難道沒有錯嗎?《七根火柴》,無名戰(zhàn)士難道就不能用一根火柴先救活自己嗎?還可以從文章的寫作特點、文章的矛盾處,文章的基本結構處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3)激勵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喜問”
“知而好問然后能才,”(茍子)教師要注重激勵和保護學生問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凡問必有疑,凡問必有得,不因問易而譏笑,不因問小而不管,讓學生養(yǎng)成“喜問”的習慣。
綜上,課堂是探究性學習的主陣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這兩個工作是課堂探究學習的重中之重,這一陣地戰(zhàn)打好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探究性學習都能搞得很有成效。
【參考文獻】
[1] 施良方,崔允淳. 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 程紅兵. 語文研究性學習概論[J].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4)3-6.
[3] 徐學福. “研究性學習”之我見[J]. 課程、教材、教法,2001(6):17-20.
[4] 李召存. 研究性學習初探[J]. 中國教學學刊,2001(1):52-54.
[5] 夏向東. 對研究性學習課程開發(fā)的構思[J]. 教育科學,2001(2):17-18.
[6] 余映潮. 妙在這“一問”——論寧鴻彬閱讀教學“主問題”的設置藝術[J]. 中學語文,2001(3):9-11.